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國醫大師學術思想丨徐經世「五臟辨治以肝為綱」說探析

2024-05-24養生

『一個有使命的頭條號』

人體是一個以五臟為中心的生命系統,國醫大師徐經世認為,臟腑辨治既是各種辨證的關鍵,又是各科診治的基礎,其中肝的內容特殊,其生理與病理矛盾十分突出。他認為,肝是五臟的動力和生命的發動機,病理上「肝為五臟之賊」,其利為大其害也為重,故提出「五臟辨治以肝為綱」說,闡述了從肝辨治本臟病證、脾胃病證、肺系病證、心系病證、腎系病證五大基本型別,靈活加減可治五臟合病,推而廣之可用於內外婦兒各科疾病,獲效良多。

生理基礎

「以肝為綱」重點是針對其病理因機辨治而言的,但病理又是建立在生理基礎之上的。

肝主生發,五臟動力

中醫臟腑學說中,五臟相互為用同等重要,但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腎為先天之本,脾胃為後天之本,肺司呼吸亦為生命體征的主導,唯肝之重要性似乎並不突出。但徐經世認為,五臟之氣生發於肝,肝是五臟動力,是生命生發之機,具協調各臟腑功能的作用。肝屬木,通於春氣,春季陽氣始生,生機萌發,萬物妍妍向榮,草木枝葉條暢,人體氣血亦隨「春生」而生生不息。肝生發陽氣,育孕生升之機,有啟迪諸臟生長發育的作用,如同春天萬物生發一樣,是生命生長的內在動力,正如【局方發揮】有謂「上升之氣,自肝而出」,【雜病源流犀燭】曰「肝和則生氣,發育萬物,為諸臟之生化」。

肝性剛勇,體陰用陽

肝主藏血、以血為體,又主疏泄、以氣為用,【臨證指南醫案】所謂「肝體陰而用陽」,陰陽調和,剛柔相濟,地位特殊。其「體陰」之意義並非僅僅在於肝屬陰臟、藏陰血而調節血量,更重要的是其屬五臟體質中最陰柔軟弱者,葉天士所言「肝為至陰之臟」,為陰中至柔之陰;其「用陽」之意義也並非僅僅在於肝主疏泄、主動主升,更重要的是其陽剛之性最為猛烈,為陽中至剛之陽。所謂將軍之官,非單指「肝主謀慮」,更指肝為剛臟,陽氣用事,其性剛勇躁急,剛強暴急。肝體氣血充足,肝用旺盛,則氣血和調,經絡暢通,臟腑功能正常。

肝性條達,調節氣機

徐經世認為,肝為剛臟,其用剛強,主升散疏泄、樞機運轉、氣機升降,對全身臟腑經絡均具重要的調節作用,【醫方考】曰:「肝木也,有垂枝布葉之象,喜條達而惡抑郁。」【讀醫隨筆】曰:「肝者,貫陰陽,統血氣,居貞元之間,握升降之樞者也。」肝疏泄正常,氣機調暢,血運暢通,心血能化神養神,則情誌正常、心情舒暢;肝能通暢三焦氣機,促進肺、脾、腎三臟功能,協助調節水液代謝;肝助任脈通、太沖脈盛,故能使月事以時下,帶下分泌正常,妊娠孕育分娩順利,所謂「女子以肝為先天」。

病理機制

肝為生命動力,生理上其利為大,病理上其害也為重。肝失常則臟腑必受其害,中醫界早有「肝為五臟之賊」之說,這是肝臟區別於其他四臟的一個顯著特征,徐經世從以下五個方面作了分析。

肝陽易折,首當其沖

肝則剛也,剛則易折。一旦發生病變,肝臟首當其沖,極易受到傷害,是五臟中最需保護的關鍵。【知醫必辨】曰:「人之五臟,惟肝易動難靜。其他臟有病,不過自病……惟肝一病,即延及他臟。」肝為至剛之陽,病理上往往表現出輕狂、莽撞、浮躁、暴烈之分裂,極易受折。外邪侵襲,傷及五臟,往往肝臟沖鋒在前,奮起護衛,而肝體易虛,外邪又往往乘虛而入,擾動作亂,體用兩端共同為患,癥情尤為暴烈。「風為百病之長」,在肝而言,或外風侵襲,引動內風;或內風日久,招引外風。肝陰不足,本有虛風內動之征兆;陰虛火旺、肝膽熱盛,本有熱極生風之可能。此時往往一觸即發,眩暈動搖、驚厥抽搐、中風仆倒諸多病癥蜂起。【黃帝內經】「病機十九條」首條所謂「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是也。

