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育兒

你雞對娃了嗎?盤點歷史上的「四大賢母」,見證智慧的雞娃大法

2024-03-28育兒

雞娃媽媽們,在我們的生活中或者網路上,俯仰皆是。她們雞血,高知,理性,訊息靈通,執行力強,對孩子的成長與教育360°無死角陪伴,絕不允許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事實上,雞娃媽媽並非我們今天所獨有,在中國歷史上每朝每代都不乏其人,其中最出名的有四位,孟母、陶母、歐母、嶽母,她們因為卓越的見識與方法,培養出傑出的人才,歷經千年依然穩居雞娃媽媽榜單前四名,被尊稱為中國古代「四大賢母」。

1、孟母:最懂學區房的媽媽

孟母仉氏,是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的母親,以母教有方著稱於世,民間稱頌她是「中國最偉大的母親」。

我們小時候讀【三字經】,「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說的就是「孟母三遷」、「斷機教子」的故事。

孟子三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孟子和母親仉氏二人,孤兒寡母相依為命。孟母每日燒飯洗衣,操持家務,日裏除了織布,還要督促孟子學習。

最初,孟子家住在墓地附近,周圍常有哭喪、出殯的人。小孟子見樣學樣,也模仿著大人的樣子玩出殯的遊戲。孟母見了搖頭嘆息:這哪裏是教養孩子成長的地方啊。

孟母帶著孟子,搬到一個街市旁居住。街市上每天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小商小販叫賣聲不止。孟子耳濡目染之下,又學起商販討價還價的樣子。孟母於是再次搬家。

母子二人來到學堂邊居住。學堂裏每天進出的都是知書識禮的文人,好學的孟子也學著讀書行禮。孟母甚是欣慰,最終定居下來。這就是「孟母三遷」的典故。

孤兒寡母,搬一次家絕非易事,而孟母竟搬了三次家。因為孟母深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今天大家追捧學區房也是這個道理。

孟母「斷機教子」的故事,發生在孟子上學堂讀書之後。據說一次未到散學時間,孟子便提前回了家。孟母默然不語,當著孟子的面,抓起剪刀,哢嚓一聲就剪斷了織布機上的布。

孟子問母親為何這樣做?孟母說:「子之廢學,猶吾之斷斯機也。」

面對孟子逃學,孟母沒有暴跳如雷,沒有棍打口罵,而且以「斷機杼」這樣特別的方式告訴孟子,學習猶如織布,務必要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廢。

孟子深受觸動,從此以後發奮讀書,最終成為繼孔子之後的一代大儒,被後人稱為「亞聖」。

2、陶母:最懂為人之道的媽媽

陶母湛氏,東晉名將陶侃的母親,也就是陶淵明的曾祖母,她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又一位有名的雞娃媽媽。

陶侃自幼喪父,陶母以紡織謀生,供陶侃讀書。她時常教育陶侃,一個人要愛惜光陰,胸懷大誌,又教誡他務「使結交勝己」。

陶侃有位同鄉範逵,在當地甚有名望,被舉薦為孝廉。有一次,範逵與隨從人員馬匹投宿到陶家。當時正值天寒地凍時節,陶侃家裏卻家徒四壁,缺衣少食。陶母私下對陶侃說:「你只管寬心接待客人,我自有辦法。」

為招待範逵一行人,陶母剪掉頭發,拿去街市上賣錢後買米買菜,又砍下半截柱子燒火取暖,炕上的草席也剁碎了來餵馬。

範逵為陶母的盛情款待而感動,又非常賞識陶侃的才智,他對身邊人說:「非此母,不生此子。」

陶母截發延賓的事兒,當時在鄉裏傳為美談。後來,在範逵引薦下,陶侃開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

【世說新語】記錄有一則「封壇退鲊」的典故。陶侃在潯陽任管理河道及漁業的官吏時,曾經派官府裏的差役,把一壇糟魚送給母親。陶母問來人:魚是哪裏來的?差役回答說:官府的。

陶母當即將送來的糟魚封好,交還給差役,寫了一封回信責備陶侃,信中說:「你身為官吏,卻用官府的東西贈送給我,這樣做不僅沒有好處,反而徒增我的憂愁啊。」

收到母親來信,陶侃深感愧疚,自此再不敢這樣做事。

陶侃一生歷任長吏、太尉、都督大將軍、封長沙郡公,長於吏治,清正廉潔,美名遠揚,陶母的教導居功至偉。

3、歐母:最懂教育的媽媽

「事業三朝之望,文章百世之師」,蘇東坡這一句稱頌的是歐陽修在政治、文學中的卓越成就。

作為政治家,歐陽修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兵部尚書。他喜好獎掖後進,像蘇軾兄弟、程顥、王安石、包拯、司馬光等人均收到他的提拔栽培,堪稱千古伯樂。

