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育兒

申領生育津貼成功後,一位未婚媽媽的育兒之路

2024-03-14育兒

張萌和孩子

紅星新聞記者丨陳馨懿

責編丨馮玲玲 編輯丨張尋

進入40歲之後,張萌的生活偏離了計劃。

2017年,在計劃之外,她懷孕了,而後,她成為了一名未婚媽媽。為了領取生育津貼,她發起了長達4年的維權,被稱為「中國未婚媽媽申領生育津貼第一案」。行政復議,一審,二審,申請再審,申請抗訴,申訴……直到2021年,她終於領到了這筆津貼。

紅星新聞記者從上海市醫保局熱線工作人員處獲悉,未婚生育申請津貼需要滿足幾個簡單的條件,生產之後可以帶好材料提出申請。目前,不再需要計劃生育情況稽核。

但領到津貼只是一小步。中年失業、孩子上學等問題,同樣需要這位未婚媽媽去面對。如今她依然單身,但那些過去的經歷,也在幫助她解決作為母親遇到的難題。

-①-

「爸爸呢?」

張萌和孩子與朋友錢女士一家共同出遊。返程的車上,有人問起張萌的孩子,喜歡海豚還是虎鯨?孩子回答:「喜歡虎鯨,虎鯨是我的朋友。不過,我最好的朋友是媽媽。」車內響起溫馨的笑聲。

有不知情的人問:「那爸爸呢?」知情的錢女士正在開車,她不敢接話。張萌的孩子回答:「我沒有爸爸。」錢女士記得,這個回答聽起來很自然,很快,她主動岔開了話題。

作為朋友,也同樣是單身媽媽,錢女士說,自己不敢和張萌聊起孩子爸爸有關的話題。張萌是一個化名,不過,錢女士現實中也使用張萌這個稱呼——錢女士就是從新聞裏初次了解張萌。

張萌和孩子

2022年,錢女士申請產檢假,一次休假後,人力資源的同事找到了她。她本以為是要介紹女職工福利,看到桌上的錄音筆時,她還在想:「怎麽還那麽正式?」結果,這場談話的核心內容,是告知錢女士為單身媽媽,沒有產檢假,如果還需要請假,需要使用病假或事假。她無法理解,就此咨詢工會律師,律師檢索到了張萌的新聞報道,曾說:「要是能聯系上張萌,直接問問她就好了。」

錢女士後來翻閱了律師發送的解讀文章,透過其中一篇,她進入了未婚媽媽交流群,咨詢產檢假問題,有一位群友多次熱心解答,她便和這位群友添加了好友。那之後,兩人多次交流。直到一天,群內有人討論張萌的新聞,詢問如何聯系張萌,才有人提起張萌就在群裏,而對方正是錢女士添加的那位熱心群友。

兩人第一次見面的時候,錢女士覺得張萌和想象中一點兒也不一樣。她沒料到張萌已經四十多歲了,兩人相差正好十歲。幾次見面都是雨天,她記得,「不知道為什麽,張萌都沒有帶傘。在雨中,一個單薄、瘦小的身影。」

錢女士記憶裏,張萌是活躍的。包括分享會、集體活動在內,張萌總會出場。私底下,錢女士向張萌咨詢過保姆僱用、孩子教育、訴訟、醫療乃至物業停車費問題,「她總能回答,或者她會去檢索學習,再回答。後來我也咨詢過專業人士,發現她總是對的。」

在生下孩子後,錢女士曾遇到涉及孩子的糾紛,張萌向她轉賬一筆錢,多次推脫後,張萌堅持要給:「我知道你現在會比較困難。」錢女士生病時,張萌曾寄給她兩罐蛋白粉。錢女士時常驚嘆張萌的充沛精力,「有時很晚了,找她說話,她也很快回復。我就問她都不睡覺嗎?在社群裏,她也在組織流浪貓絕育相關的活動。」