肝惡抑郁,郁則氣逆

【程杏軒醫案】曰:「軒歧論五郁,首究乎肝。」【四聖心源】有曰:「風木者,五臟之賊,百病之長。凡病之起,無不因於木氣之郁。」一旦情誌所傷,疏泄失常,舒展受限,樞機不利,不僅表現為肝氣竄痛、肝氣郁結、肝郁化火、肝火上炎、肝陽上亢、肝風內動、肝陽化風之類本臟證候,往往會影響五臟,出現諸如肝郁脾虛、肝胃不和、肝氣乘脾,木火刑金、肺失肅降,肝陽消耗心氣、肝火引動心火、肝風擾動心神等證候。【類證治裁】指出:「肝木性升散,不受遏郁,郁則經氣逆,為喛,為脹,為嘔吐,為暴怒脅痛,為胸滿不食,為飧泄,為疝,皆肝氣橫決也。」

僭越篡位,犯逆作亂

「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五臟正常履職是不會出意外的,但肝為將軍之官,剛強躁急,生性爭強好勝,最容易超越本分,僭越行事,喧賓奪主,犯上作亂。其作為生命動力的作用比較微妙,升發功能並非越強大越好,其程度不好把握,容易僭越,稍一不慎就違規越線,超越自己的本分侵害其他四臟。常見肝氣上升太過,上亢逆亂,肝火上炎,肝風內動,出現眩暈、面赤、煩躁易怒、筋脈拘攣,甚則出現抽搐、角弓反張等癥狀。在五臟生克乘侮關系上,往往是肝占居主導地位。腎與肝、肝與心都是相生關系,但病理上無論是作為腎之子、還是作為心之母,多為肝虛影響腎而導致肝腎陰虛,肝陽影響心而導致虛煩不眠;肺與肝、肝與脾都是相克關系,但肝病理上無論作為被克方還是克方,往往是肝火犯肺(木火刑金)、肝脾不和(木乘土位)。

肝陰易虛,虛風內動

肝體至陰至柔,病理上往往表現為陰損、郁結、晦暗、慘淡之劇變,軟弱易虛。肝藏血,陰質最盛,易虧多虛,易損難生,如疏散過用久用易耗劫肝陰,或熱邪熾盛,燔灼津液,熱病後期陰血大傷,卻傷肝陰。一旦肝陰不足,陽亢無制,亢則生風,或陰液枯竭,筋脈失養,虛風內動,或肝陰血不足,筋脈失養,虛風乃生,不僅引起虛風內動、血虛風動等本臟受病,表現為眩暈、失眠、耳鳴、目澀、頭痛、脅痛、肢麻、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口燥咽幹、手足蠕動等癥狀,還會引起肝腎陰虛等五臟病變。

體用失調,陰虛陽亢

肝之體病及用,用病累體,體用失調,陰陽不和,氣血失度,相互為患,也較復雜。如在本臟,情誌不遂易傷肝陰,肝陰不足引起陰虛火旺、肝陽上亢,肝風上擾與血虛風動互為因果;加之影響他臟,如年老肝腎陰虧,或操勞過度耗傷肝腎之陰,陰不制陽,導致陰虛陽亢,而見眩暈、肢麻、震顫,甚或口眼㖞斜、半身不遂等,種種病變,不一而足。肝陰至柔,肝用至剛,陰體易虧、陽用易亢,本為陰陽脆弱的兩端,一旦發生病變而奮起護衛,至陰至陽尤為強烈,如洪水猛獸一般,表現出極為生猛的一面。

五臟雜證,從肝辨治

徐經世認為,目前中醫內科病種絕大多數是內傷雜病,或藏伏於體內而不立即發病的伏邪為患。即使外感,也當預防可能的五臟內在之變,「見肝之病,知肝傳脾」,故從肝辨治適用於各類疾病。

