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生活

新澆築的混凝土到底該如何養護?這幾點你必須掌握!

2024-07-09生活

混凝土澆築後的養護弓節,是混凝土施工過程中的一個極為關鍵且至關重要的階段。養護工作的品質優劣,直接關系到混凝土的強度發展、品質表現,進而對整個工程的結構安全性、使用耐久性以及長期效能產生深遠影響。因此,施工單位在著手進行施工之前,務必要基於所采用的原材料特性、混凝土的設計效能要求以及實際施工條件,精心制定出一套既切實可行又能有效確保混凝土強度與品質的養護方案。

同時,該養護方案應被視為品質管理制度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份,施工單位需建立並執行相應的監督機制,隨時對施工過程中的養護方案執行情況進行嚴格的跟蹤、檢查與評估,以確保其得到全面、有效且持續的落實。

本文砼界張博將深入探討新澆築混凝土的養護工作要點,旨在為廣大施工技術人員提供一份系統、實用且具有指導意義的參考資料,助力他們在實踐中更好地把握養護關鍵環節,提升混凝土施工的整體品質水平。

起始養護時間的選擇在控制混凝土早期收縮方面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直接關乎到混凝土結構整體效能的優劣以及長期耐久性的表現。這一時間點的把握,無疑是對混凝土結構品質的一次重要把控。

針對那些未摻用減水劑的普通混凝土,其早期收縮現象相對較為輕微。在這一關鍵階段,灑水養護的主要使命便是促進水泥的充分水化過程,從而確保混凝土強度能夠穩步發展,達到預期的效能標準。

根據中國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品質驗收規範的明確規定,混凝土的起始養護時間應當嚴格控制在澆築完成後的12小時以內。這一強制性措施對於保障普通混凝土的效能表現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它能夠有效防範因養護不當而導致的早期收縮問題,進而確保混凝土結構的整體品質和耐久性。

然而,對於大量摻用減水劑的現代商品混凝土而言,其效能特點與傳統混凝土相比存在顯著的差異。試驗數據清晰地揭示出,這類混凝土在初凝後的8小時內,收縮現象會呈現出急劇增加的趨勢。這一特性使得商品混凝土在早期階段就面臨著更高的收縮風險。

更為嚴峻的是,在實際工程中,最大量、大體積的樓板裂縫也主要出現在混凝土初凝後的幾小時以內。這一現象進一步凸顯了精確掌握起始養護時間對於控制商品混凝土早期收縮裂縫的重要性。

遺憾的是,目前仍有大部份施工單位深陷於傳統的施工養護經驗之中,未能根據現代商品混凝土的特性進行適時的調整與革新。他們往往習慣於在混凝土澆築後等待12小時再進行灑水養護,這種傳統的做法無疑錯失了控制早期收縮裂縫的最佳時機,使得裂縫的產生變得難以有效防止。

現代商品混凝土,特別是大量摻用減水劑的混凝土,其效能特點與傳統混凝土有著顯著的差異。因此,施工單位亟需轉變觀念,摒棄傳統的養護習慣,根據現代商品混凝土的特點來制定科學合理的養護策略。

具體而言,施工單位應當在混凝土剛初凝時(即表面尚未失水前),就迅速采取科學合理的養護措施。這樣的做法能夠有效降低混凝土的收縮,減少開裂的風險,從而提升混凝土結構的整體品質。

商品混凝土的品質保障體系中,及時且充分的濕養護被視為一項至關重要的關鍵措施。所謂「及時養護」,其核心在於在混凝土表面尚未出現失水現象之前,就迅速啟動養護流程。這一措施旨在確保混凝土在初凝階段就能獲得必要的養護,從而最大化地發揮其效能潛力。

然而,在實際施工操作中,要準確掌握及時養護的時機並非易事。它往往需要根據混凝土混合物的具體效能、氣候條件以及施工環境等多重因素進行綜合判斷。通常而言,在混凝土剛進入初凝階段時,便是實施濕養護的最佳時機。這是因為在此階段,混凝土的結構尚未完全穩定,及時的濕養護可以有效促進其內部水化反應,增強混凝土的強度和耐久性。

