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育兒

懷孕和哺乳期間補充益生菌對母嬰健康有什麽好處?

2024-06-10育兒

孕婦健康對生長中的胎兒的健康至關重要。生命的前1000天是健康幹預的一個關鍵視窗期,即從懷孕到出生後2年,可以透過健康營養、運動和膳食補充劑等幹預措施,阻止對嬰兒健康的負面影響。從懷孕前到哺乳期結束,孕產婦補充益生菌可對母嬰健康產生重要影響,比如胃腸道疾病、乳腺炎、泌尿生殖系統感染、代謝紊亂,嬰兒過敏以及產婦心理健康等等。

保護陰道菌群健康

使用乳酸菌來治療和預防陰道感染的想法並不新鮮,早在20世紀80年代早期,隨著陰道菌群的發現就已經出現了。一些臨床前和臨床研究評估了益生菌對陰道健康的預防和治療潛力,但到目前為止,大多是在陰道細菌或病毒(比如HPV)感染的健康女性或非孕婦身上進行的。

眾所周知,陰道感染與這一特定生態席位中的菌群失調有關。在懷孕期間,陰道菌群失調被認為是母親和新生兒的一個重要風險因素,它可能導致一些並行癥,比如感染、早產、過敏、壞死性小腸結腸炎、嬰兒腸絞痛、心臟代謝問題,甚至自閉癥譜系障礙等等。因此,產前和產後平衡的陰道菌群和健康的母體陰道對嬰兒健康至關重要。

陰道菌群是一個永續的生態系,在預防非孕婦和孕婦的陰道感染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人們早就知道,健康女性的陰道菌群,包括未懷孕女性和懷孕女性,都是以乳酸桿菌為主,乳酸桿菌的數量減少可能導致感染的發生和懷孕期間的嚴重並行癥。正常情況下,在懷孕期間,相比其它細菌,陰道菌群中乳酸桿菌的豐度會增加。這是因為雌激素水平的增加,促進了陰道上皮細胞的糖原沈積,從而增加陰道菌群的增殖,特別是乳酸桿菌。因此,女性在懷孕期間的陰道菌群甚至更加穩定,這一切都是為了保護陰道免受感染,以更好地保護胎兒。

陰道菌群可以分為五種不同的群集型(CST),其中CST I型、CST II型、CST III型和CST V型分別以卷曲乳桿菌、格氏乳桿菌、惰性乳桿菌和詹氏乳桿菌為主,另外CST IV型不以乳酸桿菌為主,以多種厭氧菌為主。在健康孕婦中,以卷曲乳桿菌和惰性乳桿菌占優勢的CST I型和CST III型最為常見。

此外,一項在波蘭健康孕婦中的研究發現,陰道乳桿菌、詹氏乳桿菌、卷曲乳桿菌和格氏乳桿菌在孕婦中的相對豐度高於非孕婦,其中卷曲乳桿菌在所有三個妊娠階段都是優勢物種,其次是格氏乳桿菌。第三個最具代表性的物種在妊娠早期和中期是鼠李糖乳桿菌,在妊娠晚期是約氏乳桿菌。

與早產高危孕婦的陰道菌群相比,無高危風險的孕婦陰道菌群中卷曲乳桿菌和格氏乳桿菌最為豐富。同樣,印度女性中的一項研究發現,早產孕婦的陰道樣本中惰性乳桿菌、巨型球菌、陰道加德納氏菌和需血斯尼思氏梭桿菌的豐度較高,而足月分娩的孕婦陰道中格氏乳桿菌和卷曲乳桿菌占優勢。因此,卷曲乳桿菌和格氏乳桿菌在降低早產風險方面可能具有保護作用。

根據足月分娩和早產孕婦陰道樣本之間的差異,在所有三個妊娠階段的的早產孕婦樣本中,惰性乳桿菌的豐度都較高。以乳酸桿菌占優勢的陰道菌群與健康的陰道微環境有關,而細菌性陰道病與陰道菌群失調有關。

用於維持或恢復陰道健康的益生菌有兩種輸送方式:口服或陰道局部套用。當益生菌以膠囊、片劑或粉末的形式被口服攝入時,它們應該從直腸遷移到陰道,在那裏它們至少應該暫時定居在陰道上皮上。另一種可能性是使用陰道專用配方,比如藥片、乳霜、凝膠、栓劑和陰道環等,將益生菌直接送入陰道。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口服攝入的乳酸桿菌可到達陰道並在那裏定植。然而,最近對孕婦的研究表明,益生菌的定植能力並不樂觀,這一方面可能是由於這些臨床研究中所選擇的菌株,即鼠李糖乳桿菌GR-1和羅伊氏乳桿菌RC-14,並不是健康孕婦陰道菌群中常見的物種,另一方面女性在懷孕期間的陰道菌群比較穩定,為了保護陰道免受感染,身體可能有某種機制不允許細菌隨意定植。事實上,研究發現,孕婦口服鼠李糖乳桿菌GR-1和羅伊氏乳桿菌RC-14在兩個月在陰道的定植能力要遠低於非懷孕女性口服或陰道局部套用這些益生菌的定植能力。