從肝辨治本臟病證

肝臟之病單純表現為本臟之證不多,最主要還是陰虛陽亢、肝風內動。若肝陰不足夾氣滯,應重在調肝而非疏肝。疏肝者疏其郁結之滯氣,用藥多辛香燥烈,多用久用則易耗劫肝陰;調肝者乃調養肝陰、調達肝郁。肝陰已傷宜調養肝陰,用藥宜於滋養肝陰之中寓有開郁疏滯之味,魏之琇一貫煎最合法度。

如慢性膽囊炎、膽結石,多為脅痛日久、性情急躁,肝陰不足、肝膽失利,治宜養陰柔肝、利膽止痛,清養則肝調絡達,一味疏利則傷陰助火,方用一貫煎合芍藥甘草湯。柴胡確為治療肝膽疾病要藥,然其性升散,有劫陰耗液之嫌,肝經郁滯未延及陰傷者用之,若陰虛肝火偏盛用之恐失經旨,徐經世常以郁金、綠梅花等芳香性平之品易柴胡。

慢性肝病,遷延日久,加之初期過用苦寒,後期傷陰者最為多見。法以柔養肝陰為主,清解余毒佐之,徐經世常以滋水清肝飲以調之。選用北沙參、杭白芍、石斛、麥冬、熟女貞滋養肝腎,以治其本;川黃連、竹茹清瀉肝火;延胡索、丹參活絡止痛而不傷陰;再佐垂盆草、蛇舌草、五味子清解余毒,保護肝功能。肝病日久,氣滯血凝,津液輸布受阻,急當活血化瘀、燮理陰陽。

從肝辨治脾胃病證

脾胃病成因往往不在脾胃,徐經世認為,不能以脾治脾,要把肝膽與脾胃統籌起來認識,拋棄肝膽只研究脾胃是行不通的,並明確提出「肝膽脾胃四維一體觀」。木乘土,肝疏泄功能失常,肝脾不和,腹脹腹瀉、不思飲食等,進而影響胃氣降濁,肝胃不和,納呆脘脹、噯氣嘔吐、便秘,治療重點在疏肝,助脾和胃同用。

如反流性食管炎所致胃脘痛,肝胃不和、氣機逆亂為因,治宜扶土抑木、和胃調中,方用溫膽湯合丹參飲加減。徐經世治療肝膽脾胃疾患,用藥以理氣調中之藥較多,如黃連溫膽東加川厚樸、綠梅花、沈香、檀香、香附等;肝胃不和、氣機逆亂者,治以辛開苦降,疏肝和胃,選用黃連溫膽湯者則更為貼切。

胃陰不足,肝失所養,或肝陰受損,橫逆犯胃,均造成肝胃陰虧。肝胃相因,以酸甘兩濟其陰。葉天士提倡「肝為剛臟,宜柔宜和;胃為陽土,宜涼宜潤」,「用藥忌剛用柔」,徐經世以人參、麥冬、石斛等甘味藥與木瓜、烏梅、白芍等酸味柔肝緩急藥合用,取甘能令津還,酸能制肝、斂陰生津之用。

從肝辨治肺系病證

肝與肺以經絡相連,肝為剛臟,其氣主升,旺於春,為氣化始點;肺為嬌臟,其氣主降,旺於秋,為氣化終點。一升一降,一始一終,互為其樞。王孟英曰:「肺主一身之表,肝主一身之裏,五氣之感,皆從肺入,七情之病,必由肝起。」素有七情內傷、肝氣郁結者,復受風邪,則肺氣壅遏,宣肅失司。

若性情沈郁,肝郁不達,阻礙肺氣宣肅為咳,久則津液不布,聚而為痰,治宜疏肝解郁、理氣化痰,常用紫蘇葉、陳皮、姜半夏等。若肝郁化火,木火刑金,痰熱壅遏,出現咳嗽胸痛甚則咯血等,病位在肺,病因在肝,治以鎮降肝氣、清瀉肺熱,以頓挫氣火的逆亂,藥以輕重並舉,非重不已,常用代赭石鎮逆清肝,有助麻杏石甘之力。

若素體陰血虧虛或病久耗傷陰血,肝失濡養,陰虛內熱,上灼肺津,治以養陰柔肝、潤肺止咳,常配伍沙參、麥冬、生地黃、天花粉、百合等養陰潤肺生津。肺氣陰不足,金虛木侮,可見咳嗽氣短、胸脅引痛等,當用「補左制右」鎮肝逆法,藥用杭白芍、麥冬、五味子、幹生地、石斛、川連、代赭石等滋陰潤燥、清鎮肝火。

