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生活

聖佳藝文誌 | 漫談宋代四面平結構承具

2024-03-28生活

文摘選自【聖佳藝文誌NO.23】

漫談宋代四面平結構承具

文/霍媛

宋畫【戲貓圖】

本篇文章收錄於【聖佳藝文誌·格物】專欄

宋代是中國古代家具史上重要的時期,此時高起居方式趨於穩定,形成以承具為中心的空間布局。宋代家具中的承具得到充分的發展,在造型、材質、裝飾、工藝等方面呈現出多樣而成熟的特征。其中宋代漆木家具的營造運用了豐富的榫卯結構,而不同的結構則決定了家具不同的造型,因此可以說結構的成熟是家具發展成熟的前提。宋代承具中的四面平結構設計頗具巧思,造型簡潔勁挺,既承襲了唐代家具遺韻,又開啟了明清家具經典形制的先聲,是家具發展成熟的體現。

四面平結構是中國古代家具中經典的造型。由於自上而下四面皆平直,故曰「四面平」。王世襄先生在【明式家具研究】中曾提到四面平結構,認為組成該結構的榫卯分為兩種:一種是粽角榫,即腿足、牙板與面板,三個主要構件連線,由於它的外形近似一只粽子的角,故有此名(圖1)。另一種與用粽角榫造成的四面平結構不同,是用攢邊打槽裝板造成,四角在邊抹底面鑿榫眼,下方承接四足(圖 2)¹。

圖 1、四面平結構 a

圖 2、四面平結構 b

由於文獻中並未對宋代承具的結構榫卯作細致描述,因此文章以明清家具名稱代指宋代外輪廓整體為四方造型、不事雕琢、具有極簡風格的方材家具。

四面平其名雖晚,其形制卻歷史悠久。箱型結構是中國最早的家具結體方式,在商周青銅器當中就可以見到。河南安陽婦好墓出土的青銅三聯甗(圖 3)²,其下半部的長方形甗架就屬於箱型結構,該類形制對後世木質家具中的「四面平結構」產生深遠影響。

圖 3、婦好三聯甗

箱型結構指的是像箱子一樣每個面都是閉合的結構,由案面、圍板、底框三個部份組成。圍板相當於是框架結構中的腿足,是整個承具的承重結構。箱式結構的圍板雖然四邊是閉合的,但基本上都會挖空中間部份,節省不必要的木材浪費,同時減輕承具整體的重量,這種中間透空的手法也叫作開光。在圍板的腿足中,圍板往往四面均有開光。

開光變大的箱型結構就逐漸突出了支撐結構之四角,形成截面為兩板材直角相接的腿足,被稱為「局腳」,也叫「挖缺做」。具有局腳形態的家具一直流行於中國古代建築空間中。例如河北望都東漢壁畫墓(圖 4)³、洛陽玻璃廠東漢壁畫墓(圖5)⁴、北魏司馬金龍墓漆屏風(圖 6)⁵、敦煌莫高窟初唐第 323 窟【隋文帝引曇延法師入朝】圖(圖 7)⁶ 等影像資料中,都出現過四角作局腳造型的坐具。

圖 4、河北望都東漢壁畫墓中局腳造型坐具

圖 5、洛陽玻璃廠東漢壁畫墓局腳造型坐具

圖 6、北魏司馬金龍墓漆屏風局腳造型坐具

圖 7、隋文帝引曇延法師入朝壁畫中局腳造型坐具

宋代高起居方式為主,椅、凳、墩等梁架結構坐具流行,箱型結構的坐具雖然有所減少,但部份承具卻保留了這一特征。宋代承具中的箱式結構以壸門式大案為代表。北宋早期【文會圖】(圖 8)、【春宴圖】(圖 9)等圖中,都有以壸門式桌案為主的承具。

圖 8、趙佶【文會圖】中的壸門案

圖 9、佚名【春宴圖】中的壸門案

同樣,宋代壸門式大案經歷了開光擴大、圍板減縮為腿足的過程。以南宋時期的【南唐文會圖】中大案為例(圖 10),腿足數量減少,案體逐漸向更輕便的小型桌案過渡。馬遠【西園雅集圖】中的四面平畫案(圖 11),更由多足簡化為四足,案面縮小,高度擡升,從而形成「四面平結構」。

圖 10、佚名【南唐文會圖】中的大畫案

圖 11、馬遠【西園雅集圖】 中四面平畫案

由於「四面平結構」的承具是在腿足、牙板與桌面三個主要構件連線處使用粽角榫,或將案面直接落於腿足榫頭之上,該造型的桌案四面很少使用橫棖。因此,這種結構可以節約制作材料,擴大使用者的活動範圍,桌案下有充足的活動空間,使人雙腿不受阻擋。但由於沒有橫棖與角牙等構件加固,穩固度不如其他結構的承具。但造型平整,各個構件的比例協調,比如【宋人宮沼納涼圖】中(圖 12),就是一件「四面平」桌。