如果在養護過程中發現混凝土表面已經出現失水現象,那麽在進行正式的濕養護之前,還需要先對由失水造成的表面缺陷進行妥善處理。這包括修復裂縫、填補凹陷等,以確保養護工作能夠順利進行,並達到預期的效果。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商品混凝土在養護過程中獲得最佳的水分保持狀態,從而有效減少品質缺陷的發生,提升整體工程品質。

所謂「充分養護」,其核心在於確保在整個規定的養護周期內,混凝土能夠持續保持充足的水分狀態,絕不允許出現失水現象。這一養護原則對於混凝土的品質至關重要,因為養護的充分程度直接關聯到混凝土最終的效能表現。具體而言,混凝土養護得越充分,其內部結構發展得越完善,存在的缺陷也就越少,從而能夠展現出更高的強度和更好的耐久性。

反之,如果養護工作不充分,混凝土就極易出現各種問題,其中裂縫是最為常見的缺陷之一。裂縫的產生不僅會影響混凝土的美觀度,更會降低其結構效能,甚至可能對整個工程的安全性造成威脅。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目前大部份的施工單位在混凝土的養護實踐上仍存在明顯的不足。他們往往習慣於在澆築完成後的第二天才開始進行灑水養護,而且每天的灑水次數也僅僅維持在2-5次之間。這種養護方式既未能做到及時,也未能達到充分的標準,因此很容易導致混凝土出現裂縫等缺陷,進而影響到整個工程的品質和安全。

依據豐富的試驗數據與長期的生產實踐經驗,我們發現商品混凝土的7天強度通常能夠達到其28天強度的65%至85%這一區間範圍內。這一顯著的強度發展規律,充分驗證了規範要求濕養護7天的科學性與合理性。

在這至關重要的7天養護周期內,時間因素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特別是在養護初期,混凝土由於剛剛澆築完成,其表面極易發生失水現象,這也使得其更容易形成各種缺陷。因此,在這一階段,防止混凝土失水成為了養護工作的重中之重。

隨著養護時間的推移,雖然混凝土逐漸穩定,但前期的養護品質仍然對混凝土的長期效能產生深遠影響。因此,在整個7天的濕養護過程中,都需要密切關註混凝土的失水情況,並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預防,以確保混凝土能夠順利達到預期的強度水平,為工程的整體品質奠定堅實基礎。

具體來說,前3天的養護工作在整個濕養護周期中占據著尤為關鍵的地位。這一時期,混凝土正處於初凝和硬化階段,對水分的需求極為旺盛。如果在這3天內能夠確保混凝土不失水,保持其充分的水化反應,那麽之後繼續澆水保濕至7天,從眾多工程實際案例來看,都能夠取得令人滿意的養護效果,混凝土的強度和耐久性都能得到有效保障。

而在這至關重要的3天中,第一天更是被視為養護工作的「黃金時期」。如果第一天失水過多,混凝土內部結構將受到嚴重影響,所形成的缺陷可能難以透過後續的養護措施來彌補。這是因為第一天的不當養護會導致混凝土內部形成較為粗大的毛細孔,這些孔隙一旦形成,就很難再透過後續的養護手段來愈合,從而對混凝土的密實度和強度造成長期的不利影響。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濕養護7天的關鍵在於前3天,而最關鍵的則是第1天。無論采用何種養護方式,都必須將確保第1天混凝土不出現失水現象作為首要任務。這要求施工單位在混凝土澆築完成後,立即采取有效的養護措施,如覆蓋保濕材料、定時澆水等,以確保混凝土在第一天內能夠保持充足的水分狀態,為後續的養護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1、一次抹平

在混凝土澆築並經過充分的振搗密實之後,其表面往往會呈現出凹凸不平的狀態。為了確保混凝土的平整度達到施工要求,施工人員必須迅速而準確地使用木抹子對其表面進行細致的抹平操作,這一過程被專業地稱為「一次抹平」。它不僅關乎混凝土的美觀,更是為後續施工步驟奠定堅實基礎的關鍵一環。

2、二次抹壓

在一次抹平之後,如果未能及時采取養護措施,那麽在混凝土進入初凝階段之前,必須進行至少一次的再加工,這一過程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抹平,更重要的是要進行「壓」的操作。透過抹壓,使混凝土表面更加密實,同時消除混凝土內部的泌水通道和毛細管道,這一關鍵步驟被稱之為「二次抹壓」。