從肝辨治心系病證

【薛氏醫案】言「肝氣通則心氣和」,肝氣條達需心火溫煦,心火旺盛又賴肝之疏泄。肝心同主血脈,心生血則肝有所藏,肝疏泄即能調節血液分布。【靈樞·本神】雲「肝藏血,血舍魂」「心藏脈,脈舍神」,神動則魂應,魂動則神知,心肝正常發揮,神魂得以溫養,共同調節情誌活動。

平質性情急躁,肝強脾弱、心失所養可致心悸,病之標雖在心,而病之本卻在肝脾,其治應重在抑肝補脾、養心安神,常用歸脾東加減。若因突發變故,悲傷過度,郁滯日久,血運不暢,心神失養而致不寐,治以疏肝、活血、養心、鎮心四法,藥用柴胡、芍藥、合歡皮、郁金以疏肝理氣,丹參、琥珀、川芎、郁金以活血通絡,小麥、酸棗仁以養心,龍齒、琥珀以鎮心。若既有陰血耗損又有氣失調達而失眠,常用淮小麥、麥冬、石斛、白芍、酸棗仁補陰血柔肝養心,龍齒、琥珀安神定誌,合歡皮舒肝解郁。若肝腎陰虛,虛火內動,心慌動悸、烘熱汗出、口幹咽燥,常用桂枝龍骨牡蠣東加減。桂枝、白芍、龍骨、牡蠣相伍為用,非但不會助汗傷陰,反而起到調和營衛、收斂止汗之功,正中病機。

從肝辨治腎系病證

肝腎二臟藏泄互用,肝氣疏泄可促使腎氣開合有度,腎氣閉藏可防肝氣疏泄太過。腎開竅於二陰,而肝經繞陰器,且胞胎為肝腎所主,有「八脈隸於肝腎」之說。腎藏精,肝藏血,精血互化,往往同病相連,精血兩虧;藏泄互用失調,女子可見月經失調、月經量多或閉經、排卵障礙,男子可見陽痿、遺精、滑精或陽強不泄等癥。肝腎陰虛,陰不制陽,水不涵木,又易致肝陽上亢。腎陽虛衰可累及肝陽,導致肝脈寒滯,可見少腹冷痛等癥。

若肝腎陰虛,水虧火旺,陰虛陽亢,常見頭暈目眩、耳鳴耳聾、腰膝酸軟、潮熱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等癥,治以滋養肝腎、壯水製火為主,方用杞菊地黃丸加減。若肝腎陰虛,陽亢血瘀,虛實夾雜,上實下虛,常見眩暈耳鳴,心悸胸悶,腰膝酸痛,手麻或顫抖,治以滋養肝腎、潛陽通絡、調節虛實,方用三甲加味劑,藥用枸杞子、覆盆子、菟絲子、桑葚子、女貞子、山藥滋補肝腎,龜板、鱉甲、牡蠣、龍骨、珍珠母、石決明潛陽息風,丹參、山楂、懷牛膝散瘀通絡。

徐經世指出,肝木為病往往是全域性的,不僅出現本臟病變,更多地導致其他臟腑諸多病變,常常肝木癥狀還不明顯,其他臟腑已經出現問題。肝之一病單純肝臟體用合病有之,延及其他二臟、三臟乃至四臟合病者更多有之,從邏輯上說從肝論治五臟疾病當分16類,五大類辨治當為活套,臨床宜靈活加減配合而施之。由此他得出「內科雜病致因在肝」的結論,明確提出「在五臟疾病的變化中,肝為綱其余都是目」。一言以蔽之,曰「以肝為綱」。

—完 —

I 註: ( 本文來源:中國中醫藥報4版 作者: 黃輝 郭錦晨 梅博揚 安徽中醫藥大學)。 我們分享文章、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無商業用途。若涉及作品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系我們,立即處理。 本文旨在傳播中醫診治思路,具體治療與用藥請遵醫囑!請勿盲目試用! (感謝您的關註,傳播中醫文化,感受中醫力量,讓更多的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