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育兒

如何用AI守護「星星的孩子」?探訪成都這家人工智慧企業 | AI向新力

2024-06-03育兒

封面新聞記者 羅田怡 柴楓桔 攝影報道

孤獨癥患兒仿佛被無形的屏障所包圍,他們可能對身邊的事物漠不關心,也無法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情緒,他們也被稱作「來自星星的孩子」。

成都前沿類腦人工智慧創新中心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工智慧技術逐漸運用於孤獨癥診療與康復階段,AI技術如何有效地幫助孤獨癥患兒?6月初,記者走進成都前沿類腦人工智慧創新中心,實地體驗AI科技如何助力這樣一些特殊群體。

現場體驗診療裝置

孤獨癥輔助診斷系統準確率超過91%

「當前,中國主流的孤獨癥診斷方式是透過篩查量表,並輔以醫生主觀經驗判斷。」成都前沿類腦人工智慧創新中心主任馮睿告訴記者,為了提高診斷便捷性與準確性,中心研發了基於腦電生物標記物技術的孤獨癥輔助診斷系統。

無線幹電極腦電裝置

在現場,記者見到了這套診斷系統,並現場進行體驗。將無線幹電極腦電裝置戴上頭頂,開始監測後,螢幕上,腦電資訊隨著監測進行有所波動,並在後台形成專業報告。

馮睿談到,該評估系統由團隊專家之一,電子科技大學生命學院腦機介面專家徐鵬教授的相關科研技術成果轉換而來,結合深度學習、遷移學習、流形學習等人工智慧技術手段,以大腦網路和其他源訊號網路間異常作用資訊為核心,建立了這套ASD(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早期診斷辨識系統。

「整套系統由我們自主研發,與國內企業共同完成。透過深度學習,隨著采集樣本的不斷上升,系統的準確率也會不斷提高。」馮睿表示,早期診斷可以幫助孤獨癥患者獲得早期幹預,在終身康復中獲得更好的效果。該系統填補了國內該領域的空白,診斷準確率達到了91.67%,處於國內領先地位。

而作為創新中心科研轉換的另一項成果,同樣由電子科技大學生命學院段旭君團隊透過構建孤獨癥患兒個體腦影像模型,精準地將經顱磁刺激脈沖作用於孤獨癥社交障礙環路個體靶點上,研發了「基於個人化腦影像分析的孤獨癥精準神經調控技術」。

在體驗開始前,操作老師首先根據每個人對於電脈沖刺激的接受程度,測定一個最安全的刺激強度,也稱為「測定閾值」,安全閾值測定完畢後開始進行電脈沖刺激。

馮睿向記者解釋了操作原理,與普通經顱磁相比,這款靶向經顱磁治療儀利用了精準神經調控的方式。透過對孤獨者患兒頭部掃描得到完整的數位腦膜,再透過團隊具有專利的人工智慧計算方式,在神經環路中找到精準的治療點。

目前該項儀器也為超過800名孤獨癥兒童提供了有效的康復治療,治療響應率超過80%,同時還吸引了來自瑞典的孤獨癥患兒到成都治療。

記者采訪成都前沿類腦人工智慧創新中心主任馮睿

深化科研成果轉化

讓更多科技助殘成果「飛入尋常百姓家」

這些硬核科技的背後,是科技賦能助力殘疾人康復,更多高科技產品透過科研成果轉化,飛入尋常百姓家的生動實踐。

「2022年,透過與錦江區政府初步對接,我們決定將腦健康、腦科學的相關專家團隊落戶於此。」馮睿告訴記者,加速推動「腦健康+人工智慧」相關科研成果轉化,創新中心積極推進智慧診療技術在孤獨癥、腦癱、發育遲緩等兒童腦疾病康復中的先行先試,實作科技助殘。

在錦江區政府以及錦江區殘聯的支持下,截至目前,創新中心在成都延伸發展了兩個康復機構。在全省橫向合作的醫院和康復機構有將近20家。

「依托我們現有的技術和規模,每年可以為1000名孤獨癥兒童提供康復服務。」馮睿表示,截至目前,企業共計服務了2000余名孤獨癥患兒。也希望透過這些先進技術,為一線臨床醫生診療提供技術支持保障。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隨著成都營商環境不斷最佳化,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科創板上市企業數量、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迅速增長,一批涉殘科研計畫成功納入國家和省市科研計劃,為實施科技助殘奠定了堅實基礎。

未來,聚焦殘疾人康復、就業、出行等領域,成都將進一步加大創新研發力度,努力推出一批技術先進、管用實用的科技助殘產品,打造一批可感可及的科技助殘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