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育兒

學習上癮的孩子,都是「寵」出來的

2024-08-13育兒

好的父母,不焦慮、不功利、不施壓。

孩子愛學習與否,取決於你能多大程度上讓他有好的學習感受。

作者 | Seven

前幾天,看到奇葩說知名辯手 @席瑞 的一段視訊。

他說自己曾經以為,海澱區的孩子都是被逼著學的,他們的學習應該是非常不愉快,每天垂頭喪氣的。

直到前不久,他錄了一個小節目,裏面有不少來自海澱的孩子。

他和其中一個七八歲的孩子聊天,孩子告訴他,自己提前一天就把他節目中他要講到的一本書看了。

席瑞問孩子,是不是因為學業壓力不大,才有時間閱讀?

孩子則搖搖頭:「我今天晚上還要去學架子鼓,明天要學舞蹈,周末還要去學一個桌球……」

席瑞震驚不已:「這麽多的事情,你忙得過來嗎?這裏面有多少是你爸媽讓你學的?」

孩子卻說:「忙得過來啊,這些都是我自己的要報的。」

從孩子的言談中能看出來,他是非常享受這個過程的。

而孩子媽媽呢,也並沒有要求孩子在節目上怎樣怎樣,而是默默躲在舞台的角落裏,拿出手機記錄下了很多畫面。

評論區中有讀者也分享了自己的經歷:

自己前一陣帶孩子參加鋼琴比賽,發現很多孩子臉上都寫滿了凝重和焦慮,仿佛下一秒要奔赴戰場。

只有一個小男孩,滿臉激動和期待,比賽時他的父母就站在一旁給他拍照,之後還特意發了朋友圈幫孩子分享喜悅。

可以看出來,這對父母從未逼迫孩子學鋼琴,而是充分尊重孩子的樂趣。

看過不少父母抱怨,他們對孩子的教育可謂盡心盡力。

可是哪怕使出了渾身解數,卻依舊教不出自律上進的孩子。

卻不知,那些內驅力十足,學習上癮的孩子,都是父母「寵」出來的。

孩子缺乏動力

往往是被父母剝奪了自主感

兒童教育家楊傑曾分享過一個案例。

男孩剛上一年級時,媽媽就每天盯著他寫作業。

男孩覺得煩躁,做作業時,總是東摸摸西搞搞,媽媽不催他就不動。

時間久了,他就直接無視媽媽的催促,直接跑到一邊玩自己的,本來用不了多長時間就能完成的作業,他總是一拖再拖。

最後結果就是,母子倆為作業鬥爭一晚上,孩子依舊只字未寫。

尹建莉老師說:「在教育中,想要他排斥什麽,就去強迫他。」

如果父母經常逼迫、催促孩子,用外動力推動孩子,只會讓孩子喪失對學習的興趣,剝奪孩子的自主感。

育兒博主 @錢兒爸 分享過身邊的故事:

他在日本認識兩個滑冰小男孩,水平都很厲害,一個在日本同年齡段前三的水平,另外一個剛滑進美國國家集訓隊。

值得一提的是,兩個孩子的爸媽一開始全力培養的都是他們的姐姐。

他們拼盡全力培養兩個女兒滑冰,為此花了不少時間和資源,弟弟們只是陪著姐姐一起在場邊玩。

結果,姐姐們越滑越吃力,先後結束了,反而是一直打醬油的弟弟們卻主動提出要好好練滑冰。

本來父母也沒太當回事,以為弟弟只是覺得好玩。

沒想到兩個弟弟就跟換了個人似的,特別投入,進展飛速,連教練都驚呆了。

其實原因很簡單,兩個姐姐一開始是在父母的外力下推著向前走的,當阻力大過推力,又缺乏內在動力時,往往走不了多遠就「沒勁了」;

而兩個弟弟,卻是完全出於興趣才愛上的滑冰,他們在沒有壓力的環境下,內在驅動力被逐漸喚醒,這才有了後面的爆發式成長。

而這也是為什麽很多被逼著、催著學的孩子,越學越無力,而沒怎麽管的孩子,反而很優秀。

孩子後勁不足

往往是被功利教育過早透支了活力

心理學作家 @淩想 經過觀察,發現這樣一件事:

有的孩子明明很聰明,對學習也不反感。

但從小學開始就奔波於各種興趣班、輔導班,平時課後補、周末補、假期補,年復一年,孩子開始變得疲憊不堪。

他們當中有的變得很抵觸學習,有的不是那麽抵觸,但明顯動力不足,一提學習就疲疲沓沓,軟磨硬扛。

其實就是被過早的高強度、功利性的「雞娃式」教育提前透支了本有的活力。

紀錄片【起跑線】中,有一個7歲的北京小女孩湯笑嫣。

自打她記事以來,她的課余生活就與各類興趣班為伴:尤凱瑞裏、聲樂、舞蹈、西班牙語、邏輯思維……

母親永遠只有一句話:「你要學這個,咱不能輸在起跑線。」

小小年紀,孩子的臉上就寫滿了疲憊和委屈。

很難想象這樣的孩子,以後會有持續的學習動力和蓬勃的生命力。

兒童精神醫生曹慶久坦言,現在患心理疾病孩子的年齡越來越小:

「為了贏在起跑線上,很小的孩子就要卷進賽道,承受巨大的壓力。如果剛開始就給孩子太多壓力,會把孩子壓傷。」

一位心理咨詢師講過這樣一個案例:

他曾經接診了一個女孩,14歲,讀高二。

目前已經休學在家一個月,還伴隨中度抑郁癥狀。

據咨詢師了解,女孩曾經初中也是班上數一數二的學霸,但媽媽對她的學習要求特別高。

但凡作業出了一點錯,媽媽就對她發脾氣,劈頭蓋臉地罵;

不管她考得如何,媽媽都會表示不滿意,只是說:「你還可以考得更好」;

長期的壓力,讓她一學習就感到焦慮和緊張,經常難以集中註意力。

久而久之,女孩對學習產生了抵觸情緒。

到了高一下學期,每天早上想到要去上學,她都惡心想吐。

再怎麽強打精神,也難以專註於學習,去學校也變得困難,不得不休學在家。

就像席瑞在視訊中說的:

「我們現在提到的雞娃,有太多太多學習的衰變狀態。

那裏面充滿了考試與考核,充滿了競爭與對比,充滿了目標與要求,充滿了犧牲感教育;

當這些過早地加註在孩子的教育當中,不管是興趣班、還是語數外,孩子都很難享受到學習本身的樂趣。」

最後孩子們不僅早早失去了對學習的熱情,還很可能向內攻擊,最終壓抑成傷。

持續學習上癮的孩子

都是被「寵」出來的

有時我也在想,那些優秀又自律的孩子,到底是怎麽養成的?

為此,我研究了近多位學霸的成長經歷,發現他們的家庭都有共同的底色——

愛與自由。

來自山東高考711分的學霸孟令昊,從小家庭氛圍就特別自由。

父母對他格外「寵愛」,對他的學習沒什麽硬性要求,也沒逼他上過任何學科輔導班。

他在高中以前成績一直都很普通,父母對他從來都是鼓勵和引導,即使考砸了,也一直在安慰他。

他從小學開始喜歡上了拉大提琴,很多學藝術的孩子,都因為成績不穩定被父母逼迫放棄了藝術愛好。

但孟令昊的父母卻始終尊重和支持他的選擇。

在寬松自由的家庭氛圍下,孟令昊學習特別自覺,學習也是格外投入。

每天不管多累,他都要堅持練習2個小時的大提琴。

也正是透過練琴,他在高中階段學習壓力很大時,精神上得到很好的放松,學習勁頭更加充足,最後一舉逆襲。

想要孩子持續保持對學習的熱情,父母就要給他足夠的「寵愛」:

不幹涉、不逼迫、多尊重、多放手。

來自浙江的朱科航學霸,曾因獲得郭沫若獎學金而登上熱搜。

他從小就喜歡玩,從小時候的溜冰、滑板、魔術方塊……到小學時的三國殺、四國大戰。

他的父母不但不阻止,還允許他邀請一堆朋友來家裏一起玩;

而一路愛玩,愛鉆研的朱科航不僅成功進入中科大,還在畢業時拿到9所名校的全獎直博offer。

杭州15歲的初二男生屠彥博從小就喜歡觀鳥。

他甚至為了觀鳥休學一年,去做一些鳥類誌願者的工作。

他的父母不僅不反對,還從杭州自駕到雲南,開了1萬多公裏,只為陪他去觀鳥;

如今屠彥博已經觀測到了1600種國內外鳥類,還躋身於各大專家組成的裁判團中;

不僅如此,他還早早有了自己的目標——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生態學專業,並一直為之努力。

想要孩子專註於自我成長,父母要給他創造一個和諧、溫暖的成長環境,讓他在家庭中得到充分的歸屬感和安全感。

當父母不焦慮、不功利、不施壓,做孩子堅強的後盾;

孩子的「內驅力」自然會被喚醒,從「我想學」,變成「我要學」。

家庭教育專家王秋雲說:

「父母的教育智慧裏,藏著孩子未來20年後的樣子。可如果不懂得正確的方法,就會把孩子帶上錯誤的道路。」

弦拉得太緊一定會斷,教育用力過猛一定會得不償失。

唯有做一對有松弛感的父母,情緒穩定、積極樂觀,給孩子真正的關心和愛,才能照亮孩子前進的道路。

當孩子的心被愛充盈時,呈出現的是快樂、是自信、他腳下的每一步都會是堅定有力量的。

願每個孩子,都能夢飛山林、心馳原野,到達自己想去的地方。

點個 贊吧 ,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