目前對孕婦或非孕婦進行的臨床研究較少,主要就是鼠李糖乳桿菌GR-1和羅伊氏乳桿菌RC-14聯合使用,因為市場上大多數用於陰道健康的益生菌產品都含有它們。孕婦補充特定的益生菌菌株,無論是口服或直接送入陰道,對預防和/或治療細菌性陰道病及相關結果具有一定的有益作用,包括早產、B群鏈球菌定植和胎膜早破。

治療孕期細菌性陰道病

細菌性陰道病是一種常見的陰道疾病,與陰道菌群失調有關。細菌性陰道病的特點是乳酸桿菌負荷減少,而其它兼性厭氧菌和厭氧菌的負荷和多樣性增加。細菌性陰道病常與陰道炎癥有關。細菌性陰道病的主要負面影響包括感染愛滋病毒等性傳播感染的風險增加,孕期細菌性陰道病會增加泌尿生殖系統感染和流產絨毛膜羊膜炎的風險以及不良妊娠結局,比如胎膜早破。

正常陰道菌群以高比例的乳酸桿菌為特征,而細菌性陰道病的典型特征是乳酸桿菌減少,而致病性細菌較多。以惰性乳桿菌為主的陰道菌群通常意味著菌群失調,而羅伊氏乳桿菌、卷曲乳桿菌和詹氏乳桿菌的豐度下降常與持續性細菌性陰道病和生殖器炎癥有關。然而,惰性乳桿菌的存在和豐度並不被認為是細菌性陰道病的標記,因為該物種也存在於健康的陰道中。

同樣在孕期細菌性陰道病中,乳酸桿菌也較少。印度的一項研究發現,健康孕婦陰道菌群中,以卷曲乳桿菌最多,其次是惰性乳桿菌、詹氏乳桿菌和瑞士乳桿菌。惰性乳桿菌在健康女性、細菌性陰道病女性和處於中間狀態的女性中普遍存在,隨著陰道菌群向中間狀態的菌群和細菌性陰道病菌群的轉變,卷曲乳桿菌、詹氏乳桿菌和瑞士乳桿菌顯著減少。因此,單獨使用卷曲乳桿菌或者與詹氏乳桿菌和瑞士乳桿菌聯合使用,可能具有良好的預防和治療細菌性陰道病的益生菌潛力。

有癥狀的細菌性陰道病通常透過口服或陰道局部套用抗生素治療,比如甲硝唑、庫林黴素或替硝唑。但是,眾所周知,抗生素治療可能導致細菌性陰道病復發,導致抗生素耐藥性的發生,並可能對陰道乳酸桿菌群產生負面影響,因此需要替代治療,特別是對於孕婦來說。益生菌可能對細菌性陰道病的治療具有積極的作用。

對非孕婦進行的兩項薈萃分析顯示,益生菌治療陰道感染的短期效果顯著,可能提高細菌性陰道病的治愈率。然而,這些研究僅在非孕婦中進行,使用的益生菌多樣,套用途徑也多樣(包括口服,發酵牛奶和陰道套用),對孕婦的研究還比較少。

預防胎膜早破和早產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陰道菌群的改變可能與胎膜早破、早產、各種不良的母嬰健康結果有關。早產兒經歷不良新生兒結局的風險通常會增加。由於陰道菌群失調與乳酸桿菌的豐度和物種多樣性的降低有關,益生菌在恢復陰道菌群從而預防這些負面結果方面具有巨大的潛力。

胎膜早破是近三分之一的早產的常見原因。感染似乎在該並行癥的病因學中起著重要作用。嚴重的圍產期並行癥的風險,比如絨毛膜羊膜炎、臍帶壓迫、胎盤早剝、新生兒敗血癥、呼吸窘迫症候群、腦室出血甚至新生兒死亡,在胎膜早破後也會增加。

對孕婦的觀察性研究表明,妊娠晚期的陰道感染和/或陰道菌群的改變往往與胎膜早破有關。胎膜早破風險增加的標準治療方法是抗生素和皮質類固醇激素治療,並計劃在懷孕37周分時娩。由於抗生素治療的負面影響,比如有益的陰道微生物的破壞和抗生素耐藥性的發生,有人提出使用益生菌作為輔助治療手段,並且已經在臨床研究中進行了檢驗。

