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育兒

僅在媽媽肚子裏待了181天超早產的「巴掌寶寶」成功闖關出院啦

2024-05-22育兒

(通訊員 龔雨西 林雲)「謝謝你們,是你們給了我的孩子生命!」5月21日,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湖北省人民醫院)新生兒科病房門口,彤寶(化名)媽媽為新生兒科醫護人員獻上了錦旗和鮮花,表達自己的無盡感激之情。

這個僅在媽媽肚子裏待了181天(胎齡25+6周),就迫不及待來到世間的「巴掌寶寶」,出生體重僅860克。經過新生兒科醫護近90天的日夜精心照護,一路「闖關打怪」,終於要順利出院了。所有見證這一幕的人都由衷地感慨,彤寶的出生和成長,是一個生命奇跡。

25+6周超早產兒來到世間

3個月前的一個晚上,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新生兒科值班醫生在接到產科請急會診的電話後,片刻不敢耽誤,直奔產房。原來,一位孕25+6周的孕婦因宮頸機能不全導致宮口已開,提前進入臨產狀態,孩子馬上就要生出來了!

經過產房內醫護人員緊張地搶救後,體重僅860克的彤寶,身上插著管、帶著呼吸機,被極速轉入新生兒科重癥監護室。

與此同時,新生兒科醫護已在病房準備好各類急救物品,嚴陣以待,在彤寶被送來的第一時間便給予緊急救治。身長僅32厘米的彤寶如巴掌大小,透明如紙的皮膚上,蛛絲般的血管若隱若現,但她小小的心臟在胸腔裏有力地跳動著,所有人都能感受到她頑強的求生意誌。

近年來,新生兒科團隊在主任方成誌教授的帶領下,成功救治多例超早產兒(指胎齡不滿28周的早產兒),此前最小胎齡為25+9周,最小體重630g,積累了豐富的治療和護理經驗。

彤寶入院後,方成誌主任和尚彥彥護士長帶領醫護團隊成立了治療和護理小組專班,精心制定專屬診療計劃和護理模式,24小時對患兒進行一對一「專人專護」,密切監測生命體征及各類指標。科室PICC(外周穿刺中心靜脈導管)護理團隊,在患兒的絲狀血管中成功置入PICC導管,為藥物和營養的供給提供了生命通道。在醫護團隊的精心守護下,彤寶一次又一次轉危為安,一天天地平安長大。

「既要保命,更關註成長」

「超早產兒救治,既要保證生命安全,同時也要註重日後生存品質。」這是新生兒科團隊一直嚴格秉承的救治原則。在彤寶的救治過程中,以謝莉莉副主任、陳賽醫生為主的醫療專組一直恪守該原則並積極踐行。

彤寶入院後,媽媽在身體恢復良好後便嘗試開奶,乳汁分泌正常。醫生與家屬積極溝通後,決定讓患兒接受母乳餵養,以便提供更好的營養和保護。

考慮到住院患兒病情的不穩定性,為了確保彤寶能第一時間吃到新鮮安全的母乳。在對母親的病毒檢測、母乳運送、巴氏消毒、經口餵養以及家屬宣教和母乳的院內管理等,各個看似平凡卻關鍵的環節,醫護人員都按照相關流程進行了嚴格把控。

從1毫升到3毫升,再到30毫升的母乳餵養,管床護士配合新生兒口腔運動幹預來促進患兒的吸吮吞咽能力,彤寶的奶量穩定增長,出院時奶量每頓可達60毫升,期間基本未出現餵養不耐受的情況。

住院期間,彤寶的生命體征基本穩定後,為了促進生長發育,經過醫護團隊充分評估,建議患兒的父母可以到科室參與「袋鼠式」護理。護理過程中,爸爸或媽媽將新生兒直立式貼在其胸口,透過皮膚與皮膚的接觸,讓寶寶感受到母(父)親的心跳及呼吸聲,為其提供所需的溫暖及安全感。

從最開始的10到15分鐘,雙方逐漸適應後,袋鼠式護理可以延長到30分鐘甚至1個小時,效果十分顯著。開展一周後,彤寶對氧的需求開始下降,學會自主吃奶了。這些明顯的變化讓醫護人員和她的家人都十分欣喜。

「雖然我很小,但我很堅強。」入住新生兒科的第87天,體重增至2.91kg 的彤寶康復出院了。她是目前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新生兒科成功救治的超早產兒中中胎齡最小的一個,且在住院過程中無重要並行癥發生。

方成誌表示,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新生兒科一直緊盯學科前沿,積極推進真正使患兒和家屬受益的新技術、新計畫、新服務等,「袋鼠式」護理等家庭參與式護理是近些年來持續推進的專科計畫,後續科室會創造條件努力為更多的早產兒提供該項護理服務,力爭使每一位早產兒和家庭都能從中獲益。

近年來,隨著超早產兒的數量逐漸增多,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新生兒科救治和護理技術也在和患兒的共同歷險闖關中不斷精進,百余名28周及以下胎齡的超早產兒從該科康復出院,且在後續的隨訪監測中,這些「巴掌寶寶」們都發育良好。

責任編輯:肖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