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育兒

孫雲曉:「熊孩子」並未變多,80後90後父母可能比父輩更理解孩子

2024-02-16育兒

節假日是最經常有「熊孩子」出沒的時候,每當此時,輿論總會認為「熊孩子」背後都有「熊父母」,進而引發對年輕父母的指責。但是,現在「熊孩子」「熊父母」真的變多了嗎?

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副會長孫雲曉研究員並不這麽認為。今年是他從事兒童研究整整50年,盡管已退休,他卻從未停止研究。2020年,外孫的出生也讓孫雲曉得以全天候觀察當下的幼兒和家庭教育。同時,身邊年輕人不斷「升級」為新手父母,更讓他對年輕一代的育兒有了更深了解。

日前,孫雲曉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直言:不可否認,一些父母或者祖輩對於孩子過度溺愛,育兒理念有待提升,但我們並不能就此簡單給一些孩子或父母貼上「熊孩子」「熊父母」的標簽。

事實上,很多時候,公眾對於「熊孩子」也存在一些誤讀。有一些行為,是兒童成長發育中的正常現象。他建議,對於孩子以及一些年輕父母,全社會應該多給予理解和支持。

「男孩危機」依然存在,且有愈演愈烈之勢

在中國,80%的家庭中存在隔代撫養的現象。如今的孫雲曉偶爾也承擔「隔代撫養」的任務。他將陪伴小外孫成長的互動點滴記錄下來、匯整合冊,出版了新作【姥爺手記】。聯想到昔日養育女兒的歷程,他忍不住感慨:男孩和女孩展現的性格、天賦有巨大區別。相對於女孩的乖巧,男孩興趣濃烈、運動量極大、好奇心很強。

早在2010年前後,孫雲曉曾與朋友寫下【男孩危機】一書,在國內教育界引發不小的反響。他的一則提醒,也讓很多新手爸媽有醍醐灌頂之感:養育孩子,要遵循男孩和女孩各自的天性。

那麽,如今是否還存在「男孩危機」?孫雲曉直言,從當下教育體系對孩子的要求來看,「男孩危機」不僅沒有減輕,還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更令人擔心的是,男孩在體質、心理及社會適應等各個方面都面臨更多的「麻煩」。男孩們對許多事情的低容忍度,使得他們在課堂中更容易開小差。有調查顯示,男孩覺得「上學是一種對時間的浪費」的可能性是女孩的兩倍;而男孩在匿名考試中的成績普遍高於在非匿名考試中老師給的分數,這從某種程度上也說明了一種對男孩的偏見。

孫雲曉認為,從男孩成長的視角來看,其在中小學階段有四種成長需求,即運動需求、動手實踐需求、編程需求和參與體驗的需求。然而,很多家庭和中小學校留給男孩體育運動的空間和時間都不足。此外,也有不少教育專家指出,眼下學校的考試很多時候考查的是學生的記憶力、理解力,相比女生,這些能力都非男生所擅長。同時,從家庭教育的視角來看,在男孩成長過程中,父親是男孩最直接的榜樣,但調查顯示,全國近半家庭存在父親教育缺失的情況,這對男孩的成長是「致命打擊」。

80後90後家長,也許比其父輩更理解孩子

孫雲曉特別關註年輕父母對孩子的教育。網路上「‘熊孩子’背後必有‘熊家長’」的觀點,引起了他的註意。在他看來,這句話雖然反映了孩子的行為舉止與其家庭教育和環境密切相關,但要提醒的是,孩子的行為也可能受到個人性格和社會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而且,與一些網路輿論不同的是,孫雲曉總是能發現當下年輕父母的「好」。

作為一名兒童教育專家,孫雲曉常說一句話:愛孩子的前提是理解和尊重兒童。但他沒有想到,自己也有誤解兒童的時候。

他的小外孫特別喜歡喝奶,經常拿著奶瓶到處跑。孫雲曉則要求小外孫坐在小椅子上喝,養成好習慣。有一次,小外孫坐著喝了一會兒,就把奶瓶往地上倒。孫雲曉馬上制止,拿走了奶瓶,孩子立刻大哭。在孩子點頭答應好好喝奶後,孫雲曉把奶瓶還給了他,結果孩子喝了一口又開始往地上倒,「這不是故意搗亂嗎?我生氣地拿走奶瓶並大聲批評他,他則更加響亮地大哭」。

