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育兒

有一類孩子的入園焦慮,不是哭鬧,不是抗拒幼稚園,而是找茬

2024-09-03育兒

每年的幼稚園開學都繞不開的一個話題就是: 分離焦慮

幼稚園門口必出現的場景是:孩子緊緊地抱住家長不松手,哭喊著:我不去幼稚園~我要回家~

哭鬧,抗拒去幼稚園,是非常明顯的表達分離焦慮的方式。

然而還有一類孩子的入園焦慮不是哭鬧,不去幼稚園,而是另外一種 隱蔽的方式 ,很容易激怒家長。

01

一種很隱蔽的入園焦慮表達方式:給媽媽找茬

朋友的兒子去年小班,入園前幾天都比較順利,完全不哭,淡定的和朋友揮手告別,放學接園的時候,也是興高采烈的。

朋友松了一口氣,沒想到兒子這麽輕松就入園了,腦海中臆想的那種抱著媽媽大腿撕心裂肺哭鬧的場面,完全沒有出現。

然而好景不長, 入園第二周開始,朋友發現兒子像變了一個人似的 ,突然變得非常多事,有些事情簡直就是雞蛋裏面挑骨頭,故意找茬,比如:

非要站在炎熱的太陽地裏喝酸梅湯,朋友讓他站在樹蔭下喝,不行。

不但自己不站,還非要朋友和他一起站在太陽下面喝,否則就開始發脾氣。

每天讓朋友帶著飲料來接他放學,朋友帶了小葵花露,兒子發脾氣說他要的是酸梅楊,次日,朋友換成酸梅湯,兒子又發脾氣說他要的是小葵花露。

吃早餐的時候發脾氣,原因是盤子裏的飯團為什麽是2個,而不是3個,然後倒地大哭。

坐電梯突然發脾氣大哭,因為朋友按了電梯,自己沒按上。

類似這種較真、執拗的頻率突然增加,每天都有兩三件事情讓朋友兒子突然爆發激烈的哭鬧,一哭就是二十多分鐘,難以安撫,怎麽說都說不通。

每天被兒子「找茬」,朋友的耐心已經消耗殆盡,非常崩潰。

孩子這種頻繁給媽媽「找茬」的行為,並不是無理取鬧,而是把媽媽當成了「焦慮情緒的發泄渠道」。

02

為什麽孩子要用「找茬」表達「焦慮」

1、孩子在確認安全感

入園是對孩子安全感是否堅固的一種考驗方式。

老師是陌生的,同學是陌生的,教室是陌生的,還有各種各樣的規則和約束,孩子的安全感正在接受沖擊:

我能不能在這個環境裏待下去呢?我會不會遇到不好的事情?我如果不聽話會不會被老師批評?

這種擔憂焦慮的情緒,在各種有趣、新奇的課程活動中,見縫插針地冒出來,累積到放學看到媽媽來接園的時候,才能徹底爆發。

見到最讓自己有安全感的人,孩子就開始「作妖找茬」,孩子想要確定的是:

媽媽是否還會像以前那樣,無條件地愛我。

孩子會提出各種無理、讓人倍感無語的要求,觀察媽媽是否會順應自己。

如果滿足自己了,那就是愛自己的,如果不滿足自己,一直拒絕,那就是不愛自己了。

愛我,就得滿足我的需求。

這是認知水平處在 「自我中心階段」 的孩子們特有的思維方式,孩子會用這種方式來「檢測安全感」。

雖然無理取鬧,但情有可原。

2、孩子辨識情緒、表達情緒的能力不足

處在焦慮情情緒中的孩子,並不能 精準的察覺 自己為何焦慮,也不知道自己目前這些為難媽媽的行為是為了緩解自己的情緒。

加之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限,不能 準確地描述出 自己的情感需求,所以本能的會用哭鬧、不斷讓媽媽配合自己要求的方式來獲得媽媽的關註。

如果我們不能辨識孩子背後的情感需求,只將註意力放在孩子那些「任性、無理取鬧」的行為上。

認為孩子欠收拾,對其嚴厲管教,武力鎮壓, 可能會坐實孩子的「猜想」

自從我上幼稚園以後,媽媽總是拒絕我的需求,她果然不愛我了,我再也不要去幼稚園了!

03

如何應對這類「在幼稚園很正常,在家裏折騰媽媽」的孩子

這類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動機是釋放分離焦慮情緒、尋求媽媽關註, 我們只需要滿足這個目的,折騰媽媽的行為自然就會消退。

1、提前和孩子制定出一個「儀式」

我們為了緩解孩子的入園焦慮,通常會用「帶某個玩具/零食來接孩子放學」建立儀式感。

不要試圖給孩子驚喜,因為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帶的東西不合孩子的心意,在幼稚園門口,他會惱羞成怒的說:我要的是恐龍!你為什麽要給我帶汽車!

孩子以為我們是他肚子裏的蛔蟲,他不說我們也應該知道他想要的是哪個玩具,所以早上起來就要問孩子:

你今天準備讓我帶哪個玩具去接你放學啊?

然後讓孩子把這個玩具找出來,親手放在我們出門要背的包裏。

2、對於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用情感理解,用規則解決

雖然我們知道孩子的各種要求是為了獲取關註,但是總不能為了安全感而無限制滿足吧,這不就成了溺愛了嗎?

處理這種事件的有效方式是:用情感理解,用規則解決,再堅持執行

我們需要將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具體要求剝離開, 共情他的情感,表達我們的理解,但不認可他的具體要求,用規則來解決要求。

舉個例子,孩子要求每天接自己放學的人必須是媽媽,其他人都不行,如果不是媽媽來接,就會大哭大鬧,並且次日也不願意再去幼稚園。

但是媽媽的工作不能滿足每天都來接園的要求,有時候會加班,只能做到每天送孩子入園。

此時我們該如何做?是確保孩子能夠順利入園而妥協,請假來接孩子,還是堅定果斷地拒絕孩子的要求?

第一步: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

「你想每天都是媽媽來接你,是因為你一整個上午下午都看不到媽媽,很想念我對不對?媽媽來接你,你就能早點看到我了,媽媽也是這麽想的。」

第二步:用規則來解決孩子的要求

「媽媽可以每天送你入園,但是不能確保每天接你放學,媽媽下班的時間是不確定的,很抱歉,這是我沒辦法改變的事情。

不過,我們可以商量一個替代方案,比如,媽媽回到家以後,第一時間和你玩一個你最喜歡的遊戲,你可以在媽媽回來之前,想一個超級有意思的遊戲。」

第三步:用堅持來固定規則

我們和孩子商量好的方案,就要堅持的固定下去,尤其是在入院初期,不要輕易對孩子食言,不確定性會加劇孩子的焦慮。

剛開始會經歷孩子的不配合和反抗,但是只要我們能按照規則約定,每天回到家張開手激動的擁抱孩子說:

「寶貝!你放學了,媽媽好想你啊,你想好的遊戲是什麽?媽媽已經迫不及待的想和你玩啦。」

堅持一周左右,孩子就不會再執著於必須要媽媽來接園的要求了,並且因為這個規則,提升了親子陪伴品質,緩解了孩子的分離焦慮。

那個不斷給媽媽找茬的小麻煩,很快就能恢復成原來的小可愛,入園分離焦慮也就慢慢渡過了。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