2017年,希臘的一項研究中,診斷有胎膜早破風險的孕婦,給予陰道益生菌膠囊(鼠李糖乳桿菌DSM14870和格氏乳桿菌DSM14869),同時接受標準的靜脈/口服抗生素治療,而對照組在同一時期只接受抗生素治療。結果顯示,益生菌對患有胎膜早破的孕婦有明顯的好處,平均出生胎齡和出生體重都明顯更高,此外,新生兒進入重癥監護病房或特殊監護病房的機會較低,總住院時間較短,給氧和機械通氣需求較低,給氧時間較短,也就是說陰道益生菌作為抗生素治療的輔助,可以改善胎膜早破孕婦的圍產期和新生兒結局。

同樣,土耳其的一項研究讓胎膜早破孕婦使用含鼠李糖乳桿菌的陰道益生菌膠囊,同時接受靜脈和口服安比西林治療,結果發現鼠李糖乳桿菌可延長妊娠期,使新生兒出生後五分鐘內的APGAR評分提高(即膚色、心率、對刺激的反應、肌張力和呼吸五項體征),使出生體重增加。

許多臨床研究也評估了益生菌降低早產(妊娠37周前出生)風險和其它不良妊娠結局方面的有效性。2018年的一項研究對針對這一問題的隨機對照試驗進行了系統性綜述和薈萃分析,參與者有健康孕婦、B群鏈球菌陽性孕婦、妊娠糖尿病孕婦、肥胖孕婦、胎兒有特應性疾病或過敏風險的孕婦以及患有細菌性陰道病的孕婦。結果發現,沒有證據表明益生菌可以降低34周前或37周前早產的風險或其它不良妊娠結局。挪威的一項對健康孕婦進行的前瞻性觀察佇列研究發現,在妊娠早期食用益生菌牛奶與降低早產風險顯著相關,然而在妊娠後期食用益生菌牛奶沒有觀察到類似的結果。

減少B群鏈球菌的定植

妊娠期B群鏈球菌陰道/直腸定植與新生兒早發性B群鏈球菌病有關,這是出生後頭幾天新生兒發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孕婦如果感染B群鏈球菌,在分娩期間可能轉移給新生兒,導致新生兒肺炎、敗血癥和腦膜炎。

在歐洲、美國和其它國家,產時預防性靜脈註射抗生素是對抗陰道B群鏈球菌定植和預防新生兒感染的常見策略。由於產時使用抗生素可能促進微生物群落中抗生素耐藥性的發生以及對嬰兒早期微生物群落發展產生負面影響,因此需要替代策略。

妊娠35-37周時B群鏈球菌檢測陽性的孕婦,睡前口服鼠李糖乳桿菌GR-1和羅伊氏乳桿菌RC-14,直到分娩,結果發現,口服益生菌可以減少孕婦B群鏈球菌的定植。一項隨機雙盲對照試點研究發現,孕婦從妊娠23-25周到35-37周之間口服鼠李糖乳桿菌GR-1和羅伊氏乳桿菌RC-14,為期12周,結果發現陰道/直腸B群鏈球菌定植率與對照組沒有顯著差異。如果只讓B群鏈球菌陽性的孕婦參與其中,研究應該會更有意義。

我們還需要更大規模、標準化、對照和多中心的研究來獲得關於益生菌在孕婦中的有效性的確鑿證據。

預防嬰兒過敏

過敏是一種非常異質性的疾病,可能表現在很多方面,比如哮喘、特應性皮炎、特應性鼻炎、食物過敏和嗜酸細胞性食管炎等等。這些異常的免疫反應可能由一系列因素引起,比如暴露於空氣汙染、炎癥、感染、特定菌群的改變和遺傳易感性。過敏的標誌是Tp和Tp輔助性T細胞的失衡。在健康新生兒中,免疫反應向Tp傾斜,然後在早期逐漸轉向Tp。在特應性過敏兒童中,免疫反應仍偏向於Tp,而Tp型免疫反應不足。

免疫系統的發育在妊娠期就已經開始了,多種因素會影響新生兒免疫的發育。適當的免疫發育的最重要的驅動因素是適當的上皮屏障活性、微生物暴露和菌群的建立。近年來,人們提出了一些理論試圖解釋過敏發生率的增加,比如「微生物接觸假說」和「雙重過敏原暴露假說」。

「微生物接觸假說」認為,兒童時期有限地接觸病毒或細菌病原體會導致免疫反應向Tp傾斜,這可能導致過敏性疾病的發生。「雙重過敏原暴露假說」認為,決定免疫系統是產生過敏還是耐受性取決於在生命第一年初次接觸過敏原是透過皮膚還是透過腸道發生。

