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育兒

五十年代初供給制時代 幹部家庭請保姆的育兒費用全部,由單位出

2024-02-21育兒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是新中國成立後社會各界蓬勃發展的時期,部隊幹部家庭的生育與育兒狀況也呈現出一些獨特的現象。本文擬以筆者小時侯生活的部隊大院為例,講述五十年代初期部隊幹部家庭多子女的育兒情況,解析這樣的現象產生的歷史原因,記錄這一獨特的歷史片段。

一、部隊幹部家庭多子女現象

據筆者的親身經歷,五十年代初期,部隊幹部家庭基本上都有三四個孩子,五六個也很常見,最多的有十個八個,可謂「子女滿堂」。這批孩子們後來被稱為「50後」,其出生高峰期集中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到五十年代中期。

資格較老的幹部,多是解放初期就結婚生子,所以他們的孩子會比較多,而且年齡相差不大,這是多子女家庭的一大特征。以筆者所在部隊大院為例,住戶基本上都是三四個孩子的多子女家庭,個別五六個孩子的也不在少數。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方面是計劃生育政策在那個年代還未全面推開,另一方面也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有關。

二、部隊供給制的育兒政策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部隊實行的是所謂的「供給制」,也就是說吃、住、行等都統一供給,個人薪資很低。每月只有兩三塊錢的零花錢,主要用於購買煙酒或日用品。這種經濟條件為多子女家庭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與此同時,部隊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多子女家庭的育兒政策。

首先,幹部生孩子後,會根據孩子數量和年齡獲得不同數額的生活補貼。孩子很小的時候,如果家中請了保姆,單位會提供保姆費,起初是一個保姆只能看護兩三個孩子,如果孩子超過這個數量,還可以申請多發一個保姆的費用。

其次,孩子上三四歲後可進入部隊幼稚園,屆時保姆費則不再發放。最後,不管生幾個孩子,育兒費和保姆費都是單位全額承擔。這些優厚的育兒政策,相當程度上鼓勵了幹部家庭生育更多的孩子。

三、多子多福傳統觀念的影響

在無償提供育兒條件的同時,中國傳統的多子多福思想也影響著人們的生育觀念。多子女被看作家庭「興旺」的表征,這進一步促使幹部家庭選擇生育更多孩子。一方面是良好的育兒條件,另一方面是多子多福的思想,兩者疊加作用下,幹部家庭便出現了生育高峰。

在筆者成長的部隊大院,一家多個孩子的景象很普遍。當時的養育觀念是,國家無償提供養育的費用,生育則是一種責任,所以大家會生育更多子女。這種現象在五六十年代的軍人家庭中較為典型。

四、多子女對育兒環境的影響

在多子女家庭較為普遍的歷史背景下,幹部家庭的育兒方式也呈現出某些特點。首先,由於孩子數量較多,保姆的作用就顯得非常重要。當時保姆一般由農村來的婦女擔任,月薪只有30元左右,但工作非常辛勤,基本上從早到晚忙著照看孩子、做家務、燒飯洗衣。

其次,孩子們的生活起居需要集體組織。家中多個孩子的吃飯、睡覺等都需要按時進行,保姆的工作強度可想而知。最後,由於孩子多,家庭對幼稚園的依賴也比較強。上幼稚園後,孩子們才能得到更系統的照料。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五六十年代部隊幹部家庭多子女的現象,是那個歷史時期特有的產物。良好的育兒福利條件以及多子多福思想的共同影響下,幹部家庭出現了生育高峰,而多子女的家庭情況也直接影響了當時的育兒方式。

五、改革開放後的變化

改革開放後,隨著計劃生育的推行和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軍人家庭的生育狀況發生了重大變化。一方面,國家逐步取消了多子女家庭的各種補貼和優待政策,另一方面,市場經濟條件下養育成本的大幅提高,也使家庭不再像從前那樣生育多個孩子。

同時,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觀念的更新,多子女家庭已經不再被視為一種時尚。人們更加註重家庭生活品質,選擇合理的子女數量。可以說,改革開放使中國家庭誕生了一場生育觀念的革命,部隊幹部家庭也不例外。

六、歷史現象的啟示

歷史上任何一種現象,都不是偶然的。回顧五六十年代部隊幹部家庭多子女的現象,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一個時代的銘印。這既反映出那個年代國家的人口政策,也反映出人們當時的社會心態。

對我們今天來說,這一歷史片段提醒我們,任何社會現象都有其產生的社會根源,需要結合當時的歷史條件加以審視。同時也讓我們認識到,隨著時代變遷,一些看似固定的觀念和行為模式也會發生改變。

歷史的發展是開放和包容的,回顧歷史能讓我們獲得智慧。當代中國家庭正處於新的變革時期,我們既不應盲從傳統,也不應舍本逐末,而是應縱觀歷史經驗,為當下社會轉型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