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育兒

一個母親最大的貢獻,是自己的松弛感

2024-07-27育兒

媽媽如何看待生活,孩子也將如何對待自己的人生。

情緒松弛的媽媽,會給予孩子溫柔的滋養,影響他們更加堅韌地生長。

作者 | 楓子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經常有人問他:

你取得如此矚目的成就,最感謝的人是誰?

莫言每次都回答「母親」。

他說:「母親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老師,她教會了我如何看待生活、如何面對困難。」

莫言小時候,家裏過得很辛苦。

尤其是母親,不僅是家裏挨餓最多的,也是幹活最多的。

但母親卻沒有怨天尤人,反而每天哼唱著小曲,樂觀面對。

他十多歲時,母親得了嚴重的肺病,每天備受疾病折磨。

當時村裏條件普遍不好,已經有兩個女人自殺了,莫言害怕媽媽也會尋短見,所以每次一回到家就先找母親,找不到就會放聲痛哭。

母親看出了他的擔憂,便告訴他:

「雖然生活沒有什麽樂趣,但只要閻王爺不叫我,我是不會去的。」

母親這份豁達和松弛,讓莫言陡然獲得了一種安全感和對於未來的希望。

想起鄭淵潔說的:「母親的含義是影響。」

誠然,作為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人,媽媽的內核和狀態,決定了孩子一生的成就和幸福。

情緒松弛的媽媽

養出內心富足的孩子

作家蔡穎卿分享過親身經歷:

一位媽媽在用餐時,一直在給女兒講旅遊的價值,講賺錢的重要性。

但正吃飯的女兒,用一句「這個我不吃」打斷了她。

她只好放下話題,勸說女兒試吃,但女兒就是以「不喜歡」為由拒絕。

媽媽一下就炸了,當眾斥責女兒:

「你給我閉嘴,吃個飯話那麽多,你有幾個嘴巴?煩死人了,我告訴你,我已經不耐煩了!我已經很想打人了。」

說著就揮手扇了女兒一巴掌,女兒瞬間淚流滿面。

生活中,這種遇事就情緒化的媽媽並不少,明明只是一件很小的事,卻偏偏動輒發火、打罵,讓孩子如履薄冰。

看過一項調查顯示:

83.2%性格內向、唯唯諾諾、沒有主見的男孩;87.4%性格急躁、悲觀消極、情緒敏感的女孩,他們的背後都有一個嚴厲刻板、脾氣暴躁的媽媽。

媽媽的情緒,映照著孩子的世界。

媽媽只有情緒松弛了,孩子才能遠離恐懼和緊張,讓陽光住進內心,讓精神世界變得富足。

就像谷燕,女兒谷愛淩小時候很調皮,經常上房揭瓦,爬窗戶,甚至大冬天嗦冰塊,沒少闖禍,她卻從沒有紅過臉,罵女兒一句;

面對女兒不收拾房間的邋遢習慣,她多次糾正無果後,便沒有過多強求,選擇了接納;

每一次谷愛淩受傷、狀況頻出時,她也總是微笑著鼓勵、擁抱女兒。

在她的影響下,谷愛淩性格陽光,抗挫力強,內心也強大。

一位教育家說過: 一個家並不需要父母多優秀,有一個情緒穩定,說話平胡的母親,便是孩子最大的福氣。

當媽媽情緒如海綿般松弛,便可以保持淡定從容,從而智慧地去接納、包容孩子成長中的種種狀況。

這樣的媽媽給孩子帶去的,不僅是童年的溫暖,更是生命的滋養。

心態松弛的媽媽

養出自信樂觀的孩子

心理學家弗洛姆曾說:

「母親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生活的恐懼都具有傳染性,兩者都會對孩子的全面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孩子透過媽媽看世界。

媽媽遇事的心態,就是孩子處世的狀態。

【人世間】裏的周家,生活在貧困擁擠的光字片,周父常年在外,周母一個人拉扯三個孩子長大。

生活雖苦,周母卻從不抱怨,也不喊累,而是把苦日子過成了詩。

她每天笑容滿面地跟鄰居打招呼,哼著小曲兒把家裏整理得井井有條。

生活雖捉襟見肘,她卻笑著縫縫補補,想辦法給孩子們攢春節才能吃上的豬肉。

後來,周母癱瘓在床,日子更苦了,她也沒有哀和喪,始終保有對未來的熱愛和希望。

在她的教育下,大兒子和二女兒都自信豁達,堅信眼前的苦都會過去,最終考上北大改變了命運;

三兒子雖學習不好,卻也樂觀上進,不管工作多苦,生活多難,一直踏實勤勉。

很認同一句話:真正讓孩子感到疲憊痛苦的,往往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父母看待事情的角度。

