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育兒

網路空間下兒童權利保護面臨較大挑戰

2024-05-16育兒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兒童的網路參與度日益提升。然而,網路空間的開放性、匿名性和資訊傳播的快速性也為兒童權利保護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兒童權利保護是國際社會普遍關註的重要議題,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明確規定了兒童享有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和參與權等基本權利。然而在網路空間這一新興領域,兒童私密泄露、網路侵害、不良資訊接觸、網路成癮等問題頻發,嚴重威脅到兒童的身心健康與權益保障,亟需引起重視。

網路資訊過載不良內容泛濫。網路空間資訊爆炸,兒童在享受資訊便利的同時,也面臨著資訊過載的問題。資訊過載使兒童更容易接觸到暴力、色情等不良資訊。兒童在缺乏有效篩選機制的情況下,易受暴力、色情、仇恨言論等不良資訊影響,對他們的心理健康與價值觀形成構成威脅。特別是一些針對兒童設計的惡意內容,如誘導性廣告和不良虛假資訊,更需警惕。據澎湃新聞2023年8月【有害內容隱形變異,涉未成年人網路亂象「改頭換面」】報道,「AI換臉」「一鍵換裝」……經過檢索,充滿低俗意味的店鋪圖片和文案隨處可見。調查發現,一家出售AI影像生成工具的網店,可生成低俗的人物形象,甚至還能生成未成年人形象。有學生表示,很多同學都知道如何使用「擦邊關鍵詞」搜尋,購買這類AI生成工具。購買時,店家也不會詢問自己是否成年。傳播有害資訊的網路亂象,借助「AI換臉」「AI繪圖」等新興技術,沈渣泛起。一些處於監管灰色地帶的套用軟體,則將隱秘的手伸向未成年人。比如,市民李陽發現讀中學的兒子正在使用某款密聊軟體,螢幕上有幾張「閱後焚毀」狀態的圖片、幾個英文字母簡寫。出於關心,他上網搜尋了幾個英文簡寫,發現都是低俗用語的縮寫。除此之外,還有透過「二創視訊」、表情包、外鏈浮窗等隱蔽形式,向青少年傳播色情低俗、迷信暴力的;還有某些兒童智慧裝置APP中,語音、文字搜尋結果中也存在不良內容。

資訊泄露成為侵害前置風險。隨著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不斷攀升,未成年人個人資訊保護問題逐漸凸顯。當前兒童個人資訊泄露問題逐漸成為非法侵害的前置風險。兒童線上活動頻繁,個人資訊保護意識薄弱,容易成為數據泄露的目標。一旦個人資訊被非法獲取,可能導致身份盜用、網路欺淩、甚至更嚴重的犯罪行為,給兒童安全帶來直接威脅。據海口長安網2024年3月【未成年人個人資訊泄露,如何避免受侵害?聽聽律師說法】報道,未成年人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較弱,在使用社交媒體軟體的過程中常常伴隨著私密泄露的風險,有的還因此受到進一步傷害。一位中學生因為個人資訊泄露而被成年女性性騷擾的真實案例顯示,小明上初二時,陌生人小敏申請添加小明在某社交平台的聯系方式,一開始兩人還是像正常朋友一樣聊天,但是後來小敏開始跟小明聊一些有關性的話題。更過分的是,小敏還讓小明發送裸照以及一些視訊,小明並不同意。但是,小敏準確地說出了小明所在的學校和班級,並威脅小明,如果小明不按照她說的做,她就會直接到小明學校找他。不得已的情況下,小明給小敏發了自己的裸照。據澎湃新聞2021年11月【未成年人個人資訊泄露風險重重,如何加強法律保護】報道,未成年人在釋出社交媒體動態、註冊遊戲帳號、上網課等網路活動中,會留下相關的個人資訊,如家庭住址、喜愛偏好、教育經歷等,此類資訊極易被網路營運者收集和利用。由於未成年人尚處於成長階段,其辨識能力和自控能力較成人更弱,在自我控制和自我保護方面更顯稚嫩,無法辨識來自外界的風險,更易遭受來自數位空間的不法侵害。據福建省漳州市反詐騙中心訊息,僅2020年5月份,就接到了14起「虛構綁架型詐騙」。在這類詐騙案件中,騙子往往利用從不法渠道獲取的未成年個人資訊,向其父母打電話,虛構孩子被綁架的事實,以此要挾父母支付巨額贖金。除此之外,還可能發生不法分子利用未成年個人資訊誘騙其發送裸照、裸體視訊,進行裸聊、做猥褻動作等侵犯未成年人身權利的犯罪行為。據【「女童保護」2018年性侵兒童案例統計及兒童防性侵教育調查報告】顯示,2018年全年媒體公開報道的317起性侵未成年的案例中,網友作案39起,其中有16起是在網路聊天平台、社交視訊平台中。由此可見,未成年人個人資訊泄露逐漸成為詐騙、性侵等非法侵害的前置風險,未成年人個人資訊保護迫在眉睫。