孫雲曉的女兒聞聲走過來,快速看了一下,發現是奶瓶中的管子脫落了,孩子把奶瓶往地上倒是在找原因。果然,管子接好後,小外孫坐在小椅子上一口氣就把奶喝完了。孫雲曉一邊向小外孫道歉,一邊想起自己多年前的預言——80後可能會比父輩更理解孩子,眼前的經歷又一次佐證了這個預言。

還有一次,小外孫犯了錯誤,孫雲曉也嚴肅批評了孩子。但大哭不止的小外孫非但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反而變本加厲地大鬧。女婿見狀,把孩子抱到隔壁房間關上了門。

過了一會兒,父子倆平靜地從房間裏走出來。後來孫雲曉才得知,孩子爸爸是先陪伴、撫慰孩子,直到他情緒平靜下來,再一五一十地和孩子分析他的行為。「你看,年輕父母在處理親子矛盾時,似乎也有更‘講理’的辦法。」孫雲曉在和女兒、女婿的交流中也了解到年輕父母對孩子教養上的分寸感。

「我們常常對年輕父母指責過多,只要是孩子不聽話、犯了錯,就認為似乎是父母沒有盡到管教的責任。」孫雲曉直言,很多時候,孩子會透過探索、試錯獲得成長,並非是家長的教育沒有做到位。

孫雲曉對身邊的年輕人也有自己的觀察:很多人健康飲食、熱愛運動,生活自律;對待孩子的教育,他們更懂得尊重孩子的意願、親子之間平等對話……這些都讓孫雲曉認為,這一代年輕父母有很強大的教育能力。

莫讓所謂的教育侵占孩子原本豐富的生活

這些年,孫雲曉在各種演講、論壇上時常呼籲,「警惕所謂的教育毀了孩子的生活」。在給年輕父母以鼓勵的同時,他也希望更多家長能夠對家庭教育有正確的認知。

大量數據表明,目前許多家庭忽視了家庭關系和幸福生活的發展,家庭教育出現學校化和知識化的誤區。2017年,中國兒童中心的調查顯示,從親子溝通的內容來看,48.4%的中小學生每天都會跟父母談論學習,34.5%的中小學生每天都由父母輔導學習。更多數據表明,父母和孩子溝通最多的是學習和與學習成績相關的事情。孩子原本自然而豐富的家庭生活逐漸被學業所侵占。

孫雲曉直言,家庭教育的定位應該是生活教育,比如,教會孩子洗衣服、做飯、收拾屋子;進一步教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時間,學會與朋友友好相處等。孩子在從事家務勞動、照顧小動物等行為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就會培養出責任心、掌握生活技能、歷練動手動腦的能力等等,這些都是知識教育難以彌補的。

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好的生活就是適合兒童成長的生活。多年來,孫雲曉也接觸過不少堪稱教科書般、具有示範和啟示作用的育兒案例。其中,一位北京海澱媽媽的教育理念令他印象深刻。這位媽媽和孩子有一則約定:每天作業再多,晚上10點一到,家裏就會準時「拉閘」關燈,保證孩子的睡眠和休息。在海澱媽媽圈子裏,她成了有名的「拉閘媽媽」。在這種教育理念下,她的孩子即便身處學業競爭相對激烈的海澱,依舊身心健康、成績良好。

孫雲曉強調一點:教育要回歸常識,回歸到教育的規律。培養符合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為人父母者不僅要理解孩子,更須有冷靜的頭腦,具有教育智慧。「相信現在的年輕父母能夠擔當起教育的重任,成為更多理性的‘拉閘媽媽’。」孫雲曉說。

