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為何春風不度玉門關?看地圖一目了然

2024-10-09推薦

唐朝王之渙的【涼州詞二首】:「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普都,春風不度玉門關。」表現了塞外的蒼涼以及戍邊士兵的思鄉之情,為什麽 「春風不度玉門關」呢?玉門關在哪?

【玉門關在哪?】

酒泉位於甘肅省西北部,是千裏河西走廊的西端門戶。酒泉東接甘肅張掖,南部與青海毗鄰,西接新疆,東北與內蒙古相鄰,北部還與蒙古國接壤。

酒泉面積19.2萬平方千米,是甘肅面積最大的地級市,大致包括漢朝時的酒泉郡和敦煌郡。酒泉常住人口約105.3萬(2023年)。酒泉市中心緯度是北緯39°44′02″,北大河自西往東穿過城區北部,洪水壩河(臨水河)自西南向東北穿過城區南側,兩河在城區東北方向匯流,仍稱北大河。

酒泉敦煌市,位於河西走廊最西端,面積2.67萬平方千米,其中綠洲面積1991平方千米,僅占總面積的7.18%。

敦煌平均海拔約1139公尺,東有三危山,南有鳴沙山,西面是沙漠,與塔克拉瑪幹相連,北面是戈壁。

玉門關位於敦煌市西北約90千米處,往西約150千米就是羅布泊和塔克拉瑪幹沙漠,北邊是疏勒河故道,南邊是哈拉湖。

今玉門關遺址,叫小方盤城遺址,城堡平面呈方形,東西長24公尺,南北寬26.4公尺,總面積630多平方米。現存城墻高9.7公尺,上寬約3公尺,墻基最寬處5公尺。

【河西走廊】

青藏高原北部祁連山脈北麓有雪水滋潤,形成一道1000多千米、寬100-200千米的狹長綠色通道,由於地處黃河以西,是漢朝通往西域的必經之路,稱為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南邊是祁連山脈,面積約20.6萬平方千米,山峰海拔多在4000公尺以上;北邊是北山-合黎山-龍首山,絕大多數山峰海拔在2000-2500公尺之間。

雪水從祁連山脈南麓奔騰而下,形成了多處沖積平原,這裏地勢平坦、土質肥沃。水量最大的弱水,一路向北緩緩流淌300多千米直抵居延澤。

河西走廊水源不少,但氣候幹燥,年降雨量在200公釐左右。而且南北兩山之間風力大,而且北邊幾座山並不是連在一起的,導致風向多變。古代不適合農耕民族定居,但有大片優質牧場,適合遊牧民族放羊牧馬。

【河西四郡】

漢武帝時期,兩次河西之戰及河西受降後,漢朝完全控制了河西走廊,這裏地廣民稀,水草宜畜牧,牛羊駿馬為天下饒。河西走廊通西域,隔絕羌人、阻斷匈奴。漢朝先後設酒泉郡(前121年)、張掖郡(前111年)、敦煌郡(前111年)、武威郡(前101年),合稱河西四郡。

河西四郡設立後,隴西、北地、上郡一帶,邊患漸少,武帝詔減去其地戊卒一半,以省徭役。

而匈奴失去河西走廊,作歌唱道:「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河西四郡從東往西依次是:武威郡、張掖郡、酒泉、敦煌郡,合計領三十五個縣,減去二三十萬內遷的匈奴諸部,增加從中原遷入的人口,有71270戶,280211人。

【敦煌郡】

敦煌郡首府敦煌,領六縣,有11200戶,38335人。

敦煌郡設一個太守府和四個都尉府,軍隊長期保持兩三萬騎,是漢軍出征西域最後一郡,也是必經之地。趙破奴破樓蘭,李廣利征大宛國等,都是從敦煌郡玉門關或陽關出兵。

敦煌城位於疏勒河的支流氐置水(黨河)上,敦煌以西有魚澤障(敦煌市東北)、昆侖障(甘肅安西縣南),西邊是玉門關和陽關。

敦煌城和四大都尉府騎兵都不少,敦煌城有屬國騎和漢騎各三千,都尉府各有約三千騎,包括兩千多屬國騎兵和數百漢騎,算上其他亭障、關隘、烽燧等,敦煌郡的軍隊長期維持在兩三萬之間,遠勝其他邊郡。

出玉門關沿疏勒河西行,就能到達鹽澤(蒲昌海、羅布泊),也就是樓蘭人的勢力範圍。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普都,春風不度玉門關。

漢軍在玉門關的南方,又修築了陽關,緊貼艾爾金山和昆侖山脈北麓的綠洲帶西行,這條路線是絲綢之路的南道。

【為何春風不度玉門關】

為何說春風不度玉門關呢?並不是說玉門關春天不刮風,而是指東南方向太平洋的暖濕氣流很難到達。玉門關所處的河西走廊西端,各個方向距離海洋都很遠,且遠道而來的暖濕氣流受地形阻擋,屬暖溫帶幹旱性氣候。

東面來自太平洋的暖濕氣流,經過太行山脈、隴東高原、秦嶺,一路爬山,在青藏高原和騰格裏沙漠遇阻,沿著河西走廊狹窄通道向西跋涉,層層減弱,到玉門關和陽關已經所剩無幾。

西北南三個方向,不僅距離遠,還有大山阻隔。北冰洋水汽受阻於蒙古高原、大西洋水汽受阻於帕米爾高原-天山山脈,印度洋水汽受阻於青藏高原。

清朝楊昌浚的【恭誦左公西行甘棠】:「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普都三千裏,引得春風渡玉關。」 晚清時左宗棠擡棺出征、收復新疆,率軍在西征路上種了幾十萬棵柳樹,後人稱之為「左公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