需要指出的是,微生物群落似乎在這兩種理論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因為嬰兒的菌群發育受到環境因素的嚴重影響,而且在新生兒的充分發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新生兒的微生物定植與它所接觸的細菌密切相關,同時上皮屏障的功能異常往往是特定上皮細胞表面菌群失調的結果或原因。

目前還沒有發現有效的治療過敏的方法,避免過敏原似乎是唯一的解決方案,但這並不總是可能的。然而,目前正在研究許多初級預防策略,比如早期過敏原暴露、母乳餵養、微生物暴露、維生素D和紫外線、免疫治療和益生菌等等。產前和哺乳期的益生菌幹預可能是一種可能的預防方法。

事實上,來自挪威的大規模觀察性、回顧性佇列研究評估了益生菌發酵乳對40614名兒童過敏性疾病的保護作用。母親在懷孕期間食用益生菌發酵乳與嬰兒6月齡時發生特應性濕疹和18-36月齡期間發生鼻結膜炎的相對風險略微降低相關。值得註意的是,孕婦和6個月後的嬰兒食用益生菌發酵乳制品,可以導致鼻結膜炎的發病率顯著降低。

此外,一些對照臨床試驗評估了益生菌對嬰兒過敏的預防作用。一項研究對孕婦、哺乳期母親和嬰兒使用益生菌預防兒童特應性皮炎的研究進行了薈萃分析。綜合所有補充益生菌的孕婦和哺乳期母親的研究發現,母親在懷孕和哺乳期間補充益生菌,其孩子在隨訪中患特應性皮炎的風險減少28%。益生菌在高危人群和正常人群中均有效,但在高危人群中更有效。此外,復合益生菌似乎比單一菌株更有效。

益生菌對孕婦和哺乳期母親的有益作用機制仍難以捉摸。許多體外、動物和人類臨床研究試圖闡明益生菌預防和緩解過敏的可能機制。總的來說,益生菌對免疫系統的有益影響可以透過模式辨識受體(比如TLR-2)、Tp/Tp細胞因子反應的協調、Tp7抑制、耐受性樹狀細胞的誘導、分泌型IgA的誘導以及益生菌代謝物(比如短鏈脂肪酸)和多胺來介導。此外,補充益生菌也可以改變母乳中的免疫成分。

管理胃腸道疾病

益生菌對治療腸道菌群失調相關的疾病很有效,比如抗生素相關性腹瀉。此外,益生菌幹預也可以作為調節母體菌群的安全策略,以恢復共生微生物群落,並對母親、胎兒和嬰兒健康提供有益作用。懷孕期間常見的胃腸道問題包括惡心、食管反流、嘔吐、便秘以及便秘相關癥狀,比如痔瘡。

  • 預防孕期便秘
  • 多達40%的女性在懷孕和哺乳期間可能出現便秘。根據羅馬III標準,當25%的排便有以下兩種或以上的癥狀且持續3個月,包括排便感到費力、排便時有肛門直腸梗阻和阻塞感、排便不盡感、需要協助排便以及每周排便不足3次,即可診斷為便秘。孕期便秘通常伴隨著腸道菌群的特定變化,但是這種腸道菌群變化是導致便秘的原因還是便秘的結果,目前尚不清楚。

    懷孕期間便秘的治療包括多喝水,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以及使用增加大便體積的藥物、糞便軟化劑和瀉藥。但是,藥物的副作用,比如腹痛和腹瀉,限制了它們的使用,考慮到母親和胎兒的安全,懷孕期間使用這些藥物需要特別註意。科學證據表明,一些益生菌菌株有望緩解便秘。

    荷蘭的一項試點研究讓20名懷孕12-34周的便秘孕婦補充復合益生菌(兩歧雙歧桿菌W23、乳雙歧桿菌W52、長雙歧桿菌W108、幹酪乳桿菌W79、植物乳桿菌W62和鼠李糖乳桿菌W71),為期4周,結果發現肛腸梗阻的感覺、不完全排便的感覺、排便費力感、腹痛發作和反流發作顯著減少,排便頻率顯著增加。

    在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研究中,40名自然分娩的女性在產後6周被隨機分配每天飲用一瓶幹酪乳桿菌發酵乳或安慰劑。受試者填寫了她們的排便習慣日記,包括排便次數、糞便硬度和痔瘡發生率,並在研究期間回答了關於便秘相關癥狀和生活品質的調查問卷。與安慰劑組相比,益生菌組在便秘相關癥狀和生活品質滿意度方面得分較好。同時,痔瘡發生率也降低了,在益生菌組中,2-4名受試者在前三周出現痔瘡,第4周人數減少,第5-6周大部份時間沒有人患痔瘡,而在安慰劑組中,平均有4名受試者從一開始就患有痔瘡,直到第6周還沒有明顯的變化。但是,在糞便硬度和排便頻率方面沒有統計學上的顯著影響。補充幹酪乳桿菌發酵乳沒有對受試者造成任何不良事件。因此,持續飲用幹酪乳桿菌發酵乳可以緩解便秘相關癥狀,提供令人滿意的排便習慣,並使產後婦女的痔瘡早日康復。