【相關連結】孫雲曉【姥爺手記】節選

被拒絕的感覺

小外孫最喜歡媽媽,因為媽媽不但溫柔耐心,還總是滿足他的願望,也是給他買玩具最多的人。有幾天,每次出去玩,都給他買玩具。我們悄悄建議女兒,不宜過度滿足孩子,盡量節制一些為好。於是,某一天外出,女兒決定不買玩具。結果,媽媽的拒絕讓小外孫難以接受,在商場裏大哭大鬧,好一番折騰。但是,女兒意識到改變孩子的習慣很重要,堅持沒有買。

媽媽的拒絕起了作用。第二天,我們帶小外孫去公園,看到好幾個商店都在賣玩具,他忽然說道:「怎麽這麽多商店都賣玩具啊,真討厭,我不願意看見你們!」又一天外出,他見到商店賣玩具,立刻被吸引過去。老板開心地走過來表示歡迎,小外孫卻說:「我就是看看,我不買玩具!」

教育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好的教育是一種理性的愛,是真正有益於孩子成長的愛。適當的拒絕會讓孩子感受到別人的存在,並且逐漸明白做事情要遵守規則。當然,拒絕孩子需要講究方式方法,父母要敢於說「不」並且堅持到底。我從心裏感謝那些拒絕過小外孫的小朋友,因為這些生活經歷讓他有了難得的真實體驗。

誇張的想象與遊戲

小外孫快三歲的時候,行動能力更強了,有些想象與遊戲也就更加誇張。

比如,已經是夜裏該睡覺的時候了,他卻突然把玩具箱來了個底朝天,把所有的玩具車都翻了個,甚至把較大的軌域架子也推倒了。我問道:「為什麽玩具都要翻過來呀?」他認真地回答:「地震了,所以都翻了。」

過了一會兒,我說:「地震很危險,你受傷了沒有?你躺床上讓醫生給你檢查一下吧。」我指指沙發,表示這就是醫院的床,而姥爺就是醫生。小外孫可能沒有玩過看病的遊戲,感到很好奇,馬上爬上沙發,仰面躺下。我摸摸他的頭,又摸摸胳膊,做出打針的樣子。他忽然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嘿嘿地笑著,表示自己的肚子有病。

陪伴小外孫的日子猶如生活在童話世界,一半是真實,一半是虛幻,即經常進入一個假裝的世界。其實,假裝的世界對於孩子來說具有真實的意義,因為他們在想象、在模仿、在體驗、在探索。因此,成年人切不可漫不經心,不能不以為然,也不能敷衍了事,而是需要與孩子一起去假裝,就像真的一樣,要認認真真去做,盡量圓孩子的夢。奇妙的現象常常會令人感慨:人生何其珍貴,童年可為師。

名園無趣誰之錯

在春暖花開的季節,28個月的小外孫來北京了,我們決定帶他在京城裏好好玩一下,目標之一便是頤和園。頤和園是中國的「萬園之園」,也是世界名園。在小外孫七八個月的時候,我們推著嬰兒車,帶他遊覽過頤和園,可惜他在車裏晃來晃去,到達標誌性建築佛香閣的時候,早已經睡著了。

嬰幼兒真的不喜歡公園嗎?第二天,我們帶小外孫去免費開放的普通公園——紫竹院,他卻興奮異常。第一個吸引他的是與小朋友一起餵一大群野鴿子。隨後,來到園裏的遊樂場,小外孫又一次興奮起來。我帶他坐船穿過水簾洞,從水中爬上高坡,俯沖下來濺起巨浪,他開心得大叫,還不忘噠噠地用水槍射擊……

從陪伴小外孫遊覽頤和園和紫竹院天壤之別的經歷,我不由反思,頤和園自然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但並不適合帶嬰幼兒遊覽,因為他們的認知水平難以理解,更難產生興趣。紫竹院雖然普通,卻能夠滿足嬰幼兒玩耍的需要,在他們心裏可能遠遠勝過頤和園。因此,當我們為嬰幼兒安排出行計畫時,要從兒童的身心發展水平胡興趣出發,優先選擇適合兒童的計畫,這才是真正的愛孩子,也真正有益於兒童自然而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