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育兒

為何自殺的都是乖孩子?低認知父母是如何進入奴役式教育陷阱的?

2024-09-18育兒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註」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為您推播此類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開篇聲明:本文內容均參照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2022年,一則令人痛心的新聞在網路上引發關註:

一位年僅14歲的小姑娘,留下了一封3頁長的遺書,隨後從高樓上一躍而下,自殺身亡。

遺書上稚嫩的筆跡,與鮮血淋漓的慘痛現實形成了強烈反差。在遺書的結尾,小女孩還懂事地囑托父母,要擦幹凈自己踩過的榻榻米。

小女孩的選擇,令無數人感到痛心:如此乖巧懂事的一個孩子,為何會如此「想不開」,甚至選擇自我了斷呢?

但實際上,選擇自殺的,基本都是生活中的「乖孩子」。

為什麽「乖孩子」更容易自殺

很多時候,孩子們表現得「乖」,其實並不是一種好現象。所謂的「乖」,大部份情況下,是因為想要滿足父母、老師、社會的願望,而表現出來的一種自我壓抑。

著名的精神分析師武誌紅曾經說過,「家長眼中的‘乖巧懂事’,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深深的絕望。」

2019年,有這樣一部名為【陽光普照】的台灣電影,就深刻地揭示了這一現象。

電影的主角,是一位育有兩個兒子的父親。主角自己在一家駕校當教練,妻子則是一名理發師,家境雖然算不上優渥,但也過得不錯。

家中的小兒子,是一位典型的「問題少年」:學習成績不好,在學校也經常跟別人打架,回到家中後,對父母更是沒有什麽好臉色。

相比之下,大兒子不僅學習成績好,性葛文和,在家裏也十分乖巧懂事。

主角身為兩個孩子的父親,自然對大兒子更加偏心,以至於駕校學員問他家庭情況時,他的回答都是:「我只有一個兒子。」

他將小兒子視若「棄子」,對大兒子則寄予厚望。高考後,大兒子沒有考上第一誌願的大學,他也鼓勵大兒子復讀一年,再考一次。

電影中有這樣一個細節:父親給了大兒子一個筆記本,上面印著「把握時間,掌握方向」八個大字。

遞過筆記本的父親滿臉期待,可收到筆記本的大兒子面無表情。接過筆記本後,他把筆記本放到了旁邊的一摞上,同樣的筆記本,父親每年都會送他一個。

父親的期望,逐漸轉化成了他心中的絕望。

這一天晚上,大兒子像往常一樣認認真真地洗了澡、疊好了衣服,隨後拿起手機清除了所有資訊,便開啟了窗,從樓上一躍而下,重重地摔到了地面上。

自始至終,沒有任何人發現大兒子狀態的異常,他還是像往常一樣乖巧聽話、溫和懂事。

大兒子為何選擇自我了斷?其實答案,就藏在父親對待小兒子的態度上。

不聽話、成績不好的小兒子,對於父親來說是一枚「棄子」。父親不僅對其進行毆打、責罵,甚至小兒子因傷人上了法庭,父親還對法官表態,希望能把小兒子關進監獄。

對大兒子來說,這是一把懸在頭頂上的「達摩凱瑞斯之劍」。

「如果我不努力,父母會拋棄我」、「如果我不懂事,父母會懲罰我」……懷揣著這些想法,盡管表面上看起來風平浪靜,但他的內心,早已墜入沒有希望的深淵。

真正讓這些「乖孩子」們平靜地走向人生終點的,究竟是什麽呢?

「奴役式教育」,是怎樣毀掉孩子的

在教育學上,有這樣一種教育方式,被稱為「奴役式教育」。

這種教育方式,通常表現為教育者對孩子的獨立人格進行批判、打壓,甚至透過肢體暴力、語言暴力等強制性手段,來「逼迫」孩子達到他們的預期狀態。

這種教育方式,幾乎無一例外地會剝奪孩子們的自主性,致使孩子們產生長期的心理壓力,甚至形成心理創傷。

但不幸的是,這種教育方式,在中國幾乎成為了一種普遍現象。

此前,有一家媒體曾對此做過一項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在中國,有高達88%的人都曾經遭受過父母的「打壓」。

也就是說,在10個人裏,有9個人都曾經從家長那裏受到過「奴役式教育」的迫害。

可見,「奴役式教育」已經成為中國家庭教育體系中的一顆毒瘤。

那麽我們不妨深入探討一下:中國家長,為何如此熱衷於對孩子進行「奴役式教育」。

有人說,「中國家長不善於表達愛,但十分擅長訴說自己的苦難」,誠然如此。這種「訴說苦難」的行為,實際上對孩子來講,便是一種「奴役」的方式。

父母們透過講述自己養孩子過得多麽苦、多麽不容易,來誇大自己的奉獻,進而試圖讓孩子們產生一種愧疚感。

家長們覺得,這種行為能讓孩子養成一顆「感恩的心」,卻全然沒有想到,這種愧疚感,對孩子來講是多大的心理壓力。

孩子想吃好吃的,會想到父母說自己賺錢不容易;孩子學習累了想休息,會想到父母說自己工作多累;孩子想邀請朋友來家裏做客,會想到這樣給父母添麻煩……

長此以往,孩子難免變得束手束腳,不敢表達自己真實的願望。但許多家長會以此自豪,覺得孩子「懂事」。

在這種情況下長大的孩子們,的確懂得父母的心思,可唯獨不懂自己的心願。

長大以後,他們又會在父母的「指導」下選擇自己不喜歡的專業,從事自己不喜歡的職業。很多人到了三四十歲,才感覺終於「活成了自己」。

對許多人來說,來自父母的壓力,猶如永遠無法擺脫的夢魘,讓他們在虛無與絕望中痛苦掙紮。在這種情況下,許多「乖孩子」選擇自殺,實在是有跡可循。

但對孩子實施「奴役式教育」的父母,很多時候也並不是不愛孩子,他們的行為,根本上來源於他們的「低認知」。

拒絕「低認知教育」

很多父母面對他人對自己教育方式的指責,總會理直氣壯地脫口而出:「我們那一代人,還不是這麽過來的嘛!」

這便足以說明,盡管經歷過跟孩子同樣的傷痛,盡管在社會上活了這麽多年,他們的認知水平,還是沒有得到絲毫提高。

這種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的思想,深深植根在他們的腦海中,不僅貽害當代,而且後患無窮。

要想讓自己的孩子從「隱藏的絕望」中脫離出來,作為家長,就必須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在生活中,有沒有對孩子寄托過重的期望?在言談間,有沒有利用自己的苦難對孩子進行道德綁架?

唯有正視孩子們的心理需求,摒棄給孩子施加壓力的行為,才能真正杜絕類似的悲劇,在自己孩子的身上上演。

參考資料:

澎湃新聞:近9成的人曾受過打壓式教育,他們現在怎麽樣了?

中華網:苦難式教育是孩子成長路上的絆腳石 喜劇背後的社會反思

中國教育新聞網:「打擊羞辱式教育」是一種流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