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生活

有價值的東西值得我們慢慢去做

2024-01-05生活

(1)

散夥是人生常態,我們又不是什麽例外。只是我偶爾會想,假如那天真能重來一次,應該過得再莊嚴一點,正式地吃一頓飯,拍一張照片,好好看著對方的眼睛說聲永別。

——鄭執【生吞】

(2)

做事的態度很重要。想要年入百萬,拋開外界因素來說,起碼自己要有年入百萬的工作節奏和精氣神。天天懶散墮落等著天上掉餡餅,錢只會離你越來越遠。群眾的眼睛都是雪亮的,你對外傳遞出來的精神狀態,直接決定了你能得到多少機會。

我選擇銷售也會選擇每天都勤勞營業的,他們讓我覺得很靠譜,是實實在在想賺這份錢的,那麽把事情做好的可能性就更大。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根本就不在考慮範圍內,我怕他們收了錢就消失,訊息也不及時回復。

賺錢賺到後面就明白,很多時候似乎都不是你在賺錢,而是錢來找你,因為做人做事做得都好。財富就是到了一定階段必然會收獲的饋贈。狀態就是最好的風水,你是什麽樣的人,就會有什麽樣的結果。

(3)

關於我們的經濟大環境當下面臨的挑戰,絕大多數人的看法基本是一致的。但對於未來的走勢,卻是眾說紛紜。

我留意到,其中一些持樂觀心態的人,其作出判斷的依據是:我們國人勤奮、隱忍、肯吃苦、節儉、服從的國民性終將讓我們重新回到昔日那種蒸蒸日上的經濟發展軌域。

我不認同這種觀點。

勤奮、隱忍、肯吃苦、節儉、服從…… 這些優良秉性(暫且假設這其中每一項都是優良品質)的確是我們鮮明的國民特質,但是,這些國民特質難道在1978年之前就不存在嗎?顯然不是。

芒格說:「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

我們只要深入思考一下,究竟都有哪些因素讓我們得以在短短三、四十年間迅速崛起,發展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徹底想清楚這其中的真正原因,我們就知道,這些國民特質的作用其實沒有想象中那麽大。

在我還很小的時候,我父親就經常告誡我們:「我們家是從石頭縫裏發芽出來的」。父親的意思是要我們時刻保持努力奮鬥、頑強生長,並持之以恒,才有可能長成參天大樹。

經過這些年,我對父親口中的「石頭縫裏發芽出來」這個比喻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原來,並不只有「地富反壞右」家庭的子女是從石頭縫裏發芽出來的,其實我們整個民族都是。

試想一下,如果沒有改革開放(其實很多改革也是為了開放、為了與國際接軌),如果沒有全球化的外部環境,尤其是如果沒有在2001年加入「WTO」,即便擁有再優良的國民特質,其作用也極為有限。

(4)

人往往在需求浮現的時候,才能經驗到一些事情。比如有的人在陷入脆弱的時候無意間看到一段話,或者刷到一個視訊,突然有被安慰到的感覺。但這些話如果是平時去看,可能就是不痛不癢。所以能夠改變情緒的事情並不是因為誰說了什麽,而是我們以什麽樣的經驗組織過程納入了那句話。

人在不同的情緒狀態下,會有不同的波段和頻率,渴望接收到的資訊也不一樣。就像在一些母嬰互動理論看來,真正能夠調諧情緒的回應並不總是充滿微笑的關愛,有時候也可能是故作嗔怪的惱怒,可能是不含敵意的堅決。比如有時候大人哄一個暴怒中的孩子,越哄孩子越是暴怒,最後雙方都崩潰了,這就是不同步所導致的。

能夠調諧情緒的體驗中,必須含有一種能被當事人辨識到的情緒上的同步性,這是感受另一個人在場性的前提,同時它又不能是完全同步的,兩個人完全一致有可能導致情緒的卷入和共同淪陷。它應當是同步性中一點點增量的不同,是另一個人感覺到了我們所感覺到的東西後,做出了(或有能力做出)不同的反應。

(5)

我前兩天還在和朋友討論,如何分辨一個前輩真的是對你成長路上有正向價值影響的前輩。

結論是他們也是普通人,需要你先會選著「聽」。

這個世界上其實說到底根本不存在絕對的「我比你先走過的路」,也就是說,沒有人能為你復刻一條路來帶你獲得成功。如果這個人跟你說,跟著ta,教給你ta的一切你就可能成為ta,一定是感動了自己,但對整個時代,對生活對他人,甚至對自己都很傲慢的人。

時代在變化,70後80後走過的路是在那個年代,那個階段,那批人特有的路。我們當然說可以吸取經驗,看看前車之鑒,但是當70後80後走過來之後永遠不要覺得年輕人必須跟著你們那會兒那樣法子吃苦才能成事兒。

(也不要覺得這一代吃苦不是苦,現在大環境本來就不好,肯定苦的,只是苦法不同,有的人剛進社會還沒品明白,不代表不苦)

本質上就是自己太珍惜自己來之不易的今天了,然後覺得別人要趕上都得跪倒在你面前,你才是贏家。珍惜自己的羽毛沒有問題,問題在於,不看時代背景,不看社會經濟發展趨勢,不看是在什麽環境下成長滋養出的什麽心智就下判斷,這是很粗暴的邏輯。

現在對於我們這代95後包括00後,和70後80後看當下,區別最大的就是我們這代大部份是沒有看到過上升態的,而他們見證過。

他們知道,且相信拼命,努力就能獲取報酬,因為時代給過這樣的機會,爽過。但年輕一代沒有,很多人才剛畢業,甚至剛上大學就已經遭遇口罩,接下來就是一點一點的寒冷,慢慢地,大家潛意識就開始放棄遠征,開始屯糧。

這是她們擺爛麽,也不是,是真的沒體會過熱,沒體會過豐收,一出社會只感受到越來越冷,朝不保夕做的保守決策。

這是我們所說的「代溝」源頭,那就是: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大環境,滋養出的人是不一樣的。而基於此,每個人的決策也不一樣,而互相是完全無法理解的。所以,一個年輕人在當下究竟懷有短視還是遠視的目光,並不是由上個時期成功者能定義的,因為——

【前人的經驗本身就很難透過個人力量復制經驗到後輩,而前人並不能復原那個時代,給予後輩同樣的經歷去經驗。】

那些前輩們如果是一個足夠通透,足夠清醒的人,他們會傳遞自己曾經拼搏精神,可以鼓勵新人的意誌力,堅韌性,以及可復用的部份方法論,但是一定不會覺得自己能到今天完全是自己一個人的功勞,所以成功的方法只需要自己一個人就能完全掌握。

看不到時代的推動力的人,再成功也是是極度自戀無知的,他們的堅韌精神和做事手段可以學習,他們的教育方式和價值觀,要遠離。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