    在另一項隨機對照試驗中,60名便秘孕婦被隨機分為兩組,益生菌組每天飲用300 克富含嗜酸乳桿菌La-5和乳雙歧桿菌Bb-12的酸奶,對照組接受普通酸奶,持續4周。在第4周結束時,益生菌酸奶組受試者的排便次數從基線時的2.1次增加到8.3次,而普通酸奶組受試者的排便次數從基線時的2.3次增加到8.1次。兩組受試者的便秘癥狀,包括排便費力感、肛腸梗阻、需要協助排便、大便硬度、糞便顏色,均明顯改善。此外,兩組受試者排便量均顯著增加,而益生菌酸奶組受試者的排便不完全感明顯減少。因此,每天喝300克益生菌酸奶和普通酸奶可以改善懷孕期間的便秘癥狀。

    由於便秘是一個多因素的問題,與腸道和中樞神經系統、腸腔環境和免疫系統直接相關,益生菌可能在改善便秘方面具有多種作用模式。有限數量的研究表明,益生菌可能:1)幫助調節神經系統使腸動力正常化;2)影響腸道菌群的組成和短鏈脂肪酸的產生;3)刺激粘蛋白的產生;4)調節黏膜免疫屏障,使炎癥相關的腸動力障礙正常化。

  • 預防嬰兒腸絞痛
  • 嬰兒腸絞痛是另一種菌群失調相關的疾病,是母親益生菌幹預的一個潛在目標。腸絞痛是嬰兒中常被報道的胃腸疾病,根據羅馬IV標準,癥狀起始和停止時嬰兒必須小於5月齡,在無明顯誘因下忽然出現長時間的反復哭鬧、煩躁或易激惹,監護人難以阻止和安撫,而且沒有嬰兒生長發育遲緩、發燒或疾病的跡象,即可診斷為嬰兒腸絞痛。

    人們提出了大量可能的因素,許多治療方法被使用,包括飲食、藥物和行為幹預。嬰兒腸道菌群失調可能在嬰兒腸絞痛的發生中發揮重要作用,益生菌幹預似乎是一種很有前途的治療和預防策略。有對照臨床試驗評估了母親在懷孕和哺乳期間補充益生菌對嬰兒腸絞痛的發生率和嚴重程度的影響。

    義大利的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中,66名孕婦在預產期前4周開始到分娩後4周隨機補充益生菌(副幹酪乳桿菌DSM 24733、植物乳桿菌DSM 24730、嗜酸乳桿菌DSM 24735、保加利亞乳桿菌DSM 24734、長雙歧桿菌DSM 24736、短雙歧桿菌DSM 24732和嬰兒雙歧桿菌DSM 24737)或安慰劑。孕婦補充益生菌對初乳中的白血球借宿IL-6平均值、成熟母乳中IL-10和轉化生長因子TGF-1的平均值有顯著影響,新生兒糞便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水平也較高。孕婦補充益生菌似乎也可以降低嬰兒腸絞痛和反流的發生率。因此,孕期補充益生菌會影響母乳細胞因子模式和sIgA的產生,似乎可以改善嬰兒胃腸道功能癥狀。

    伊朗的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讓孕婦在懷孕最後4周每天補充羅伊氏乳桿菌LR92 DSM26866,然後對新生兒進行了為期5個月的隨訪。結果發現,補充益生菌的孕婦所生的孩子不太可能發生腸絞痛,即使發生,也不那麽嚴重。因此,孕婦在懷孕最後4周補充益生菌羅伊氏乳桿菌LR92 DSM 26866可以防止嬰兒腸絞痛的發生並降低其嚴重程度。

    母親補充益生菌對嬰兒絞痛的發生率和嚴重程度的有益作用機制尚不清楚。這些積極的作用可以透過改變母乳中的免疫參數,或透過將益生菌轉移到嬰兒腸道,直接影響嬰兒的腸道菌群或嬰兒的免疫系統。

    預防孕期代謝性疾病

    育齡女性的肥胖率在世界範圍內不斷增加,它會對各種妊娠結局產生負面影響,包括妊娠糖尿病的風險。妊娠糖尿病是懷孕期間發病或首次發現的任何程度的葡萄糖耐受不良。孕婦肥胖和妊娠糖尿病與孕產婦和新生兒不良結局獨立相關。患有妊娠糖尿病的孕婦更容易發生其它妊娠並行癥,包括子癇前期、早產和代謝症候群。