網路沈迷引發過度消費突出。網路遊戲、直播打賞等網路娛樂形式吸引大量兒童參與,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的兒童易沈迷其中,不僅影響身心健康,還可能因非理性消費給家庭經濟造成負擔,甚至引發社會問題。近年來,多起兒童因網路沈迷引發的社會問題,引起了廣泛關註。據新京報2024年4月【未成年人玩網遊大額充值事件頻發,如何把好「充值關」?】報道,近日,9歲男孩玩手機網遊10分鐘內充值6400元、幾日內扣款超萬元的事件受到關註。根據公開訊息,該男孩的帳號是使用了成年人身份資訊註冊。近年來,未成年人大額遊戲充值事件頻發,今年3月14日,廣東省消費者委員會釋出的2023年全省消費投訴熱點難點就提到,未成年人網路遊戲充值問題仍然突出。記者在新浪旗下消費者服務平台「黑貓投訴」輸入關鍵詞「未成年人遊戲充值」進行搜尋,共出現25187條投訴資訊。在投訴中,還有的家長反映孩子在遊戲過程中被誘導充值,「根據孩子描述,當時跳出廣告顯示抽獎活動,輸入密碼即可領取,輸入3次密碼,結果被分別扣款三次。」另有家長表示,孩子偷偷使用家裏老人的某國產手機下載遊戲直接自動登入,以及遊戲界面設計抽盲盒誘導沒有判斷能力的未成年人充值消費。充值易退費難,網路遊戲是如何「收割」未成年人的據中國經濟周刊2024年5月【充值易退費難,網路遊戲是如何「收割」未成年人的】報道,當前備受未成年人追捧的網路遊戲多是手機遊戲,在各類APP上大量投放廣告,點選廣告就可跳轉免費下載。也正是由於遊戲「免費」,一些家長並不會特別關註孩子的遊玩行為,尤其由家中長輩監護的農村留守兒童,更容易被疏忽。這種疏於關註的態度導致未成年人在遊戲中的充值行為缺乏應有的監控。在一些較為極端的投訴案例中,未成年玩家長期、多次進行大額充值,有的發現時甚至已累計數萬元。

現有法律監管措施較為滯後。相對於網路環境的快速變化,現有的法律法規和監管措施往往顯得滯後,難以及時有效應對新出現的挑戰。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技術手段規避監管,進行非法活動。同時,網路空間的匿名性和虛擬性也增加了監管的難度。據澎湃新聞2023年8月【有害內容隱形變異,涉未成年人網路亂象「改頭換面」】報道,數位時代奔湧向前,不斷更新叠代的網路技術,極大地降低違法成本、增加違法行為的隱蔽性。生成式人工智慧等技術快速發展,給未成年人帶來此前不曾有的不良資訊風險,且普通的監測手段有時無法奏效。某電商平台工程師黃舒介紹,所謂的「密聊軟體」,具有極大的逃避監管、向未成年人傳播不良資訊的風險。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主任佟麗華表示,網路內容在隱形變異、安全風險以及誘導沈迷等方面的表現形式都在快速叠代,國家立法、政府監管、學校管理、家長知識結構都存在滯後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