二次抹壓在混凝土施工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其主要作用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二次抹壓能夠有效消除混凝土表面的缺陷,包括內部的泌水通道(即毛細管道)以及早期的塑性裂縫,從而顯著提升混凝土的整體品質。

其次,透過二次抹壓,可以進一步提高混凝土表層的密實度,使混凝土更加堅固耐用。

最後,隨著表層密實度的提高,混凝土內部水分的遷移和蒸發速度會減緩,從而大大增強其抗裂能力,為混凝土的長期穩定性和耐久性提供有力保障。因此,在混凝土施工中,二次抹壓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關鍵步驟。

3、從一次抹平到二次抹壓

混凝土的初凝過程,這一時間段是混凝土逐漸初凝的關鍵時期,也是決定其最終品質的重要階段。

4、裂縫的形成機制及其潛在影響

在一段相對較長的時間內,只要周圍環境的相對濕度低於100%,混凝土表面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失水現象。這種失水過程會導致混凝土內部形成缺陷,特別是毛細管道的形成。這些微小的管道狀缺陷,如同混凝土內部的「傷口」,對結構的完整性構成潛在威脅。

若這些內部缺陷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消除,隨著混凝土表面持續失水,這些孔道會逐漸加深,裂縫也會進一步擴充套件。最終,這些裂縫可能在混凝土表面形成明顯的開裂現象,嚴重者甚至會造成貫穿性裂縫,導致樓層出現漏水問題,對建築物的使用安全和居住舒適度構成嚴重威脅。

5、濕養護不足與二次抹壓的重要性探究

在我們的深入觀察與研究中,一個顯著的現象浮現出來:當濕養護措施執行得不夠及時或不夠充分時,例如傳統的濕養護方法,往往只進行一次抹平操作,而忽視了至關重要的二次抹壓步驟。這種情況下,混凝土的開裂問題會變得尤為嚴重,對結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構成威脅。

具體而言,如果濕養護不到位,混凝土表面會迅速失水,導致內部形成缺陷,如毛細管道等。這些缺陷在未經二次抹壓處理的情況下,會隨著混凝土表面的持續失水而逐漸加深,最終引發裂縫的擴充套件和開裂現象。

然而,當我們實施二次抹壓後,開裂程度得到了顯著的減輕。這一工藝透過進一步抹壓混凝土表面,消除了內部缺陷,提高了密實度,從而有效抵禦了裂縫的擴充套件。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除非能夠實施即時的養護措施,確保混凝土表面不會生成失水缺陷,否則二次抹壓工藝是不可或缺的。

6、傳統抹刀手工抹壓的局限性

在二次抹壓工藝的實際操作中,我們往往習慣於采用抹刀進行手工抹壓。然而,這種方式存在明顯的局限性和挑戰。首先,抹刀手工抹壓的效率相對較低,無法滿足大規模施工的需求。其次,由於手工操作的力度難以精確控制,往往導致抹壓效果不佳,特別是當混凝土表面的缺陷由表及裏發展較深時,手工抹壓將很難將這些缺陷完全消除。

7、圓盤式抹光機在二次抹壓工藝中的優勢與套用

在二次抹壓工藝中,圓盤式抹光機的套用展現出了顯著的優勢。相較於傳統的抹刀手工抹壓,圓盤式抹光機在消除混凝土表面缺陷以及內部泌水通道方面表現得更為出色。其獨特的工作原理使得它能夠更加均勻地作用於混凝土表面,從而有效地密實表層,提升混凝土的整體品質。

此外,圓盤式抹光機的工作效率也遠高於手工抹壓。它能夠在短時間內完成大面積的抹壓工作,極大地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

8、二次抹壓後的濕養護

在完成二次抹壓工藝之後,一個至關重要的步驟隨即而來,那就是對混凝土進行充分的濕養護。這一環節不容忽視,因為它直接關系到混凝土後續的效能和耐久性。透過立即且持續的濕養護,可以有效避免混凝土再次失水,確保其內部水化過程順利進行。

