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育兒

揚起家庭希望的風帆ーー家庭治療師答家長問

2024-02-23育兒

點選藍字

關註我們

寫在前面的話——

點亮一盞燈,溫暖一家人。

愛是一段旅程,我們用「心」慢慢走……

作為一名家庭治療師,我最主要的工作就是陪伴兒童青少年還有他們的家庭,一起努力走出當下的困境。


來到我這兒的孩子們,無一不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學業上的困難,人際上的挫折,破碎的家庭關系,劇烈的親子沖突,又或者是厭學、抑郁、焦慮、自傷甚至自殺 ……有時還是多種困境的碰撞疊加 。在這種情況下,承受痛苦的不僅僅是孩子,還有他們的父母,是家庭中的每一個人。整個家庭都陷入了漩渦,難以自拔。

從事心理工作十多年來,與數千個家庭一起工作,看過很多家庭的傷痛,身體的病痛,還有那些難以自愈的心理創傷……幫助他們重新找到希望與光亮,是我們一同奔赴的遠方。

今天我試著把工作中一些經驗和感悟與大家分享,希望能幫助到更多的孩子與家庭。當然,我給出的並不是標準答案,也不是唯一答案,而是在我的臨床經驗中,絕大多數時候能夠對家庭和孩子有用的一些理解與嘗試。

「問題一」

孩子總是玩手機,怎麽辦?

大家之前是如何應對這個問題的呢?比如說,嚴格控制手機的使用時間;透過做家務、運動或成績進步來換取「手機自由」;引導手機的正確使用範圍等等。應對的方法有很多,只要對您的孩子有用,都可以為之一試。

有趣的是,曾經有個小病人在父母面前說:「你們不讓我玩手機,你們也不能看。」此刻輪到了父母面露難色。

的確,當今時代幾乎每個人都離不開手機,工作、生活、學習,手機是重要的媒介。正確使用手機,充分發揮它的工具性,可以幫助孩子們社交、學習,所以也不必一提到手機就如臨大敵。引導孩子正確使用手機,減少手機對孩子健康的損害才是現實的可行之道。

父母可以與孩子一起訂立手機使用的家庭規則,家庭成員共同遵守,相互監督,完成之後還可以有一些小小的獎勵或者慶祝活動 。在這裏想提醒一點,無論是訂立手機使用規則、確定家務分工、制定學習計劃等等,全家人一起參與討論是非常重要的。

尤其要讓孩子也參與其中,每位家庭成員都有一票表決權,這樣不僅會讓孩子感受到充分被尊重,也有助於孩子發展出更好的自覺性和掌控感。發展孩子的自主意識,是成長過程當中關鍵的一環。為自己的行為與承諾負責,也是培養孩子獨立性的一部份。

此外,我向來不主張家長采取過於激烈的方式來管理孩子使用手機,比如斷網、沒收手機、甚至打孩子……這可能會導致更加激烈的親子沖突,需要更長的時間和努力來修復療愈。

在這裏還想糾正一個 常見的誤區 ,其實很多孩子使用手機並不一定是手機成癮或者癡迷遊戲,背後可能有很多原因:有的孩子是在現實中遇到了人際交往方面的困難,想在虛擬世界中尋求心靈的寄托;有的孩子不知道該做什麽,只好玩手機來打發時間;也有些孩子是因為患上了抑郁、焦慮,導致了學業的困擾,透過手機回避困難,放松自己……

可能的原因有太多種,理解孩子到底發生了什麽,才能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而不是只盯著所謂的「我的孩子總是玩手機」這一表象。

試著再把思路拓寬一些,著重豐富孩子的興趣愛好,盡可能充實日常的生活安排,增加一些運動比如羽球、足球、跑步等等,當孩子從事這些活動時,使用手機的時間自然會隨之減少,也有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 重要的是發掘孩子的興趣點在哪裏 。

「問題二」

孩子不肯和我們交流,怎麽辦?

與孩子合作對話,是家庭治療師最常做的事,可是這件事卻難倒了許多家長。在心理門診,有時候孩子會讓父母離場才肯開口說話。有時父母很為難地問:「孩子不肯跟我們交流,總是把門一關,自己待著」,「跟同學在一起玩的時候好好的,跟我們就跟換了個人似的」……諸如此類。

其實答案很簡單,和孩子溝通的前提是,問他們想要什麽 。就像心理治療師在首次訪談時總會問來訪者咨詢的目標是什麽,如此才能有的放矢,「對癥下藥」,而不是強調我想給你什麽。

我經常會對我的來訪者或者來訪家庭講:「只有你(們)最了解自己和家庭的情況,我需要向你們請教,與你們合作,才能幫助你們一起去解決問題。所以我們是一個團隊。我可以為你們當一面鏡子,幫你們看看家裏究竟發生了什麽。也可以為你們提供專業的反饋和支持。但是,需要你們每個人的合作。」


當聽完這番話,往往家庭的改變動機就被激發了,充分調動每位家庭成員的積極性,充分尊重孩子,同時也尊重父母,與家庭一起期待改變的發生。

還有一條與孩子溝通的路徑,就是拓寬對「溝通」本身的認識 。有的家長會認為,只有和孩子談心才算是溝通。其實溝通的內涵遠比面對面聊天更加廣泛。與孩子一同出遊,玩親子遊戲,一起踢球、爬山,參與孩子喜歡的運動或者加入孩子的興趣愛好,這些都是廣義上的溝通,而且往往能夠輕松破冰。

「問題三」

我的孩子被診斷抑郁,

可不可以不吃藥?

