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張凡:在青藏高原讀懂江河奧秘

2024-08-05推薦

聽科學家聲音、讀科學家故事、悟科學家精神,聽眾您好!歡迎收聽光明網科學文化音訊節目【科學留聲機】。今天,讓我們一起聽聽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院張凡探尋高原江河奧秘的故事。

2005年,張凡在美國取得水資源方向的博士學位後,進入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工作,聯合主持了美國國防部和能源部的重大研究計畫。2009 年,她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剛一回國便埋頭紮進了對青藏高原的研究。

張凡

「青藏高原我們都可以看到它是非常美麗的,同時也是非常脆弱的,在全球暖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發生了非常急劇的變化,希望對於青藏高原河流泥沙的研究深入,可以讓我們更好地應對全球暖化帶來的變化。」

近幾十年來,暖濕化氣候推動青藏高原江河源區降雨侵蝕力增強,凍土春季解凍時間提前,輸沙量大幅上升。作為亞洲10多條大江大河的發源地,青藏高原河流泥沙是關乎水土資源利用以及流域生態環境的重要指標,也是關乎碳源碳匯、生物地理化學迴圈的重要因素。

近70年來,黃河在不斷變清,但青藏高原上的河流卻在變濁。張凡的使命就是關註這些變化並解讀出這些變化背後的奧秘。高原上水沙及水環境研究的難點主要是觀測能力不足導致的數據匱乏,以及「融冰-融雪-降雨」多源補給水動力過程的獨特性與復雜性。張凡以勇敢的精神和堅強的毅力面對高海拔極端環境挑戰,帶領研究小組常年開展高海拔定位監測,探明了「冰-雪-雨」多源補給徑流的演變機理,並逐步構建「徑流-泥沙-水質」綜合模型。

張凡回憶說,這些年對她觸動最大的就是2018年雅魯藏布江在大拐彎附近發生的一次嚴重堵江,回水不僅淹沒了岸邊的農田,還掀翻了上遊的一座跨江大橋。

「那麽這個事情發生之後,我們所馬上也就組織了一個應急科考隊,我們透過觀察這個堵江體,結合一些檢測儀器,還有一些遙感,我們看到了冰川動態變化,就判定這個堵江是上遊山上冰崩堵江,滑落之後造成的,而且呢,根據當時的情況,旁邊還有其他的冰川還有可能發生,我們判定了災害型別和情況之後,那自治區就采取了一個搬遷的行動,就把堵江體旁邊的那個村子的村民就搬遷走了。在那件事情過去十幾天之後,同一個地點又發生了一次,所以這次搬遷是非常及時的,所以我們在回來以後,我們再看到第二次堵江的這個新聞的時候我們其實覺得那幸虧搬走了,就是沒有再次受災。」

雅江渚江應急科考隊

「我第一次去西藏就是特別慘淡,吐到整個人發軟,但是我經常想,我們比研究火星的人還要更容易一些,我們至少可以到青藏高原,我們吸氧也好或者是什麽方式也好,我們能克服,我們還能見到我們研究的東西,我們可以觀察它。」

雖然與高原的首次接觸並不美好,但張凡仍堅持了下來,堅守在青藏高原開展水沙與水環境研究十余年。

這是一條痛並快樂的科研路,從拉薩的 3650公尺,到廓瓊崗日冰川末端海拔5500公尺的觀測點,她一次次突破自己的身體極限,長期紮根高原開展艱辛而又系統的研究,不僅首次明確了冰凍圈關鍵要素變化對江河源區輸沙量的影響,更對深入理解未來氣候變遷下的高寒流域水土流失與生態安全螢幕障功能具有重要意義。

「我希望能夠鼓勵我們年輕一點的科研工作者,如果我們做了一些基礎性的工作,沒有非常短期的報酬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激勵自己堅持下去,我覺得我們做5年、10年,有一些基礎性的工作會是非常重要的,也會有給我們一個報酬和反饋。」

治河者,不以山河為遠。在美麗卻脆弱的青藏高原,張凡的行走延續了十幾年。如今,她仍努力地在一滴滴水、一粒粒沙裏尋找氣候變遷對江河源區影響的機理。

感謝您收聽本期【科學留聲機】,我們下期見!

監 制

戰 釗

策 劃

林佳欣 焦子原 蔡 琳

編 導

杜森林(實習) 焦子原

AI聲音訓練師

林佳欣 劉峻宇(實習)

制 作

杜森林(實習)

資料來源

光明網 羊城晚報 科普中國 南方財經

出 品

光明網科普事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