充分濕養護不僅有助於混凝土早期水化反應的完善,還能顯著提升硬化後混凝土的品質。它能夠為混凝土提供一個穩定的養護弓境,有助於減少因水分蒸發過快而產生的表面裂縫和內部缺陷。這樣一來,混凝土的密實度和強度都會得到增強,為其長期耐久性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當今的施工環境中,人工抹面的速度已經難以與混凝土的澆築和凝結速度相匹配。若采用機械抹面,又往往會導致浮漿過多,影響混凝土表面的品質。而當抹面機械可以上場時,如果遭遇暴曬或大風天氣,混凝土面層往往已經出現失水通道,為裂縫的產生埋下隱患。

即使在二次抹面後再覆蓋薄膜,也會面臨諸多挑戰。一方面,由於水份不足,薄膜難以緊密貼附於混凝土表面;另一方面,施工過程中留下的腳印也難以修復,影響美觀。相比之下,如果在振實拖平後立即覆蓋薄膜,經過無數工地的實際測試及後期的連續泡水檢驗,證明其具有良好的防滲效果。因此,不能夠等混凝土初凝後再進行覆蓋。

值得註意的是,二次抹面通常出現在混凝土初凝後。然而,即使在初凝前進行人工抹面,初凝時仍可能出現沈陷現象。如果不進行二次抹面,而是在振實後拖平並立即覆蓋薄膜,即使初凝時出現沈陷,也只是收縮沈陷,並不會導致裂縫的產生,也不會滲水。

為了進一步提高施工效率並減少裂縫的產生,我們可以嘗試改變施工步驟。在澆築時先采用插立式振搗,隔開一段時間後再進行平板式振搗,接著使用整平尺進行整平,並同時覆蓋薄膜。這三步一起進行,可以免去二次抹面的步驟,同時保證混凝土的品質。

此外,初凝後的混凝土水份不足,薄膜難以吸附,覆蓋後也容易被風吹起。如果過早掀開或覆蓋時間不足導致薄膜被風吹起,同樣會導致裂縫的產生。因此,我們必須嚴格按照規範要求進行薄膜覆蓋養護,以確保混凝土的品質。否則,早期養護不足導致水份流失過快是造成裂縫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初凝至終凝這一關鍵階段,混凝土的養護顯得尤為重要,其核心目標在於盡量減少水分的流失和裂縫的產生。從混凝土攪拌完成直至施工澆築完畢(或初凝之前),這一階段被稱之為塑性階段。在此期間,混凝土中的砂石骨料會因重力作用而下沈,水分則會向上遷移,這一過程被稱為泌水。然而,鋼筋和石子的阻礙可能導致塑性裂縫的出現。幸運的是,這類裂縫可以透過二次振搗和二次抹壓收面的方式進行修復。

有經驗豐富的砼行提出了一種創新的板面混凝土施工方式——滯後振搗法,旨在有效減少板面開裂現象。該方法的核心步驟包括:首先,對梁部進行充分振搗,確保其密實度;其次,在人工對板面混凝土進行找平後,不急於立即振搗,而是讓混凝土自然沈降,並在此過程中泌出部份多余水分;待混凝土坍落度降至約10時,再使用平板振動器進行振搗,同時在梁部上方加強振搗,以確保整體均勻性。

振搗完成後,及時對混凝土表面進行收漿處理,並立即采取灑水養護或覆膜養護措施。這些養護措施至關重要,它們能夠有效防止板面失水,從而極大減少因水分蒸發過快而導致的板面開裂風險。透過這一系列精心設計的施工步驟和養護措施,滯後振搗法成功實作了對板面開裂現象的有效控制,為混凝土施工品質的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

值得註意的是,在混凝土澆註之前,樣版應保持濕潤狀態,以確保澆註過程的順利進行。此外,嚴格控制混凝土在塑性階段的澆註、振搗和收面壓實過程,是減少因塑性沈降而產生的缺陷和裂縫的關鍵。

混凝土施工進入至關重要的第二階段,即從初凝到終凝的過渡時期。這一階段的持續時間大約為45分鐘,是混凝土效能發生顯著變化的關鍵時刻。在此期間,水泥開始水化反應,逐漸形成CSH凝膠並產生強度。然而,由於早期混凝土的強度相對較低,特別是抗拉強度僅為抗壓力度的1/6至1/10,因此這一階段對混凝土的效能控制尤為關鍵。