    此外,妊娠糖尿病會增加巨大兒、新生兒低血糖和低鈣血癥的風險,也會增加日後發生兒童肥胖和代謝症候群的風險。研究表明,孕婦肥胖和糖尿病是兒童肥胖最有效的預測因素,肥胖和妊娠糖尿病孕婦生出高出生體重的孩子的風險分別高出1.73倍和2.19倍的風險。因此,對妊娠糖尿病、孕婦肥胖和孕前糖尿病的最佳管理有可能減少代謝性疾病的跨代影響。

    系統性綜述和薈萃分析顯示,懷孕期間對肥胖和超重的生活方式幹預可以限制懷孕體重增加,並具有明顯降低妊娠糖尿病發生率的趨勢。然而,關於懷孕期間生活方式幹預的有效性仍存在許多研究差距。例如,英國的一項研究評估了一種基於健康飲食和增加身體活動的復雜行為幹預的作用,並將其與英國的標準產前護理進行了比較。在接受幹預的孕婦中,飲食模式有顯著改善,體力活動也增加了,妊娠期總體重增加確實低於對照組。然而,對肥胖孕婦的幹預並沒有降低妊娠糖尿病或大於胎齡兒的發生率。

    同樣,在超重和肥胖的孕婦中,沒有證據表明懷孕期間的飲食和/或生活方式幹預會改變兒童早期肥胖的風險。此外,飲食和運動幹預組合預防妊娠糖尿病的研究的系統性綜述也得出結論,只有中等品質的證據表明這種生活方式幹預的組合可以降低妊娠糖尿病的風險。顯然,針對孕期肥胖婦女的飲食和身體活動的行為幹預不足以預防包括妊娠期糖尿病在內的代謝紊亂或減少大於胎齡兒的發生率。

    我們已經知道,腸道菌群不僅影響宿主的腸道穩態(包括消化和免疫系統),還會影響內分泌功能、新陳代謝和神經系統,在個體健康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越來越多的證據也強調了腸道菌群在體重管理中的作用。肥胖相關的腸道菌群會改變宿主的能量攝取、胰島素敏感性、炎癥和脂肪儲存。此外,腸道微生物代謝物可以透過影響中樞神經系統來直接控制食欲,也可以透過改變腸道激素的分泌來間接控制食欲。

    高脂飲食會改變腸道菌群組成,導致革蘭氏陰性/革蘭氏陽性細菌比例升高,從而導致血漿中脂多糖(LPS)的積累。革蘭氏陰性細菌和脂多糖水平的升高與腸道上皮通透性的增加、低度炎癥、胰島素訊號的衰減和葡萄糖耐受不良有關。

    腸道菌群失調與妊娠晚期的炎癥、肥胖以及胰島素抵抗之間也存在直接聯系。此外,腸道菌群豐富度的降低與胰島素抵抗、促炎標誌物和肥胖的增加有關。特別是,厚壁菌門/擬桿菌門比例的上升與低度炎癥和從食物中獲取能量的能力的增加有關。基於目前的證據,妊娠糖尿病女性的腸道菌群失調表現為微生物豐富度和多樣性減少,厚壁菌門/擬桿菌門比例增加,革蘭氏陰性細菌(比如副擬桿菌、普氏菌、嗜血桿菌和脫硫弧菌等)增加,具有健康促進作用的細菌相對數量減少,產短鏈脂肪酸的棲糞桿菌、瘤胃球菌、羅斯氏菌、糞球菌和阿克曼氏菌減少。這些變化大多與血糖升高有關。

    考慮到母親的腸道菌群在糖尿病和肥胖中發生了改變,而這兩者又都與不良妊娠結局有關,因此透過在懷孕前和懷孕期間補充益生菌來調節腸道菌群可能成為預防不良妊娠結局的新策略。

    確定益生菌在各種預防或治療中的療效的薈萃分析的結果很少有說服力,關於益生菌對代謝紊亂孕婦代謝結果的影響的研究也不例外。對涉及288名妊娠糖尿病孕婦的4項隨機對照試驗的評估發現,6-8周的益生菌幹預並沒有顯著改善空腹血糖或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雖然不顯著,但薈萃分析顯示,與安慰劑組相比,空腹血糖降低了0.13 mmol/L。此外,補充益生菌可顯著降低胰島素抵抗。因此,益生菌在妊娠糖尿病女性的血糖調節方面具有潛在作用。

    2018年,中國台灣的一項涉及1196名孕婦的12項關於益生菌對孕婦血糖水平影響的隨機對照試驗的薈萃分析表明,益生菌可以顯著降低空腹血糖和胰島素水平以及胰島素抵抗,但是僅僅適用於沒有妊娠糖尿病的孕婦。

