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萌仔媽!
01
為什麽要二胎?
你肯定聽說無數種理由。
想要給子女留個伴,
或者出於平衡家庭性別的考慮,
亦或應對養老挑戰,
還有可能為了增加家庭活力。
但有一個理由很現實卻很殘忍,其實有真有不少人想過,但卻沒幾個人願意說出口——怕失獨,所以想生二胎。
02
為什麽會有這種紮心的理由?
「生二胎」與「防失獨」,一邊是新生的希望,一邊是對死亡的恐懼,生命的兩個端點聯系起來,成了父母的「備份計劃」。
聽上去是父母的自私,但這份私心背後,也恰恰藏著父母與孩子的羈絆。
你如去問一個還沒有過孩子的人,大機率會怒懟對父母的這種假設後的決定。
他們不會有這種害怕失去的恐懼,很難意識到「沒有」和「失去」是兩種不同的起點。
透過2024年【人口與經濟】雜誌上的一篇文章可以看出,全國當前50歲及以上婦女裏,「曾生子女無子女」的人數約為288.8萬人,其中不少是失獨家庭。
有調查報告顯示,中國15至30歲的獨生子女總數約1.9億,這區間裏的死亡率為萬分之四,每年都有上萬的家庭面臨失獨。
提到失獨家庭,很容易聯想到養老困境。
可面臨失去唯一的孩子,排在現實的養老問題前面的,是「情感重創」,很多父母在這一環就深陷泥潭,而且一直走在情感修補的「路上」。
之前那個60歲高齡失獨的媽媽盛海琳,你聽過吧?
在大女兒意外離世後,又生了雙胞胎女兒,最開始她真的是盤算著讓兩個差著兩輩人年齡的女兒養老嗎?
未必吧,應該更多的是想要應對情感上的打擊,想要填補出一個完整的家庭,盡管有那麽多質疑,實際生活裏困難也一茬接這一茬,但是她還是咬堅持不後悔自己的決定,其實也是對大女兒已故現實的意難平。
看到過一組數據,顯示60%的失獨父母出現了心理問題,其中的80%有輕生念頭。
所以才有高齡失獨父母,冒險也要拼二胎的選擇。
不管孩子是因我們而來,還是借我們而來,在養育得過程中,辛苦和全情傾註,註定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羈絆。
有人說「害怕失獨」的人底層邏輯就是為了「養兒防老」,但萌仔媽想說失去「骨血」時心裏的崩潰、絕望和困在回憶裏的生活,才是害怕失獨的人想要防備,並開始「未雨綢繆」的原因。
03
什麽人容易因為害怕失獨而要二胎?
「失獨」對獨子家庭來說的確是一個讓人心痛的問題,但是因為一個擔憂,而把二孩當做「替補」,說起來對家裏的老大來說,的確又是殘忍的,因為弟弟妹妹的到來,是建立在假設他不存在的基礎上。
所以這種二胎理由,有人藏在心裏,即使紮心,也不敢、不願輕易說,
有人說出來,又馬上會被人詬病。
哪些人更容易,產生「備份」一個孩子的想法呢?
1.自己是悲觀主義者
悲觀的思考方式,更容易放大那些被忽略的陰影。
悲觀思維方式的父母,內心常常上演著各種「萬一」的劇情,這些劇情在心中不斷重疊,形成一種警示,這種警示下推匯出的恐懼,會變成一種無形的推動力,比如生二胎。
多一個孩子, 就像悲觀父母編織出來的「安全網」。
讓他們可以試圖用另一種方式,來控制那些無法控制的事情。
防止即使最壞的情況發生,也不會感到完全的無助和絕望,這種心理上的安慰,對悲觀的人來說,哪怕不是最合理的,但是也能填補心裏「不安全」的空洞。
2.處在老人用焦慮施壓的環境中
在傳統觀念中,老人往往扮演著家庭守護者的作用。
而以往的生活經驗告訴他們,家庭的完整和香火的傳承是幸福的基石。
當他們目睹生活周圍有人經歷失獨的悲劇,或在社會新聞中聽聞失獨家庭的不幸,他們的心便開始沈重起來。
出於對兒女生活的擔憂,他們也會開始焦慮,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對兒女的關心,不斷的提醒兒女考慮未來的風險。
有的人在父母的催促或勸導下,萌生了要二胎的念頭。
3.提前考慮失獨問題的更多是女性
面對失獨這個沈重話題時,女性在情感和生理上的挑戰更明顯。
女性經歷了生產的痛苦,大多現代家庭中,媽媽們在養育和教育的過程中參與度更高。
這就決定了女性在親子關系中的敏感性和感情深度。
對家庭和孩子的依戀和牽掛,讓她們在考慮失獨問題是,往往比男性更早,更深刻地感受到那份潛在的焦慮和不安。
加上女性生育周期較男性短,這是生理上無法回避的現實。
這大概也是女性在面臨失獨風險時更難走出痛苦來的原因——因為那個孩子可能是她唯一的寶貝,是孩子,更是生命中不可替代的一部份。
這些都讓女性在考慮是否生二胎時,更謹慎和多思多慮。
04
要不要為了擔憂,而「備份」二胎
孩子就像生命的饋贈,他來時珍貴得讓人欣喜,若有一天他要遠離,對於每個父母來說無疑都是巨大的挑戰,甚至是打擊。
要不要為了焦慮,而生二胎?這個問題就像鏡子一樣對映出我們內心的焦慮和渴望。
很多悲觀的設想未必成真,但是某些處於恐懼而做出的決定,卻會捆綁我們的一生。
比如不是真的有余力(財力和心力)去養育第二個孩子的情況下,還要二胎這真的就是明智的嗎?
如何平衡恐懼和個人生活,或許才是當下更現實的問題。
我們要先有這樣的概念,孩子是獨立的個體,父母也是!父母心裏應該保留一塊「空地」,不為孩子而活。
這似乎聽起來有些自私,可對個人邊界的清晰認知,恰恰是一種生活的智慧——這塊」空地「能讓焦慮有處安放,感受個體內在所提供的支持,把自己拉回到安全感的區域。
我們愛孩子,但不能把自己的生活完全建立在孩子身上,這不僅會給孩子帶來壓力,也讓自己患得患失。
要知道孩子並不能對父母的人生負責,只有自己可以。
【萌仔媽說】:
哪怕計劃擁有多個孩子,但是要始終保持清醒的認知:生孩子的前提,應該是愛,而不是恐懼。
別把孩子」鎖死「在父母的生命柱上,這是對孩子的擔當,也是對自己的擔當。
不為孩子而活,不是自私,是知邊界。
孩子有孩子的人生,我們有我們的人生。
聲明: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