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育兒

中國式寵溺VS芬蘭式獨立,哪種教育方式更好?芬蘭媽媽給出答案

2024-08-09育兒

在中國居住了整整二十年,如今卻寧願放棄事業和人脈,也要帶著女兒回芬蘭接受教育。前段時間,網紅「芬蘭卡姐」的重大決定,引起了網友們的熱議。

卡姐是一位芬蘭媽媽,她因為父母工作的原因,打小兒便中芬兩國跑,分別接受過兩個國家的教育。大學畢業之後,卡姐來到廣州打拼,成為了一家高檔酒店的總經理,並且在當地組建家庭。

一轉眼,卡姐已經在中國生活二十年了,她的女兒則到了上小學的年紀。她執意帶著女兒回國上學,是覺得中國教育不行嗎?還是芬蘭教育更好?面對網路輿論紛紛擾擾,卡姐有話要說。

卡姐的女兒Emilie,在中國讀的是雙語幼稚園,後來選擇小學,也是去的國際學校。雖然都是當地最優質的教育資源,可卡姐卻並不滿意。

據卡姐透露,Emilie從小到大,一直因為金發碧眼的洋娃娃長相,在中國備受優待。無論是幼稚園阿姨還是小學老師,都對她的頑皮十分縱容,這使得Emilie心中的優越感不斷加深。

慢慢的,Emilie的優越感已經不止於在學校了。面對媽媽在酒店的同事和下屬,她經常做出一些沒禮貌的冒犯舉動,然後再透過撒嬌耍賴的方式糊弄過去。而酒店的人要麽覺得小孩子年幼懵懂,要麽看在是上司女兒的面子上,從來不進行規勸和教育,而是一直慣著。

卡姐對女兒處處受到優待、享有「特權」的情況憂心忡忡,怕孩子從小被溺愛,心性被養壞,所以一直嚴厲教育她。可由於家中保姆「拒不配合」,卡姐的努力收效甚微。

為了鍛煉女兒的獨立性,卡姐要求她自己走路上下學,可保姆卻心疼孩子,偷偷接送她;卡姐希望女兒養成樂於助人的品性,讓她幫保姆幹家務,可保姆卻不讓孩子幹一點兒活兒,還騙卡姐說孩子已經幫忙了。

在中國,這些教育的細節,在家長看來也許都是小事兒,很多寵溺孫輩的爺爺奶奶都會這麽幹。可卡姐卻覺得事情很大,這關系到女兒能否培養出獨立自主的人格,長大是否可以做到不依賴別人。

為了讓Emilie結束隨時隨地被寵愛的生活,打擊她的優越感,培養她的責任心和良好品格,卡姐決定帶著女兒回國接受教育。回到芬蘭之後,Emilie的外表不再特殊,之前受到的優待通通沒有了,這讓她一時之間無所適從。

曾經的Emilie一撒嬌,所有人都讓著她,現在有人及時糾正她的無禮言行了;回到芬蘭後沒有保姆,她只得自己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兒,「被迫」形成了事事不求人的好習慣。

經歷過最初的委屈和郁悶,Emilie逐漸適應了新的學習和生活節奏,變得更加獨立了。有一天,卡姐聽到女兒說別的孩子都自己坐校車上下學,自己昔日被人接送覺得很慚愧,不由得感到十分欣慰。

在學校,Emilie最喜歡的就是家政課和手工課。這兩門課程,在中國家長聽來十分新鮮,可在芬蘭已設立很多年了。透過對家政和手工的學習,孩子們可以鍛煉動手能力和協調性,培養耐力、註意力和獨立性、責任感,獲益匪淺。

卡姐的女兒回到芬蘭後,最顯著的變化就是不再依賴他人,性格變得獨立,也沒有了莫名其妙的優越感。而在學業方面,Emilie的表現又如何呢?

很多中國家長猜測,國內的教育如此「雞娃」內卷,Emilie回到芬蘭之後,必然是在文化課上對同齡人形成「降維打擊」。可卡姐卻表示事實並非如此,她的女兒是費了好大的勁兒,才跟上班級的學習進度的。

中國互聯網有很多關於芬蘭教育的傳言,說他們那邊每天只學習不到三小時,學生們既不需要寫作業,也沒有任何考試。卡姐表示,這種「自由松散」的學習環境確實存在,可都是在小學三年級以下。

一旦孩子升到了高年級,學習壓力就會變大。課程科目增多,作業和各類考試接踵而至,想要取得優異成績,學生需要刻苦努力。

和中國老師敦促、家長監督的教育模式不同,芬蘭教育給了學生極大的自主性。沒有了班級微信群,也沒有了老師給家長下達任務,父母們輕松了不少。可孩子們究竟學成啥樣子,完全看他們的自律程度了。

很多專程帶孩子來到芬蘭、接受當地教育的華人華僑,或者類似卡姐這樣的歸國家庭,子女們一時之間不能適應這種新的教育方式,就會滋生「擺爛」的心理。如果家長不及時予以糾正,孩子的學習成績非但不能拔得頭籌,反而極有可能一落千丈。

卡姐的女兒就遇到了這種情況,一回到芬蘭,又沒老師看著又沒家長管著,她恨不得從早到晚瘋玩兒。好在卡姐及時幫助Emilie扭轉了學習態度,要不然她真的會變成「差生」。

透過卡姐女兒的例子,我們不難看出,芬蘭教育相比國內,確實是有很多獨到優點的。也正是因為這些優勢,許多國內家長對芬蘭趨之若鶩,竭盡全力想讓孩子接受芬蘭當地教育。

可卡姐身為中芬兩種教育模式的親歷者,對此提出了十分清醒的建議。在卡姐看來,如果沒有真正認識到芬蘭教育的優勢所在,盲目把子女們送到異國他鄉,對孩子不一定是件好事兒。

芬蘭教育最出彩兒的地方,就是給資質平庸的孩子,留下了足夠寬的上升渠道。在芬蘭,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是可以相互轉化的,考入職高的學生也可以繼續深造。只要成績夠,大學也是可以上的。

沒有堵死職業教育往高等教育晉升的路,使得芬蘭的家長和學生們,對升學、入校焦慮情緒沒有那麽嚴重。同時,芬蘭教育界奉行的「鼓勵式教育」理念,也幫孩子們建立了更多的自信。

無論是從前途方面,還是從兒童心理層面,芬蘭教育模式都十分適合所謂的「普娃」。可面對天資卓越的「牛娃」,芬蘭教育則沒有那麽「靈」了。

外國學生來到芬蘭,首先要突破的便是語言關。當地學校自然也是要教英語的,可學生首先要掌握的,必須是芬蘭語。對於本地人而言,芬蘭語是母語,當然要努力學好。可對於外國學生來說,芬蘭語套用層面太窄了,還不如去英美國家留學呢。

即使外國學生願意老老實實學習芬蘭語,當地學制和學歷證明與別國不適配,也是一個大麻煩。如果是奉行「精英教育」的家庭,一心想讓孩子的履歷越光鮮亮麗越好,那不如去別國就讀。因為芬蘭的文憑,尤其是中學文憑,很難被其他國家承認。

卡姐開誠布公地講述了自己女兒的學習經歷,比較中芬兩國教育模式的區別,並提出了自己的建議。至於家長們作何選擇,完全看他們自己了。你覺得卡姐的話參考價值大嗎?中國和芬蘭的教育模式,哪個更勝一籌?歡迎大家在評論區交流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