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如何看待vivo2023年度國內市場份額第一?對於「手機廠商們各自在某個時段第一」的說法你有何看法?

2024-01-30推薦

謝邀。

人家就是走得穩嘛。

可以靠壓貨來刷一兩次第一,可以靠統計學藝術來「制造」第一。

但全年的第一,就是紮紮實實賣出來的。

vivo X100系列開售當天賣了10億。

16.6%的國內市場份額,僅次於蘋果的17%,這是vivo在寒冬般的23年取得的戰績。

但這個簡單的第一並不足以看出企業的韌性和努力。

尤其是對vivo,因為vivo已經連續三年國內第一了。

媒體往往把這類「第一」簡單看成一次小熱點:vivo拿下第一,贏了,結束。

但這無視了這次「vivo第一」的含金量:vivo是在三年寒冬裏連續拿下第一。

藏在這個第一背後的,是vivo一整套走出存量市場的組織結構和改革努力。這些經驗,對於整體進入產能過剩的中國企業,才是真黃金。

首先,寒冬嚇到了很多同行,他們就沒有做好走出存量的心理準備。

按IDC的數據,23年國內手機出貨量僅2.71億部,跌落到2013年水平。

本來國內廠商底子就弱,不客氣地說十年前大家都是供應鏈整合起家;

都知道要靠差異化才能走得遠。好不容易攢點家底開始做自研差異化,結果一場寒冬。你如何讓我在銷量回到十年前的背景下增加研發投入?

於是心灰意冷,轉入維持,或者幹脆換賽道。

vivo是寒冬裏少有的長期主義,他們在過去六七年裏做了大量「過冬轉型」。

首先要堅持的,是對手機的信心。

一場寒冬,很多人覺得手機這個行當已經不行,紛紛丟擲「手機就是下一個房地產」的暴論。

這種觀點犯了個根本錯誤:

手機作為產品,本身必然存在周期;

但手機作為個人終端,本身又承載周期。

例如AI。ChatGPT去年5月18日上線iOS版本,不管背後是多少計算卡和cuda社群的積累,最後的落點依然是手機。

vivo去年11月就悄悄交出了藍心大模型,SuperClue/C-Eval/CMMLU三個排行榜第一,小勝百度的文心一言。

10億級參數端側執行,70億級端雲兩用,130億級已經跑通SoC測試。在確保私密數據留在原生的前提下,vivo用藍心大模型給使用者帶來一個能聽懂人話做表摘要記憶使用者習慣的AI助手。

手機將前進演化到真·智慧,「大模型手機」是24年的新風口,這就是手機承載周期的體現。

而vivo是在16年,也就是見識到了AlphaGo的那一年,就著手籌備AI全球研究院。

八年前的敏銳留下了今天重站風口的儲備,幫助vivo堅持住了對手機的信心。

其次,堅持自研。

自研是國產廠商的普遍短板,但也是最考驗廠商長期主義成色的戰場。

國產廠商不窮了,掏個幾十億買技術組團隊不算新聞。但前有小米澎湃難產、後有OPPO哲庫被棄,錢只是一個起點。

因為研發總歸是成本,需要有效地把研發轉化為使用者買單的差異化,自研的投入才可能持續。特別是在存量環境裏。

而vivo的使用者導向型創新,真正支撐了其自研的迴圈。

例如芯片。

vivo在21年9月釋出影像芯片V1,22年4月升級V1+、同年11月釋出V2、去年7月到V3。

影像是vivo的傳統藝能,vivo沒有在大SoC浪潮裏跟風,而是從一顆小小的ISP開始做起。

19年起兩年共研投入超300人,V1芯片做到了幫主芯片把照片和視訊拍得更好,夜景成像尤為清晰,放大vivo的強項;

使用者能感知到體驗最佳化,自研投入形成迴圈。於是V1+還能幫遊戲補幀、V2能做到抓拍零延時和高倍變焦下的防抖。

到V3,這已經是一顆6奈米制程、具備AI算力、首款能實作全自動焦點檢測切換和4K級電影人像的芯片。

在大浪淘沙的「自研芯片」狂潮後,vivo做成了難得的一顆小金子。不是vivo比別人更燒錢,而是vivo的投入確實基於使用者需求。

在這背後,是vivo把閉門的研發部門推到基於演算法和調研的真實使用者需求前,並透過市場轉化為商業閉環。這套組織架構調整,比一時沖動的敢燒錢更重要。

而且在商業閉環之上,vivo的自研深度也很穿透。

蔡司,光學大廠。這些年使用者看重影像賣點,國內手機廠商紛紛找蔡司合作。

但業內角度來看,多數合作其實就是買蔡司一個廣告。例如用蔡司的某款元器件,然後這款手機就「蔡司」了。

而vivo是真做。20年和蔡司啟動全球戰略合作以來,vivo真跑去和人家做T*鍍膜和自然色彩調教。

vivo X100 Pro是現有手機裏唯一一個拿下蔡司APO認證的。換言之,這是唯一一款長焦鏡頭裏復消色差的手機。

雖然我肯定vivo還無力參與到蔡司的材料和工序環節,但vivo一定是基於使用者數據和演算法參與了蔡司的生產匯入環節。因為在蔡司官網上,合作夥伴就索尼和vivo兩家。

這種對供應鏈的反滲透、並逐步參與生產標準制定的自研方向,是國產廠商極為欠缺的。

所以vivo敢說自己在「樹立手機行業影像標準」。

最後,是拓展手機的邊界。

這幾年造車很火,華為以智慧駕駛搞造車聯盟,小米新車已釋出,號稱投入百億。

vivo在這場狂歡中看似沈默。

但如果你去翻去年的中國汽車公開發明專利,會發現第10名站著vivo。

公開專利量1624項,高於小米的1333項,離前三的華為4233項、一汽3920項、長安3569項尚有距離,但不遠。

vivo當然不是直接做車。但在確保vivo手機能無縫轉入車聯網這件事上,vivo顯然沒閑著。

去年11月,vivo和大眾成立「手車實驗室」。先確保vivo在汽車場景裏有足夠強的連線性,然後研究手機與汽車兩大算力的協作演進。

vivo強調「雁行致遠」,不會追求全品類通吃,但vivo一定會保持一個「中控」的位置。這是手機這個個人終端的內容所決定的,也是vivo能長期與各條供應鏈深度共研的基礎。

與合作夥伴的共生,幫助vivo能低調又持續地拓展自己的邊界。

這些基於長期主義的企業內部改革,才是「vivo國內市場份額第一」背後的價值。

具有一定端側能力的AI智慧型手機去年出貨了4700萬部,今年Counterpoint預計會增長到1億部。vivo的藍心大模型站住了;

全球高端智慧機去年銷量占比24%,今年預計增長6%。而vivo在400至600美元價位國內第三,也站住了。

這兩年雖然是手機寒冬,但寒冬總有竟時。去年四季度全球手機出貨同比增長3%,按Canalys的預估,24年全年將增長4%。

沒有V型反彈,不過總算看到一線春意。

走出寒冬的vivo,已經是個有影像硬體頂級自研能力、參與光學標準制定、參與大SoC聯合研發、手機行業AI能力一線、車聯網能力前三、超400家供應鏈25%十年以上合作的成熟大廠。

經過寒冬後能走得更遠,這是vivo拿下23年國內第一的最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