事情壓不垮人,但負能量可以。

所以,遇到事情時,父母不妨放寬心: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

比如,走錯了路,就當多看了一段風景;工作不順,就當作職業生涯中的一次磨礪;孩子闖禍了,就視作一次教育的契機……

當媽媽傳遞的是快樂和正能量時,給孩子帶去的就是對未來的信心和希望。

在這樣的家庭裏長大的孩子,任何困難都壓垮不了他,更容易獲得人生的幸福。

教育松弛的媽媽

養出積極健康的孩子

【家庭心理學雜誌】發表過一項研究結果:母親的生理壓力和孩子的生理壓力之間,有著重要聯系。

教育上,媽媽焦慮、內卷,孩子往往容易壓抑、內耗。

精神科主任陳建新分享過一個案例:12歲男孩,輕度抑郁,中度焦慮。

媽媽帶他就診時,最擔心的卻不是他的病情,而是:

「孩子看精神科會不會記入檔案,會不會影響未來的就業選擇?」

「有沒有什麽藥能讓孩子快速好起來?」

「吃的藥會不會孩子大腦思考,影響學習?」

醫生建議媽媽多關註孩子的心理,先別談學習,但媽媽卻一口拒絕了:

「他馬上小升初了,再不抓學習,連個好的初中都考不上。」

醫生只能讓媽媽先去門口等著。

期間,醫生和孩子聊了很多,發現孩子有想法,成績也不錯,便誇起了孩子。

結果,媽媽直接開口打斷:

「他那成績也就是比下有余,現在可好,同學都在加碼學習,他在這裏看病,回頭又得落下了……」

醫生最後感慨:孩子抑郁,真正需要治病的是媽媽。

因為孩子在學校學了十幾個小時,回到家就想喘一口氣,但媽媽充當的角色,卻不是媽媽,而是老師。

不僅沒有幫孩子減壓,反而給孩子加壓加碼,孩子哪裏承受得住?

是啊,家庭教育中,最怕的不是經濟條件的貧窮,也不是教育資源的多少,而是父母和孩子長期都處於焦慮內耗之中。

想起之前一個熱搜。

一位媽媽在發現高三女兒學業壓力太大後,便想盡各種辦法哄女兒開心。

甚至,她還買了一台棉花糖機,讓女兒曠課了一節晚自習,母女倆一起做棉花糖玩。

而經過一晚的放松,女兒臉上又有了無憂無慮的笑容。

這就是松弛的媽媽,不會在教育上太用力,讓孩子承受高壓力高負擔,而是會給孩子松綁,給孩子支撐,做孩子的依靠。

因為她們深知: 教育的終極目的,是培養一個積極健康的孩子。

而一個孩子,唯有身心健康,充滿能量,他們才能更堅韌地成長,活出精彩的一生。

活得松弛的媽媽

養出獨立強大的孩子

最近看到一位12歲北京孩子的質問,感觸頗深,他說:

很多媽媽都在討論,什麽是完美的媽媽?但這事不應該問孩子嗎?

是啊,多少媽媽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常常陷入「自以為完美媽媽」的執念:

生活上,事無巨細地為孩子操心,為孩子做好一切;

學習上,出錢出力,費盡心思給孩子規劃好人生的道路。

她們事事以孩子為中心,為孩子著想,結果卻把自己累得精疲力盡,孩子也覺得痛苦萬分。

所以這個北京男孩眼中完美媽媽,完全相反,是一個活出松弛感的媽媽:

一是,要好看。

當媽媽把目光放在自己身上,愛自己,自然也就活得好看。

二是,有自己是事業,有自己的價值。

當媽媽發自己的光,有自己的追求,孩子自然會在身後有樣學樣。

三是,有界限感。

媽媽是媽媽,孩子是孩子,不越界,不控制。

四是,要快樂。

媽媽陽光快樂,家庭氛圍會很好,全家都快樂。

就像【人物】雜誌采訪過的一位媽媽:胡永平。

她對自己的定位一直很清晰:是媽媽,更是自己。

所以她對女兒的養育,很隨性:

不會過度關心、照顧女兒的衣食住行;

允許女兒在不違法的前提下,做一切自己想做的事;

女兒高中畢業要去英國留學,女兒說不用送,她就真的跟朋友去野炊了。

而她的人生活法,也很恣意:

當婚姻生活不和睦時,她果斷離婚;

不想做那份一眼就能望到頭的工作,就辭工,獨自北漂;

她不會因為女兒,就對生活妥協,放棄自己的星辰大海。

她自在灑脫,就像漂遊不定的風,有一種蓬勃的生命力,培養了女兒的獨立,也滋養了女兒的內心。

讓女兒比同齡人都要能幹,有想法,敢闖敢拼。

所以你看,一個活得松弛、懂得愛自己的媽媽,是有魔力的。

當媽媽活的松弛、自洽,那所展現出來的陽光、快樂、自信、松弛,自然而然會影響到孩子,成為孩子人生活法的教科書。

曾聽過一段話:

「優秀的媽媽,是女兒的一座燈塔。

她渾身散發著柔和而堅定的光芒,內建睿智而溫暖的氣質。

俯身教誨,似春雨潤物般潛移默化;仰頭追夢,似星辰大海般璀璨壯美。」

媽媽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自己的松弛感。

因為一個情緒柔和、內心淡定、精神松弛的媽媽,抵過所有偉大的教育。

點個 贊吧 ,與父母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