    但是,2020年,波蘭的一項類似的薈萃分析發現了相反的結果,即補充益生菌對血糖控制具有積極作用,從而降低血糖水平、胰島素水平胡胰島素抵抗指數,但僅在妊娠糖尿病孕婦中。

    同樣,中國中南大學的一項涉及719名參與者的11項隨機對照試驗的薈萃分析發現,益生菌對妊娠糖尿病孕婦具有積極影響。補充益生菌可以改善空腹血糖、空腹血清胰島素、胰島素抵抗、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

    總的來說,多項研究表明,益生菌可以透過平衡異常的腸道菌群,促進腸道屏障功能的修復,調節炎癥和能量攝取,有潛力幫助預防或改善宿主代謝紊亂。

    改善母乳菌群、預防哺乳期乳腺炎

    曾經,母乳中的細菌被認為是導致母乳變質、乳腺炎和疾病轉移的原因。21世紀初的一些研究發現,母乳中含有自己特定的菌群,這也是母乳餵養嬰兒腸道中發現的大多數細菌的來源,包括腸道相關的專性厭氧菌。

    此外,越來越多的研究支持母乳菌群會影響嬰兒健康。母乳中細菌的起源仍然未知,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實驗證據最終證明它們的起源。哺乳前的乳腺菌群可能是母乳菌群的初始種子;母親皮膚、嬰兒口腔和母親胃腸道的菌群也可能透過某些途徑進入母乳中。母乳中最常見的細菌包括葡萄球菌、鏈球菌、丙酸桿菌和棒狀桿菌。此外,母乳中含有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等有益細菌,這對嬰兒腸道菌群的建立和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有許多因素會影響母乳菌群的組成,哺乳性乳腺炎是深刻影響母乳菌群的因素之一,這是由於乳汁淤積和感染所導致的乳腺炎癥。乳腺炎的發生可以解釋為母乳菌群的失調,一個物種的過度生長導致細菌多樣性的減少,伴隨著耐氧細菌的顯著富集和專性厭氧菌的減少。由乳腺炎所引起的乳腺菌群的特征性變化包括細菌多樣性的喪失、耐氧菌的富集和專性厭氧菌的減少、條件致病菌的數量增加以及生物膜相關基因的存在。因此,通常形成生物膜的細菌在狹窄的乳導管中過度生長,導致乳汁流動受阻和乳汁滯留,最終導致炎癥。

    乳腺炎根據臨床表現可分為臨床型乳腺炎和亞臨床型乳腺炎,根據病程可分為急性乳腺炎、亞急性肉芽腫性乳腺炎、復發性乳腺炎和慢性乳腺炎。每一個病程中,都有一些特征性的細菌物種占優勢,例如,急性乳腺炎中的金黃色葡萄球菌,亞急性乳腺炎中的表皮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

    抗生素是乳腺炎最常見的治療方法,但由於生物膜形成細菌的抗生素耐藥性,治療經常不成功。此外,抗生素治療是黏膜表面(包括哺乳期的乳腺)菌群失調的主要驅動因素之一,導致細菌多樣性減少,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等有益細菌的數量降低。事實上,圍產期使用抗生素也是乳腺炎發生的一個危險因素。因此,需要更有效的治療方法來替代抗生素。盡管益生菌和細菌素仍在實驗階段,但它們是最有前途的乳腺炎非藥物治療策略。益生菌幹預也可能有助於預防乳腺炎的發生。

    西班牙有幾項隨機對照研究評估了益生菌預防或治療乳腺炎的效果,所使用的益生菌菌株包括唾液乳桿菌CECT5713、格氏乳桿菌CECT5714、發酵乳桿菌CECT5716和唾液乳桿菌PS2。所有研究都顯示了益生菌對治療和/或預防乳腺炎的有益作用。

    益生菌預防乳腺炎的作用機制可能是透過微生物-微生物交互作用直接產生影響,這可能是透過調節母乳菌群或透過與定植病原體直接交互作用。益生菌可以抑制引起乳腺炎的病原體的粘附和生長。值得註意的是,為了阻止潛在細菌病原體的粘附和抑制其生長,乳腺中必須有益生菌的存在。事實上,孕婦在懷孕和哺乳期間補充的益生菌可以轉移到母乳中,影響母乳菌群。

    益生菌在乳腺中的另一種有益作用可能是增強上皮屏障功能,然而,證明這一機制的研究非常缺乏。2021年,中國農業大學的一項研究填補了這一空白。大腸桿菌是一種常見的乳腺炎病原體,可以破壞哺乳動物的血乳屏障。在體外培養的奶牛乳腺上皮細胞中,幹酪乳桿菌可以顯著抑制大腸桿菌的細胞黏附,減輕細胞橋粒損傷,增加緊密連線蛋白的表達;在大腸桿菌誘導的小鼠乳腺炎模型中,幹酪乳桿菌可以透過增加緊密連線蛋白的表達,顯著降低小鼠乳腺組織的損傷和組織學評分。