-②-

這是我媽媽

張萌和孩子的家是一戶一居室,一室一廳,一廚一衛。由於打通了陽台,臥室顯得寬大。孩子的玩具、書、手工制品,幾乎出現在家中每一個櫃子上,也占據了靠墻的一排收納箱。「家裏亂了,以前只有我的東西,幾乎看不到有什麽放在外面的雜物。」張萌說。

張萌的家

如今,家裏到處都是孩子的痕跡。入戶正對的墻壁,懸掛著一面墻的照片,都是孩子。緊挨的墻面上,畫著音符,寫著稚嫩的英文「What is it?This is my mother(這是什麽?這是我媽媽)」。

臥室裏只有一張床,但有兩張書桌。以孩子畫的時鐘為界,靠窗的是孩子的,筆筒由數位片搭成,台燈被黑色馬克筆塗畫;另一張則是張萌的,一大片空著,兩側放著三支玫瑰、印表機、小算盤、證書。她曾是一名財務,從小鎮去到揚州,又來到上海,工作後考取證書、修讀碩士學位。她的桌子也出現了孩子的痕跡,皮卡丘玩偶混入文具中,書桌下堆著玩具箱和彩色筆。

張萌與孩子的書桌

孩子的到來在計劃外。此前,張萌秉持的觀念是:因為相愛,所以結婚;結婚是生育的前提。她沒有想過不婚不育,也沒有非得結婚不可。她曾經接受過多次相親,但沒有「湊合」。

到了41歲,以為不會再有孩子的張萌懷孕了。男方並不打算做爸爸,而她打算留下孩子,獨自撫養。

她思考過可能的阻礙:錢,需要的時候沒有上限,但當時穩定的薪水和積蓄也足夠了;教育,不去私立學校,在「菜小」也可以接受;家務,可以聘請保姆分擔。她找了滿意的醫院,確認無痛分娩可以更早介入。

生育過程不算順利,張萌記得,孩子出生時,正好是28周多一天——在醫學中,28周以前終止妊娠,屬於流產範疇,胎兒被稱為「超早產兒」,28周不足37周分娩,則是早產;據【中華新生兒科雜誌】一篇研究論文,2010至2019年,超早產兒存活率逐年升高,整體存活率為62.3%。

-③-

維權

在生育津貼之前,張萌就碰到了問題。孩子出生的第三天,辦理出生證,張萌借了輪椅去辦理;上戶口,她花費了兩個月的時間。

生育津貼則花費了四年。2017年,張萌申請生育補貼。記者註意到,【上海市申請享受生育保險待遇計劃生育情況稽核辦法】規定,生育保險申請人需提供計劃生育情況證明,而為了辦理計劃生育情況證明,申請人需送出「夫妻雙方的婚姻狀況證明」。

由於張萌沒有結婚證,街道服務中心拒絕開具計劃生育證明,而沒有證明,社保中心也拒絕了她的申請,為此她提起了行政復議,但等到的依然是拒絕。

2017年年底,張萌開始訴訟,首先對當地街道、區政府提起了訴訟,一審敗訴。次年,張萌對上海市社保事業管理中心提起訴訟,一審、二審均敗訴。她向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被駁回,向上海市檢察院申請抗訴,依然被駁回。2021年,張萌還曾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申訴。

她與其他未婚媽媽建立了聯系。對於決定訴訟,張萌說:「我是覺得這不合理,也不只我一個人經歷過。但是要提起訴訟,必須要當事人。我想除了我自己以外,再去找其他人不現實,那就我來訴訟吧。」她的這些訴訟,也被媒體稱為「全國未婚媽媽生育津貼第一案」。

2020年12月,上海市民政局釋出【關於衛生健康委「申請享受生育保險待遇計劃生育情況稽核」事項結束社群事務受理服務中心受理清單的通知】,其中提到,2021年1月1日起,在出生「一件事」平台取消衛健「申請享受生育保險待遇計劃生育情況稽核」事項。張萌說,2021年1月,申請生育保險金時,線上系統中不再將結婚證設定為必選項。2021年3月3日,張萌的生育津貼到賬。