在心理治療門診為患者做的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強調遵醫囑的重要性。精神科醫生的診斷與評估對於孩子的康復至關重要。患者及家屬務必要遵醫囑,在需要服藥的情況下,按時服藥,定期復診 。

聽起來簡單,可是執行起來卻可能遇到各種阻礙:孩子不願意來,父母不認為孩子病了,不想讓孩子服藥,也不聽醫生的話,這些都是很大的問題。尤其是一些孩子還存在自傷自殺的風險,保證生命安全是最首要考慮的問題。

我所接診的孩子當中,以12-17歲的孩子最多,他們正值青春期發育的特殊時期,學業壓力大,社會期待也比較高,加上抑郁和焦慮的診斷,他們自身和家庭所面對的情境就更為復雜。

有些家長擔心藥物的副作用,不肯讓孩子服藥或者擅自停藥,導致孩子的病情被延誤或是病情反復。也有的是孩子自己偷偷停藥很長時間了,家長卻不知情,單純為了孩子的情緒波動而頭痛不已……類似的情況有很多,所以每次治療過程中,我一定會詢問家長和孩子關於服藥規律性的問題,也會檢視他們的病歷,確保他們按時到精神科復診,聽取精神科醫生的建議。

也有相反的狀況,例如某些輕中度焦慮、抑郁的患者,根據實際情況,醫生可能認為不一定需要藥物治療,整個家庭的調整才是解題秘笈。這時,若父母認為只是孩子自己病了,否認父母和家庭可能存在問題且需要改變,希望孩子吃上藥,認為吃上藥就一切都好了,就會陷入另一個陷阱。

建議所有家庭成員,都學習一些精神心理疾病和青春期發展的相關知識,盡可能地理解孩子的情緒與癥狀,與精神科醫生和心理治療師合作,共同為孩子提供支持。

「問題四」

家庭治療,

是不是必須全家人都來齊?

作為一名家庭治療師,我總是會邀請整個家庭一起參與治療。從家庭系統的角度提供幹預,期待使每個家庭成員都能受益。

但常常有家長會問,「醫生建議做心理治療,孩子就是不肯來怎麽辦?」這時我可能會建議家長先來。從專業上講,孩子能來,效果會更直接、更顯著。但現實情況經常是孩子無法參與或者爸爸、媽媽某一方不能到場,理想與現實的碰撞使家庭治療工作也面臨著考驗。

過去初做家庭治療時,我會有一種理想主義:要所有家庭成員都到場,才能完成家庭治療;現在我會接納現實的不完美,無論誰來,我們總能做一些努力嘗試,幫助這個家庭哪怕有一點點改變 。

如果孩子就是堅持不肯來,我不會勉強,而是不斷地邀請孩子,同時透過支持父母去幫助孩子,讓孩子覺察到家長的改變。了解孩子的情況,共情父母的焦慮,提供專業的心理支持……我們總可以做點什麽。

一方面,可以透過心理教育給予父母更多的專業知識,幫助他們辨識孩子的癥狀,配合完成醫囑,促進孩子的康復;另一方面,孩子覺察到父母的變化,家庭環境的變化,他們自然會有所觸動,並從中受益。


也可以透過家庭作業、寫信、現場語音或者視訊連線等各種方式,邀請孩子一起參與進來,讓孩子感受到:無論他(她)來或者不來,他(她)都和我們在一起,我們都很希望他(她)能好起來。

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我不會責怪父母,也不認為「孩子生病都是父母的錯」。孩子生病是父母最不想發生的事。我會和孩子,同時也和父母站在一起,努力去幫助整個家庭。

在孩子尋求治療、逐漸康復的過程中,每一對父母都承受了莫大的壓力和焦慮。因此孩子和父母都需要得到專業的支持。只有家長不焦慮了,才有可能營造一個更加寬松、接納的氛圍。

有位媽媽就曾特別有感觸的說道:「我發現陪孩子心理治療的過程,就是我不斷想開的過程。」的確,抑郁、焦慮的康復是緩慢的,需要足夠的耐心、希望與理解。從心理上接納疾病,才能更好地與疾病共處,讓生活逐漸回到正軌。

家庭是一個系統,每個人都好一點,家就好起來了。精神科醫生與心理治療師,都是家庭的合作者。我們也願意做孩子與家庭的心靈護航者。只待門開啟,心與心相遇的那一刻,一同揚起家庭希望的風帆……

註: 文中圖片均來源於網路,侵刪歉。

作者:常蕾

北京大 學第六醫院

編輯||何螢螢

排版||白羽

稽核||西英俊

各位親們,精神衛生系列科普動畫表情包正式上線啦,大家用起來哦!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添加相應表情哦~

百態人生

心情萬花筒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公事部

國家精神衛生計畫辦公室

關註「暢聊686」,及時獲取更多科普知識和工作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