圖 12、佚名【宋人宮沼納涼圖】中的四面平結構

圖 13、甘肅隴西縣北宋宴飲畫像磚中的四面平結構

宋代承具由箱式結構向四面平結構的演變還體現在腿足下緣的變化中,上文提到腿足的連線方式決定了足底「挖缺做」造型,【宮沼納涼圖】中的的黑漆案足即為此做法(圖 12)。宋代雖然還有這種「L」形狀的足底,但大部份漸漸開始縮小,形成了「內翻馬蹄」的腿足樣式,這是一種足底向內兜轉,形成內翻馬蹄形狀的足底造型。例如甘肅隴西縣出土北宋宴飲畫像磚中「四面平」承具的腿足(圖 13),即為此類樣式。

四面平結構中也有復雜的出戟狀裝飾,比如【調鸚圖】中的腿足造型(圖 14)。這種出戟腿足很快演變為螞蚱腿,螞蚱腿從造型上看是出戟的範圍縮小在了腿足中間,因形似螞蚱帶有倒刺的腿而得名,如蘇漢臣【嬰戲圖】中帶有螞蚱腿的四面平桌(圖 15)。除此之外,腿足下方的底框在框架結構承具中既可以保護腿足不受地面磨損,也為整個承具提供了穩定的依托。

圖 14、佚名【調鸚圖】中的四面平結構

圖 15、蘇漢臣【嬰戲圖】中的四面平結構

目前,考古出土或傳世的家具中尚未見宋代四面平結構承具的實物,僅能從繪畫、雕塑等影像資料中管窺一二。而根據影像資料顯示,宋代的四面平承具多出現在文人雅集、仕女、嬰戲、書房等場景中,上置博古、花卉、文具、香燭、妝台、酒果等物。例如【宮沼納涼圖】(圖12)【調鸚圖】(圖 14)【嬰戲圖】(圖15)【靚妝仕女圖】(圖 16)【戲貓圖】(圖17)等描繪上層社會生活圖景的繪畫中,都曾有四面平桌案的身影。

圖 16、佚名【靚妝仕女圖】中的四面平結構

圖 17、宋畫【戲貓圖】中的黑漆嵌螺鈿四面平結構

宋、遼、金時期的墓葬中雖有壁畫、浮雕描繪桌椅,但墓葬中多見插肩榫、夾頭榫結構的案型承具,例如白沙宋墓磚雕夫婦對坐圖(圖 18)⁷、北京市豐台區雲崗劉雨遼墓壁畫(圖 19)⁸、山西陵川縣城鎮玉泉村金墓(圖 20)⁹ 等。

圖 18、白沙宋墓第一號墓前室西壁

圖 19、北京市豐台區雲崗劉雨遼墓壁畫

圖 20、山西省陵川縣城鎮玉泉村金墓

可見,與繪畫中描繪的上層階級日常生活場景不同,大多數宋代平民階層墓葬空間的裝飾幾乎不會選擇四面平結構承具,這一現象值得關註。從明清家具實物的榫卯特征來看,四面平結構常用的粽角榫可以運用到桌子、書架、櫃子等家具上,整齊美觀是它的特點。不過榫卯過分集中,如用料小了,鑿剔過多,就難免影響堅實。

明式家具中的四面平承具為解決上述問題,多采用在桌面下方設橫棖或霸王棖的方法,或有管腳棖或托泥將足端固定起來,形成箱式結構,以增加牢固度。由此推斷宋代四面平結構承具,可能面臨同樣的工藝難度和牢固度問題,這或許是此類家具造價偏貴只流行於上層社會的原因之一。

中國歷史上曾經歷過多次外來文化融合,器用風格在一次次中西交流與文化融合中悄然更叠,起居方式與禮制觀念也隨之發生改變。而宋代承具中的四面平結構卻繼承了漢、唐家具遺韻,保留了線腳利落、平直方正、簡潔樸雅的特征,與傳統的榻類家具風格一脈相承。同時,宋代博古、文會活動盛行,空間陳設離不開古制家具的點綴,而四面平承具正是文房空間中合適的家具。該使用方法也被後世繼承,明清時期的繪畫、刻本等資料顯示,四面平承具已經成為明清家具中最具文房特色的造型。因此,源於宋代的四面平結構承具可為明式風格家具之代表。

參考文獻:

[1] 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 [M].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

[2]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婦好墓 [M]. 文物出版社,1980:45;

[3] 北京歷史博物館 , 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 . 望都漢墓壁畫 [M]. 中國古典藝術出版社,1955: 圖版一六;

[4] 黃明蘭、郭引強,洛陽漢墓壁畫 [M]. 文物出版社,1996: 152;

[5] 山西省大同市博物館,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 山西大同石家寨北魏司馬金龍墓 [J]. 文物 ,1972(03): 圖版十二;

[6] 段文傑,中國敦煌壁畫全集 5 敦煌初唐 [M]. 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 2006: 17;

[7] 宿白,白沙宋墓 [M].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57: 圖版五;

[8] 徐光冀,中國出土壁畫全集 10[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19;

[9] 徐光冀,中國出土壁畫全集 2( 山西 )[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 2012: 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