對於張萌遇到的情況,記者從上海市醫保局熱線工作人員處獲悉,未婚生育申請津貼需要滿足一些條件:「符合國家和本市法律法規規定;在規定設定產科婦科醫療機構進行生產;從業婦女本人和所在用人單位按規定參加本市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包含生育保險,並且按時足額繳費。這三個條件同時滿足,生產好了之後可以帶好材料提出申請。」該工作人員確認,目前,不再需要計劃生育情況稽核。

「隨申辦」客戶端也顯示,在填報醫保生育保險申領時,生育情形中,除「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外,還包括「其他特殊情形生育」。

而據【上海法治報】此前報道,當時的上海市政協常委、上海海事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曹艷春教授曾表示,原先生育保險覆蓋面以計劃內生育為主時,單身媽媽申請生育津貼存在一定困難,因此每年上海兩會期間代表委員都建議「單身媽媽應該可以領取生育津貼」,上海應該率先突破作出示範。對於「其他特殊情形」選項開放,曹艷春認為,上海放開這一政策具有重大意義。復旦大學人口研究所教授任遠表示,透過基於「其他特殊情形」,上海在具體實踐中允許單身媽媽領取生育保險津貼,表現出政策實施的彈性和溫度。

2022年8月17日,國家衛健委等17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積極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導意見】,明確完善生育保險等相關社會保險制度。國家醫保局待遇保障司副司長劉娟在答記者問時表示,在經辦服務清單上,享受生育保險生育津貼所需提供的材料不需要「結婚證」等材料。

-④-

挑戰

但對張萌來說,領到津貼只是一小步。孩子的小學入學問題,她透過多次反映,最終訴求得到了支持。去年,47歲的張萌被公司裁員,她也提起了勞動仲裁。

提起這些事,張萌總說起同樣的話:「我在意的是,有些事已經有了明確規定,不能玩文字遊戲。」

如今,孩子已經6歲了。張萌的日程表中,工作以外的時間都和孩子有關:上班前,叫孩子起床、送孩子上學;下班後,接孩子放學,陪孩子寫作業、聊天和入睡。

張萌

她依然會有焦慮。在失業後,張萌一度找不到工作,她懷疑這與年齡有關,「我在簡歷上都不寫年齡了,但人家總要問的,問完了,就沒有下文了。」待業幾個月後,她進入了一家保險公司,最初的考慮,一方面是時間自由,可以陪伴孩子,另一方面則是經濟壓力。

她沒有迫在眉睫的經濟需求,但是孩子讓她的不安全感增強了:「未來的日子,贍養老人,孩子教育,很多時候不能細想,想到就不安。」得益於這份工作,她可以親自接孩子放學。學校提供了延時放學時間選擇,張萌的孩子在17:30放學,從公司到學校的通勤時間為1小時,如果要坐班,那這就會是一個問題。

隨著孩子長大,也出現了張萌沒有預料到的問題。孩子小時總會生病,還曾打翻熱水,燙傷了臉。「實在是太多意外了。能夠健康長大,真的是運氣好。」

張萌發現孩子精力充沛,但難以集中註意力,在學習和生活上,融入學校都出現過困難。盡管她一直打算耐心陪孩子成長,但還是被身邊人認為「管教不足」。還有一次,她和孩子聊天時意外發現,孩子受到同學欺負已經有一個月時間。她多次向老師反饋,最終在放學時親自找對方溝通,才得以解決。

而被認為最特殊的標簽「未婚媽媽」,在張萌看來,目前還沒有對孩子造成困擾。

在孩子尚且年幼時,曾有同齡孩子問起,孩子的爸爸在哪裏?張萌的答案都是:「沒有爸爸。」她告訴孩子,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家庭,家裏沒有爸爸,就和家裏沒有姐姐差不多。「只要孩子在家庭裏感受到了愛,他們不會去想這些。」

(張萌為化名)

-END-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