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中美能不能成為「好朋友」?美大使一錘定音,5個字定調中美關系

2024-10-06推薦

中美之間,到底能不能成為「好朋友」,是國際社會最關註的一個問題,對此,美駐華大使給出的明確答案,在北京的一次公開講話中,用5個字明確定調了中美關系。

1、10年之內,仍是敵人

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在北京的一場視訊會議上,丟擲了一個頗具爆炸性的觀點:即便拜登政府用了近一年的時間試圖穩定中美關系,但未來十年,中美仍將是「系統性敵人」。此話一出,不免讓人聯想起雷霆萬鈞般的沖擊力。

乍一聽,「系統性敵人」這一說法可能讓人有些不寒而栗。它意味著什麽呢?簡單來說,就是雙方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個領域都存在深刻的對立,再往前一步,還有可能面臨「全面沖突」的風險。這話從伯恩斯嘴裏說出來確實意味深長,因為他不僅是美國駐華大使,更是中美關系最前線的見證者和操盤手。

這種論調在美國國會早已司空見慣,甚至措辭更激進。但由駐華大使親口說出,無疑給那些議案增添了更多的分量,也公開宣示了美國對中國未來十年的敵意。這幾乎意味著,無論是誰坐在白宮的椅子上,對華政策都會優先基於這一敵意來制定。

2、 伯恩斯的風向標:戰略競爭

伯恩斯在講話中還提到,中美關系極具競爭性,兩國不僅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也是「最強大的軍事強國」。這讓整件事情顯得更加復雜,因為我們必須考慮到這種雙邊關系在全球範圍內的影響力。用伯恩斯的話來說,美國在處理中美關系時必須慎重。

這裏的「競爭」不僅僅是經濟上的較量,更深層次的是兩國在全球影響力上的賽局。伯恩斯承認,美國既要與中國競爭,又試圖保持某種程度的合作,這無疑是一種「戰略困境」。

看過美國的對華政策,無不覺得其中充滿了矛盾。既要遏制中國的發展,又不敢完全脫鉤,因為那將超出美國的承受能力。美國的對華政策在某種程度上就像是在走鋼絲,一旦失衡,就會陷入進退兩難的局面。

這一「戰略困境」其實來自美國自身的政策設計。美國的國家利益構成十分復雜,一方面需要與中國在經貿和金融上合作,另一方面又要宣傳中國是威脅,以凝聚國內外的戰略同盟。這種雙重身份讓美國在對華政策上充滿了自相矛盾。

3、 兩國合作的「基本盤」正在動搖

在中美關系中,有一個詞特別重要,那就是「基本盤」,也就是雙方在一些根本領域的合作。然而,隨著美國把國家安全概念泛化,用「去風險化」替代「脫鉤」,雙方的傳統合作領域也受到了沖擊。過去常常被視為「壓艙石」的經貿關系,現如今也顯得不那麽穩固。

為了鞏固國內外的戰略同盟,美國需要制造一個強大的「假想敵」,而中國無疑是最合適的人選。

從民主黨追求的「全球戰略同盟」到川普的「美國優先」,盡管側重點有所不同,但背後的邏輯卻一致:美國的強大建立在以自己為核心的單極秩序上,而中國等新興國家卻力主多極格局,這自然觸動了美國的「國本」。

每當有涉華議案送出國會,無論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總能迅速達成一致。這種跨黨派的共識表明,美國在對華政策上並非短期權宜之計,而是基於深厚的戰略敵意。甚至可以預見,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美國在制定對華政策時,都會強化「系統性敵人」這一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