    透過與免疫細胞交互作用來調節免疫系統,也可能是益生菌預防和治療乳腺炎的重要途徑。不同的益生菌菌株可透過限制炎性小體的活性、誘導自噬作用、調節脂多糖誘導的炎癥反應、降低某些促炎細胞因子的表達和限制有害的炎癥反應來調節細胞免疫應答或系統免疫反應。

    預防產後抑郁癥

    圍產期抑郁癥可根據其發病時間進行劃分,懷孕期間出現的抑郁癥稱為產前抑郁癥,而分娩後出現的抑郁癥稱為產後抑郁癥。產前抑郁癥和產後抑郁癥的發病率分別為1.6%和5.7%,據報道,產後首次出現抑郁癥的比例高達18%。圍產期抑郁癥的確切原因尚不清楚,許多不同的生物學和心理學模型都試圖解釋抑郁癥的原因。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是腸道菌群和腸腦軸。

    腸道菌群失調是抑郁癥的一個常見特征,抑郁癥患者的腸道細菌組成與健康對照者明顯不同。許多研究也發現,某些益生菌在抑郁癥的替代治療中具有極大的前景,人們也因此提出了「益心菌(psychobiotics)」的概念,也就是攝入足夠數量,能夠對宿主的精神健康產生積極影響的活性微生物。

    在針對不同人群的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研究中,有數十項研究表明益生菌對抑郁、焦慮癥狀具有積極影響,然而,關於孕婦和哺乳期婦女心理健康的對照臨床研究還很少。紐西蘭的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中,研究人員讓一些可能生出有哮喘、花粉熱或濕疹高風險的孩子的孕婦(因為自身或孩子父親有哮喘、花粉熱或濕疹史且需要藥物治療)從懷孕第14-16周開始到分娩後6個月補充鼠李糖乳桿菌的HN001,本是為了觀察對後代12個月內出現濕疹的影響,順帶在產後6個月和12個月對母親的心理健康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發現,補充鼠李糖乳桿菌HN001的孕婦在產後期間的抑郁和焦慮得分顯著較低。然而,遺憾的是,其它幾項並未發現益生菌對孕婦圍產期抑郁癥的有益作用。

    益生菌可能透過多種機制發揮抗抑郁活性,比如:增加盲腸中短鏈脂肪酸的含量以刺激迷走神經;改變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軸的活性,使皮質酮水平正常化;影響色胺酸代謝和5-羥色胺的產生;抗氧化活性;調節γ-胺基丁酸(GABA)的活性;合成多種神經活性化合物,比如GABA、5-羥色胺、多巴胺、腎上腺素、去甲基腎上腺素和組織胺。

    此外,益生菌產生的大量生物活性成分以及益生菌菌體的組成部份也可能參與益生菌的抗抑郁機制。例如,來自植物乳桿菌的胞外囊泡可以增加海馬神經元中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的表達,並在小鼠中產生抗抑郁樣作用。益生菌的作用模式不僅取決於一個分子,還取決於特定菌株分泌的代謝物的總量。

    總結

    孕婦健康對未來孩子的健康至關重要,很多關註懷孕和哺乳期間是否可以補充益生菌,事實上,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孕婦在懷孕和哺乳期間補充益生菌不僅可以有效地預防圍產期某些疾病和不良妊娠結局的發生,比如陰道感染、孕期便秘、妊娠糖尿病、哺乳期乳腺炎、產後抑郁癥以及胎膜早破和早產等等,還可以減少未來兒童健康問題的發生,比如嬰兒腸絞痛和過敏。

    值得註意的是,益生菌的幹預效果取決於自身的某些特征,比如是否存在各種可能改變新陳代謝的疾病、補充劑和藥物的攝入甚至遺傳因素等等。對於孕婦和哺乳期婦女,懷孕和哺乳期間的許多生理變化可能導致對益生菌治療產生不同的生理反應。孕期的飲食也會深刻地影響孕婦的腸道菌群,腸道菌群的組成也可能會影響營養物質的生物利用度,從而影響宿主的營養狀況和代謝,這些也都可能影響益生菌的幹預效果。當然,補充益生菌的種類和劑量、補充時間長短以及開始補充時的孕齡等等也會導致結果。

    準媽媽們在使用藥物方面通常都很謹慎,擔心對寶寶的健康產生影響,目前沒有關於孕期和哺乳期補充益生菌發生不良反應的報道,所以有什麽可猶豫的呢,嘗試一下或許有驚喜,還可能讓孩子的健康真正贏在起跑線上。

    圖片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