歐陽修也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以文章負一代盛名,名列「唐宋八大家」和「千古文章四大家」中。史學方面,他以獨到見解,開一代新風,主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

宋仁宗曾發出這樣的感慨:「如歐陽修者,何處得來?」連仁宗皇帝都忍不住要問,像歐陽修這樣卓越的人才,是如何培養出來的。

歐陽修並非橫空出世的巨星,他所有成就的起點,離不開一個偉大母親的付出。

四歲時,歐陽修父親離世,生活的重擔全落在歐陽修母親鄭氏身上。鄭氏出身貧寒,唯讀過幾天書,但她勇敢地迎接命運的挑戰,一邊勤儉持家,一邊教養兒子。

歐陽修童年,是伴隨著母親那些講不完也聽不厭的做人的故事度過的。鄭氏教導他,做人不可隨聲附和,也不要隨波逐流。

等歐陽修到了入學的年齡,鄭氏想讓兒子讀書,可惜家中窮困,買不起紙筆。有一次她看到池塘邊的荻草,突發奇想,如果用荻草稈在地上寫字,不也很好嗎?

於是她用荻草稈當筆,鋪沙當紙,開始教歐陽修練字。歐陽修跟著母親的教導,在地上一絲不茍地練字,日積月累,識字量遠超同齡人。這就是後人傳為佳話的「畫荻教子」。

歐陽修二十三歲時高中進士,為官之後,鄭氏又教導他向父親學習,做廉潔奉公、不謀私利的清官。她告誡歐陽修說:對於父母的奉養不一定要豐盛,重要的是有一顆孝心。自己的財物雖然不能布施到窮人身上,但一定要心存仁義。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的終身導師。正是因為鄭氏作為母親的深遠見識,我們的歷史上才出來歐陽修這樣名留青史的千古風流人物。

4、嶽母:最熱血的媽媽

南宋抗金名將嶽飛的母親姚氏,又稱姚太夫人,她在國家危亡之際,勵子從戎,精忠報國,被傳為佳話。嶽母在民間聲名與孟母不分伯仲。

嶽飛出生時,正逢金人進犯中原。姚氏望著繈褓中的孩子,希望他將來成為頂天立地的男子。恰巧有一群大雁飛過,姚氏脫口而出:「孩子就叫嶽飛吧。」

姚氏出身鄉野,識字不多,卻是一個為人剛直、思想開明的母親。她從小就教育嶽飛要學會承擔各種苦難,而且要能成為一個剛直不阿的男子。

在姚氏的教導下,嶽飛嚴於律己,習得一身好技藝。他先是隨湯陽槍手陳廣學「」主技」,後隨同鄉人周侗學騎射,繼又攻讀【孫子兵法】,可謂是文武雙全。

靖康元年,金人南侵,宋朝當權者卻腐敗無能,節節敗退。在國家危急存亡的關頭,嶽飛毅然告別妻兒老小,從軍出征。

臨行前,姚氏問嶽飛:如今國難當頭,你有何打算?嶽飛堅定地說:前線殺敵,盡忠報國!

對於嶽飛的回答,母親姚氏甚是欣慰,因為「盡忠報國」正是母親對兒子的希望。於是她把這四個字刺在嶽飛背上,讓兒子永遠銘記在心。

這就是「嶽母刺字」的故事,嶽飛滿懷盡忠報國的熱情,南征北戰,馳騁在抗金的戰場上。他屢戰屢勝,收復大片失地,以至金軍哀嘆:撼山易,憾嶽家軍難!

嶽飛作為一代抗金英雄,為歷代人民所敬仰,而培養出這樣兒子的姚氏也同樣被後世稱頌贊揚。

嶽飛是彪炳史冊的英雄,嶽飛的母親是英雄的母親,被世代頌揚。

中國古代「四大賢母」,絕對是雞娃媽媽裏的巔峰,她們沒有逼著孩子學習吹拉彈唱,沒有盯著考卷上的每一分,沒有簡單粗暴的棒頭教育,她們更多的是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智慧地教育孩子怎麽去做一個有高貴品格、有遠大誌向、有家國情懷的人。

今天為人父母的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無論雞與不雞,我們都可以在「四大賢母」的動人故事裏學習到智慧的育兒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