在初凝至終凝的過程中,混凝土的收縮成為一個顯著的現象。這種收縮主要體現在混凝土內部毛細孔孔徑的減小上。隨著毛細孔中的水分逐漸失去,孔內的水面由平液面轉變為凹液面,從而產生內部張力。這種張力導致毛細孔孔徑進一步縮小,大量毛細孔的孔徑變化使得混凝土整體產生收縮應力。

當這種收縮應力超過混凝土自身的抗拉強度時,為了釋放應力並達到自身平衡,混凝土便會產生裂縫。因此,在初凝至終凝階段,控制混凝土的收縮和防止裂縫的產生成為施工中的重中之重。

在當今高度機械化的施工環境中,一個板面的混凝土往往能在1至2小時內迅速澆註完成。然而,鑒於板面混凝土的硬化面積龐大,初凝至終凝階段成為了控制板面混凝土品質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階段,有效管理毛細孔內的水分蒸發和遷移是至關重要的手段,幾乎可以說是唯一的途徑。即便是被譽為高效能的混凝土,如果在這一階段控制不當,也同樣會出現裂縫。因此,保水和保濕成為了這一階段最為核心的任務,絕不能有絲毫懈怠。

商品混凝土,也即預拌混凝土,其品質控制並不僅僅局限於配合比的設計。實際上,它是一個涉及全過程管理的復雜任務。在施工過程中,我們絕不能因為追求省力而省略了必要的步驟或忽視了關鍵細節。因為無論是在哪裏,地球上的所有事物都遵循著能量守恒的定律,施工也不例外。

所以,在初凝至終凝這一關鍵過程中,我們的目標就是要盡量減少水分的流失,從而降低混凝土開裂的風險。

在設計過程中,材料及大自然的力量往往難以準確估測,這為設計帶來了一定的挑戰。盡管我們在設計配筋時主要基於荷載的考慮,但實際情況往往更加復雜。以素砼為例,它與路面砼相似,在澆築、壓光至終凝的過程中,溫度會上升。如果在這個階段進行幾個小時的適當養護,即使長度達到上百米,也有可能避免出現裂縫。

然而,我們必須認識到,這種平衡狀態是相對的,並且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當溫度達到峰值或外部環境溫度突然降低時,這種平衡就可能被打破。為了應對這種情況,我們需要在設計時充分考慮縮縫的設定,並預期它可能會按照預設的縫隙裂開。

鋼筋砼的設計不僅僅要滿足基本的荷載需求,還需要綜合考慮工程部位的面積、所處位置以及是否為露天室外構件等因素。為了增強結構的平衡度和穩定性,我們需要根據這些具體情況來合理配置構造鋼筋。以頂板為例,雖然它通常被覆蓋著,不屬於典型的室外構件,但在施工過程中,它可能會經歷較長的時間段,有的甚至長達兩年之久。

針對砼的養護問題,我個人的觀點是,對於頂板及負樓層板這類厚度較大的構件,砼的養護程度往往難以達到理想狀態。這主要是由於這些構件的體積較大,使得養護過程中的溫度和濕度控制變得更為復雜。當養護不足時,砼中的膠材會在中後期更多地參與水化反應,而這些水化反應往往是不同步的,導致構件產生不均勻的收縮。

在砼的養護過程中,由於各種因素導致的不同步水化會產生不同的收縮現象。特別值得註意的是,凹型口往往是收縮應力的集中點,因此在這裏容易產生放射狀的裂縫。為了有效應對這一問題,我建議在大面積板面上使用覆蓋薄膜的養護方法。這種方法不僅可以保護砼面不受外界環境的直接影響,還能透過連續噴水保持薄膜的穩定,防止其因風起或其他原因而飛起。

按照相關的規範要求,覆蓋薄膜的養護時間應至少持續14天,以確保砼能夠得到充分的養護,從而減少中後期因裝修用水、雨水等造成的水化收縮。此外,為了進一步減少溫度對砼體積的整體平面收縮影響,建議盡早進行防水層的施工,並覆蓋上部材料,使砼能夠盡早進入恒溫狀態。這樣不僅可以降低溫度波動對砼的影響,還能有效減少裂縫的產生,提高砼的整體品質和耐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