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生活

龔靜:跟著外婆吃就對了

2024-01-14生活

問候診的阿姨爺叔在這裏看了多久了?一兩年啦。好多了吧?好多了。那就不必再來了,每次這麽多人,蠻吃力的。哎呀,毛病要生出來的呀,這裏好點,那裏又不好了。阿妹你曉得的呀,現在我們吃的東西不安全的呀,啥基因改造,啥添加劑,你說燒鍋子紅燒肉香嗎?一點也不香,老底子喏,弄堂口都聞到肉香了。阿妹你說是嗎?所以毛病多啊。旁邊的爺叔搖搖頭,醫生叫我們不要吃牛奶不要吃養殖的魚。哦哦,為啥?養殖的麽,抗生素啊什麽總歸不會少,你說人再吃下去會好嗎?唉!阿姨感慨:我們還算好的,70歲了,老早日子苦是苦了點,吃不到東西,但是天然呀,添加劑少。現在的年輕人哦,真是年紀不大毛病不少。也不能都怪吃的吧,還有生活方式。那倒也是,手機電腦一天到夜不離身的。

阿姨講老底子的吃,一時引發眾人感慨,也包括我。中年來,總會想起去世二十多年的外婆,想起她在我們少時每天都要謀劃著今朝燒點啥物事端到八仙桌上,如何在有限的銀兩和食材間盡可能地吃得飽吃得好還要好吃。只有和歲月廝磨日久,自己經年鍋碗瓢盆柴米油鹽,方能體會此間何等不易,飽含何等綿厚之情。也因此,雖不算一個吃貨,但對吃這件事也算敏感,手作之簞食壺漿或珍饈異品,鄉間家常,創新菜式,古法新制,應季肴饌,海內外食材,甚或古人飲饌筆記,有機緣的話都樂意品嘗琢磨研讀。不過,大概是眼界尚不開闊,味蕾已然退化,也或者因牙口之故降低了食物熱情,常常吃了哪家飯店的特色菜,回來卻並無戀戀不舍之情,再去吃一次的動力明顯不足,至多偶憶。倘若後會再逢當然是好的,但心心念念則是乏缺的,難怪坐實不了資深吃貨,少了熱切之念。

大概因為從小接受了外婆的食物小世界,自己也是馬汏嫂(燒),對吃其實還是有主觀性的,且並不眷戀過度復雜烹飪的菜式。所謂烹飪,發揮加持食材的天然之味就好。吃得營養吃得恰到好處就好。也奇怪,吃來吃去,記得住的多為家常菜,簡單明潔的食材、少時的味道,大飯店佳肴或者米其林之類(當然囿於吾等飲食世面孤陋),吃完大抵空茫,好比豪華酒店的婚宴菜,問賓客吃了點啥,幾人說得出?吃個氛圍而已。

尤其如今四面八方食材源源不斷,科技狠活融入了日常飲食,飯店後廚究竟有何看得見看不見的秘方,對食材飯菜不免生出以往沒有的疑惑來,吃點啥?哪裏有好吃的?好吃的在哪裏?自言自語:跟著老外婆吃就對了。

去年秋天去潮汕吃過牛肉丸蚵仔煎,今年仲秋在滬上某閩南飯店吃過一種小章魚,再想想之前也吃過一些做工精細的菜,老洋房的、西湖邊太湖畔的,有的確實新鮮美味,大概年紀上去了,不那麽容易驚喜,回想起來,彼時彼刻的味蕾並沒有特別印刻。牛肉丸似乎比不上外婆自制的肉丸子,蚵仔煎和外婆做的蔥油面餅也差不多,小章魚等吃起來和少時的紅燒橡皮魚口感可以媲美,當然醬料比較別致了點。這麽說是辜負了廚師的精心了,但也許其實就是如此,人到一定時候,味蕾的感覺就是那麽一剎那罷了,而對少時食物的記憶,如風箏的線始終牽扯在你的記憶和生活中。

跟著外婆吃,無林洪之【山家清供】的清雅,湯餅(餛飩皮)要做成梅花狀,令人起「恍如孤山下,飛玉浮西湖」之詩興,外婆自己搟面做餃子皮,或買來餛飩皮包裹手作餡料,或和了面起了熱水鍋,手起刀落,刀削面是也,摻鹹菜豆瓣微肉絲,面條倒狀如竹葉,遺憾無人為之作詩,飽腹也來不及呀。

跟著外婆吃,也無須了解【飲膳正要】之博覽詳細,那些食材菜品乃至於身體之用,天然存乎心手,只要順應自然生長,順應節氣消長,順應身體感受,一切都自然而然,春吃薺菜枸杞頭,夏拌黃瓜番茄,秋燉蓮藕芋艿小排骨,冬焐肉骨頭黃豆湯,大麥茶綠豆湯赤豆湯銀耳羹,感冒了煮一碗姜湯發汗,熬一鍋白粥清腸,諸食平常隨常。青椒有青椒鮮,番茄有番茄酸,一物是一物,混合甚鮮,單獨也不奪其佳勝。

這些年也陸陸續續寫了些飲食主題的文章,無論是應季時令菜,還是手作點心,或者摜鮮奶油巧克力咖哩角蛋糕等非日常之食,等等,回頭看看,文字裹挾的食物總不免和日子連線在一起,和做食物的人連線在一起,和過往的點點滴滴連線在一起。如果有時光機,最想回去吃一碗外婆手作的鹹菜豆瓣肉絲片兒川,或自己搓點小圓子,從木床底下掏出陶瓷缽,來一勺外婆的酒釀,富余點,打只水潽蛋,甜甜鮮鮮吃下去,細細密密的汗浮上鼻尖,冬日一身舒坦。所以大概也因此並不羨慕「隨園食單」式的精致細巧,普通人沒有「隨園」,也可以有「食單」的,也大抵不是印在高級紙上的那些唇紅齒白的菜名。年輕時會更喜歡那些似乎非常想象化的名稱,但中年以降,還是偏愛真切樸素的名物,好比偶爾食肆厚味是華彩,而後必要以清粥白菜和自家燉出來的糟鹵小排回神。

跟著外婆吃當然不復重現,時代轟隆隆變化,如果說有不變,那就是跟著外婆吃而得到的那些記憶那些飲食觀。那些在菜場在竈台所見所做的葷素菜肴,雖然食材已非那個食材了,有的一脈延續至如今自家竈頭。故常會靜下來念念,吸口氣,若當年氣息,拮據素簡,種種都在靜食中浮現。(龔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