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康熙來了」:最接近康熙原貌的肖像畫首度來華

2024-06-27推薦

清朝康熙帝,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的皇帝,也被公認為是「一代明君」,然而康熙的畫像存世甚少,這位在史書記載裏充滿智慧和魅力的君主,他的真實形象如何?如今,被認為是最高度還原康熙真實容貌的重磅畫作,【康熙大帝肖像】近日空降魔都。這幅康熙肖像畫於18世紀初完成後,被義大利畫家帶回佛羅倫斯,在時隔近300年後首度來華,目前在上海東一美術館展出。

正值烏菲齊美術館與東一美術館「五年十展」合作計劃中的「提香·花神」與「最後的貴族」展出之際,烏菲齊美術館新任館長西莫內·韋爾德專程從佛羅倫斯前來東一美術館觀展。今年恰逢康熙皇帝誕辰370周年、馬可波羅逝世700周年,韋爾德館長特意為東一美術館「最後的貴族——烏菲齊館藏18世紀歐洲大師繪畫」帶來了一幅新增的特別展品【康熙大帝肖像】,這幅意義非凡的作品也展現了中意兩國文化交流的深遠影響。

這幅經典的康熙肖像名畫由義大利著名畫家傑凡尼·熱拉蒂尼(又名聶雲龍)創作於18世紀早期。據悉,聶雲龍生於義大利摩德納,曾在波隆納學習建築透視法,是有據可考最早供職於康熙宮廷的西洋畫家。鑒於他對西洋繪畫透視技法的精準掌握以及對油畫顏料的熟練運用,這幅肖像畫的寫實水準相較於傳統中國人物畫更具三維立體的真實感。

畫中的康熙頭戴紅絨東珠帽,身著石青色常服,面容深邃,五官顯得尤為立體。他透過細長的眼瞼註視著觀眾,傳遞出一種威嚴的神秘感。幾何形體疊加形成的人物構圖幹凈明晰,布面油畫展現的面部線條自然柔和,與清朝官方畫像中那些經過美化處理的皇帝肖像相比,這幅畫像為我們展現了一個更加真實、生動,散發著獨特魅力的康熙皇帝形象。因其高度的寫實性,此畫也被認為是迄今為止最能捕捉康熙本人真實面貌的肖像畫。

與之相比,故宮藏卷軸呈現的康熙帝看上去更年邁,他端坐於藏書之間,身著相同服飾:裝飾有碩大珍珠的紅色帽子,藍色長袍上飾有金色紐扣。而在烏菲齊的這件藏品中,康熙皇帝顯得更為年輕,長袍上的龍紋清晰可見。細觀康熙肖像全貌,不難發現有從左側而來的光源,康熙的臉部左邊明亮,右邊略暗,立體感較強。西方古典的明暗對比的肖像畫法,被當時很多中國人認為是「陰陽臉」,難以接受。因此,聶雲龍適當減弱了面部的明暗對比,保留西畫的立體透視風格和技法的同時,也尊重了當時中國的繪畫審美偏好。

研究顯示,公元1698年,聶雲龍隨一支耶穌會傳教士代表團一同前往中國,當時康熙大帝允許他們在北京建造一座教堂。這位義大利畫師於1700年至1704年間在宮廷生活。在此期間,他完成了一些肖像畫,包括這幅康熙帝肖像。文獻記錄表明,這幅畫作在1709年之前就已到達佛羅倫斯。此後,這幅畫被掛於烏菲齊美術館的西側走廊,在所有18世紀的藏品清單中都有明確記載,它至今仍與「至高君主」系列肖像和「喬維奧」系列肖像擺放在一起,共同展示了佛羅倫斯各個時代的重要人物,它們按順序陳列在美術館的王室長廊中,構成了美第奇家族最具代表性的場景之一。

隨著這幅畫的到來,托斯卡納大公實作了擁有一幅與他同時代中國統治者真實肖像的願望。康熙大帝是一位長壽的清朝皇帝,對西方世界持開放態度。盡管這個小故事只是大公對遠東興趣的表現之一,但文獻記錄表明,科西莫三世有意在托斯卡納大公國與中國之間建立直接聯系。歷代以來,美第奇家族都致力於收藏來自遙遠國度的物品,這也是出於對更廣闊的文化內涵的渴望,以及對政治、經濟和外交機遇的判斷。

在揭幕儀式中,義大利駐華大使安博思提到:「這是這幅肖像畫首次離開佛羅倫斯,這幅作品創作於中國,是東一美術館正在展出的展覽的同時期作品。作品有力證明了義大利在構建中西數百年關系中發揮的根本作用,但它也代表了一種回歸之旅,引領我們進一步加深義大利和中國這兩個千年文明古國之間的相互了解」。

「作為中意文化交流的象征,這幅畫作不僅為展覽增添了一道無與倫比的風景線,也為中意傳統友誼註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義大利駐滬總領事館文化處處長達仁利表示,歷經300年,這幅畫在此次烏菲齊館藏18世紀歐洲大師繪畫展中回到了中國,從中可以看到18世紀的歐洲文化和中國文化交相輝映,在不同領域都留下了深遠影響。」

「展覽名為‘最後的貴族——烏菲齊館藏18世紀歐洲大師繪畫’,它講述的主要是一段西方歷史,但與此同時,這段西方歷史也與其他國家的文化,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文化和經濟產生了深度交流。」烏菲齊美術館館長西莫內·韋爾德表示:「【康熙大帝肖像】首次離開佛羅倫斯來到中國展出,不僅加深了展覽的歷史脈絡,促進了館際間的緊密聯系,也讓我們看到,在歐洲18世紀的文化開發中,西方與東方(尤其是與中國)的文化貿易交流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東一美術館執行館長謝定偉表示:「我們希望這一國際性的藝術活動能助推中意文化藝術互動,也期待東一美術館與烏菲齊美術館在未來的合作中能持續輸出優質的文化內容,為國際文化交流輸送源源不斷的活力」。

18世紀是西方歷史上的一個關鍵時期,許多現代甚至當代的文化特征都在此時開始形成。人們對異國文化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皇帝召集朝臣商議解除海禁,對外貿易也隨之恢復。次年,清政府正式實施海上通商政策。得益於此,從17世紀末起,來自中國的絲綢、瓷器等工藝品成為歐洲王公貴族的審美喜好,收藏之風盛行。當時執政托斯卡納大公國的科西莫三世·德·美第奇也熱衷於了解和收藏東方藝術。緣此,這位大公想方設法將此幅罕見的珍貴畫作【康熙大帝肖像】收入囊中,成為烏菲齊美術館三個廊道之中的「至高君主」系列中的寶藏之一。

今年是康熙誕辰370周年,這件稀世珍品回歸上海展出,實屬中意文化交流的一大盛事,殊為難得。即日起至8月25日,【康熙大帝肖像】這幅新增展品將在「最後的貴族——烏菲齊館藏18世紀歐洲大師繪畫「展內亮相。除了這幅令人期待的康熙大帝禦容名畫外,觀眾還能看到戈雅、提埃坡羅、卡納萊托、布徹、夏爾丹、瓜爾迪、利奧塔等50余位歐洲藝術巨匠的其余81幅名作。透過這些作品,將令人感受到美第奇家族留下的偉大藝術遺產及其持久的時代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