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育兒

「一杯咖啡」啟用大城慈善「微迴圈」

2024-08-31育兒

下周即將舉行的今年上海慈善周期間,這間書房咖啡吧也將投身「一杯咖啡的溫暖」公益活動。本次活動匯聚全市150余個咖啡品牌、近千家門店參與,每賣出一杯咖啡就捐贈一元錢,以支持流動兒童和孤獨癥兒童關愛公益計畫。

長寧區伊犁路140號,通透敞亮的社群公共文化空間「融·書房」沿街而設。大學生誌願者小曹安坐於咖啡角,少有焦急的時刻。

店內客流量不大。點單後,顧客會耐心翻找書籍,選擇臨街窗戶的最佳景觀位入座。小曹則從容地攪拌、制作,彼此有默契地在書香中靜待咖啡香。

既不必維持快節奏運轉,也無需在市場激烈競爭中「卷」花樣,有了社群資源扶持,這間嵌入社群的咖啡吧贏得了一票忠實擁躉,有了接駁公益的更多可能。

每周一,它與社會組織「藍色港灣」牽手,為孤獨癥孩子提供咖啡師職業體驗。當社群困難人群幫扶計畫遭遇「資金缺口」,它又化身投資方,為社群基金會「輸血」,也為街區煥新、社群困難群眾幫扶貢獻綿薄之力。

一杯咖啡,從社群的善意「微迴圈」起步,一路延伸至城市的公益共益。這正與9月5日即將施行的新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中提及的「發展社群慈善事業」相呼應。「公益慈善不再是單向付出的‘眼淚慈善’,而是真正嵌入生活、人人參與的身邊慈善。」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徐家良這樣註解。

創設容器,挖掘「公益入口」

打理「融·書房」三年多來,主理人章雯吉對諸多「公益時刻」印象深刻。

有一回,她從家中匆匆趕到書房開門營業,邂逅了「意外之喜」。這是滿滿三袋由居民捐贈的舊書,書袋上沒有落款,無法判斷捐書人的身份。但章雯吉猜想,或許是哪位來電咨詢過的社群愛心人士。

「你們書房可以捐贈舊書嗎?」自書房開業以來,她將聯系方式張貼在入口顯眼處,此後不時收到類似的咨詢電話。社群居民搬家、整理書架,都會第一時間聯想到這處沿街的溫暖書房,並將閑置書籍送到這裏。

「社群公益需要創設更多容器。」在章雯吉眼中,社群居民有不少隨手公益的需求,但以往,這些需求因種種原因未能得到有效滿足,其中最常見的莫過於捐贈舊衣物的場所。但在舊衣物之外,居民們還有「花式」公益需求。

不只是居民,企業亦是如此。街區內的部份企業常設有公益計畫,但在物質投入外,如何將品牌傳播與公益慈善巧妙融合?坐落於黃浦區淡水路372號的「淮海家·零距離家園」也是一處社群公益載體。每周,轄區品牌企業馬利都會資助「隨手畫」公益計畫。市民以公益價格體驗繪畫,過程中隨手消費的公益咖啡又可能用以資助社群困難群眾。

「人人都可能成為資助者、受益者。」在章雯吉看來,一杯公益咖啡撬動起的正是善意「微迴圈」。

作為嫁接起「微迴圈」的重要載體之一,社群基金會已在上海生根發芽,去年實作全市各區全覆蓋。來自市民政局的最新數據顯示,目前全市共有91家社群基金會,資產總規模約2.8億元。

街區共益,公益融入生活

這杯公益咖啡,還能在更廣闊的城市街區共益。

放眼申城,「星星的孩子」化身兼職咖啡師並不鮮見。然而,因種種原因,不少兼職咖啡師通常在企業內部咖啡吧面對限定客群。對於他們來說,想要真正融入社會仍差「最後一口氣」。

正當社會組織「藍色港灣」負責人尋覓場地之時,「融·書房」進入了視野。「書店咖啡吧的客源相對固定,沒有早、晚高峰之說;店鋪本身又在沿街,客源較廣。」章雯吉這樣解釋。

體驗者中,有個名叫天天(化名)的孩子令她記憶猶新。剛來咖吧時,天天的父母全程陪伴左右,一家三口的不安與忐忑肉眼可見。「或許是害怕出錯,也或許是擔心給他人添麻煩。」細心的章雯吉發現,每回活動結束,天天的母親都會將吧台擦拭幹凈,以盡可能減輕工作人員的負擔。

捕捉到對方的壓力後,章雯吉選擇後退一步,只靜靜從旁觀察。數月後,愜意包容的空間氛圍贏得了天天及其父母的信任。天天甚至主動提出「能否在有顧客時嘗試制作一杯咖啡」。從職業體驗到融入社會,這間開設於公共書房的咖吧成為重要紐帶。

在徐家良看來,這一生動鮮活的案例彰顯的正是「雙向付出」的公益初心。公共書房沒有亮出公益標識。或許,來此購買咖啡的人們只將其視作一間普通咖啡吧,也並不知曉服務者是孤獨癥患者。但在「確有所需」的公益互動中,雙方實作了「平等給予」。

這也恰是上海慈善周舉辦三年來正在發生的新趨勢、新變化。從社會組織主導的各類專業論壇,到積極撬動沿街小店、社群食堂等多元主體參與;從各類公益活動、計畫到愈加清晰的公益品牌。「讓公益慈善真正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和價值認同,也讓樂善好施的愛心不斷豐沛上海城市精神品格的人文內涵。」徐家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