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育兒

當小孩有看不見的幻想好朋友怎麽辦?要不要去看醫生?

2024-06-03育兒

最近,我們收到一個來訪者的咨詢:

我的女兒從兩歲多開始,就有一個「看不見的好朋友」,叫做「小豬安迪」,她現在四歲多,常常跟我們聊到小豬安迪的事情,感覺就是在講我們自己家裏的互動和故事,我們也把小豬安迪當作女兒的好朋友。

最近女兒肺炎住院休養,返家後,女兒說小豬安迪都在醫院的病床下陪她。在網上查的一些資訊後,發現有些精神病患很早、早到幼童時期就發病,癥狀就是看到人和動物等幻覺,我要怎麽知道小孩是不是精神出狀況,還是這是小孩正常的發展過程呢?

有國外調查表示,有60%以上3~8歲的小朋友,有假想朋友,假想朋友是一個如真實般鮮明的想像角色,早期研究對於假想朋友這個現象比較傾向不好的看法,但越來越多的研究現在持正面態度,比如,有假想朋友的小朋友會:

1、比較會玩想象遊戲。

2、較高的創造力。

3、較佳的社會認知發展。

4、有假想友伴的四歲小朋友比較容易透過「心智理論作業」。

5、4-6歲有假想友伴的小朋友,涉及觀點取替能力的溝通表現較佳。

6、較高的IQ,但未累積夠多的研究支持。

不只嬰幼兒階段,有研究者分析,12-17歲有假想朋友的青少年的日記發現,這類青少年可能會:

1、有較大量的白日夢。

2、較有社會資源而容易發揮應對技巧。

3、有較佳的自尊。

4、對自己和朋友的滿意度較高。

5、較容易自我揭露。

6、較高的創造力,童年曾出現想像友伴的成人,較具有創造力。

在我們對成人的催眠回溯研究則發現:

①、童年有假想友伴的成年女性,較可以信賴和依賴別人,較高的內在覺察。

②、童年有假想友伴的成年人,比較會尋求或選擇創造性藝術家的生涯。

③、富有創造性的作家回憶其童年,多半有假想友伴。

④、童年有假想友伴的大學生,有較高的創造力、情緒感受力和成就動機。

假想友伴有兩種:一種是無形的,沒有寄托在具象物體上的虛擬想象,例如:人、動物、怪獸、神秘生物、鬼怪;另一種則是有具體實物的虛擬角色,並將之賦予個性,像是擬人化的動物或玩偶。

當你有假想友伴,你正在創造一個擬人化、沒有物理實體的「他者」,憑空創造一個他者去表現一個客體,並且編撰、安排它的個性,也代表這個「他者」是個人的表現與延伸。通常大人會發現孩子在對著空氣說話,或是孩子直接向大人報告有這麽一個隱形好朋友的存在;有的隱形好朋友有著很通俗的名字和事蹟,那麽家長可能會經過好一陣子的時間,才會發現這是孩子假想出來的玩伴。

心理專家榮新奇教授認為,面對小朋友的想像玩伴,家長不用太擔心,家長可以就自己的感受和家庭中的文化與常規來回應小朋友,若小朋友出現將問題推拖給想像玩伴的情形,就需要讓小朋友了解還是得自己承擔責任和後果。

通常小朋友能夠清楚知道想像中的朋友實際上並不存在,但如果孩子無法分辨真實性的話,並且又有其他行為問題出現,就會擔心這可能是心理障礙的訊號,可帶孩子前往醫院的兒童心理科、精神科或身心科診所,進行檢查和評估。

在現代的社會價值觀當中,照顧孩子幾乎必須做到完美,不管是生理上、心理上的需求滿足,教養的課程總是讓家長趨之若鶩,家長仿彿是不能犯錯的、不能有所失誤的,有個萬一就好像賠上了孩子的一輩子。

然而,許多所謂的「教育專家」的教導和提點,往往不見得適合每個家庭的現況,或者是無法考量現實中家長們無法執行的困難,很多時候是需要花時間一對一的討論,花時間一一地澄清,再量身打造適合家中的教養咨詢,甚至先協助處理家長的負面情緒以給予支持力量。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值得一讀,就請把它分享給你的朋友和家人吧,讓更多的人了解這個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