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臨終前,劉伯溫對兒子說:9代後劉家必出巫師,百余年後預言成真

2024-06-16推薦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雖然在古代,大部份讀書人都抱有著「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想法,希望能夠在青史中留名。但更多的文武官臣只是因為一個錯誤的決定,就可能危及全族性命。

明朝年間,卻有這樣一位人物,他臨死前給後人留下了一個8字遺訓,使得子孫後代平安度過整個明朝,他就是一代智囊劉伯溫。

那麽,劉伯溫所留下的8字遺訓是什麽呢?這其中又有著怎樣的故事,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

大明第一謀臣劉伯溫

劉伯溫是元末明初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他年少聰穎,在其還是幼童之時,就成功地考上了秀才,當時的族人都稱他為「神童」,又因為他出生在青田縣,因此當時人們也稱他為「劉青田」。

元朝末年、政治動蕩、社會黑暗,雖然劉伯溫透過科舉中了進士,還被元朝政府授予官職。不過,由於劉伯溫公正無私,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因而得不到朝中大臣的支持,還不斷被陷害。

無奈之下,他最後只能選擇退隱歸鄉,過上了閑雲野鶴的生活。一直到公元1360年,劉伯溫才被朱元璋專門請到南京,任用他為自己的謀臣。

劉伯溫在軍事上才能極為出眾,幫助朱元璋一路平定大小勢力,尤其在對上陳友諒的勢力時,因敵軍氣焰囂張,朱元璋的手下多認為自己應該投降,或者是先避其鋒芒。

可是,劉伯溫卻認為軍中凡是有投降意見的人都應該被誅殺,這樣的言論只會擾亂我方的軍心。此外,劉伯溫還分析到陳友諒雖然勢力強大,但因為人過於囂張,必定會失敗。

正所謂驕兵必敗,利用敵方性格的弱點,制定相關誘敵的計謀,必能給敵方迎頭痛擊。劉伯溫的謀略被朱元璋所聽取,後來他也成功滅掉了陳友諒的勢力。

在明朝的諸位開國元勛中,劉伯溫可謂是鼎鼎有名,在民間傳說中,他更是被塑造成一位如同諸葛亮般的傳奇人物,後世人對劉伯溫評價到:「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

但就是這樣一位神奇妙算的人物,卻難逃被皇帝猜忌,以及淮西勛貴迫害的命運,為自己悲慘的結局埋下了伏筆,著實讓人感慨。

一代智囊劉伯溫難逃皇帝猜忌,最終殞命

事情是這麽回事,在明朝正式建立之前,劉伯溫的才能幫助朱元璋一路打天下,但是王朝建立後,功勞過大的劉伯溫就威脅到了朱元璋的統治。

按理來說朱元璋是開國皇帝,不應該有如此狹小的胸量,但朱元璋原來不過是一個放牛娃,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教育,面對功高震主的一群臣子們,他沒有底蘊鎮壓,只能采取最直接的方法——先制衡後斬殺。

即使皇帝想要直接殺人也不現實,畢竟這被其他大臣看在眼裏後,只會產生出一股唇亡齒寒的感覺。為此,朱元璋選擇溫水煮青蛙,徐徐圖之。

朱元璋先讓劉伯溫在禦史台工作,了解過古代官稱職位的都知道,這是一個專門負責給其他大臣挑毛病的工作。這樣一來,就使得劉伯溫天然與其他朝政大臣處於一個對立的境遇。

而且朱元璋還特意詢問劉伯溫對於朝政一些大臣的評價,最後再讓這些評價流傳到這些大臣的耳中,從而再次為劉伯溫樹立了敵人。劉伯溫是何許人物?朱元璋這些謀略在他眼裏,早就被看穿了。

可是,皇帝有令莫敢不從,為了不得罪人,劉伯溫只能被迫退休。若是自此之後,劉伯溫能放下朝堂之事、歸隱山水,還能落個好下場。

奈何,劉伯溫畢竟是一個儒士、心懷抱負,在他於民間遊歷之時,在一些地方上看到不平事,便選擇向皇帝上奏折,希望在此地建立起一個「官方」機構來管理。

劉伯溫初衷雖好,但卻反被官員誣告他有野心想要另立為王,朱元璋得知這個訊息後很生氣。對此,劉伯溫急忙進京謝罪,但在半路卻因為身體不好,患上了嚴重的疾病。

早就對劉伯溫不滿的朱元璋,更是趁其病要他命,他下令讓當時的胡惟庸(劉伯溫的政敵)拿著藥去看望劉伯溫,而在丞相看望劉伯溫不久,他就病逝,據悉是胡惟庸在他的藥裏下了「慢性毒藥」。

值得一提的是,看著自己的病不見好,劉伯溫也猜測到了其中的貓膩。因此,在去世前他叫來了自己的兩個兒子,並且還留下了一條遺訓:出仕不利,九世再興。

這8個字有著兩層含義,其一告誡自己的兒子千萬不要再去朝堂做官,否則會危及生命;其二也不要為自己的家族擔憂,因為九代之後,劉家會出現一位大才、巫師,到時候自然會興盛。

交代完這些事情之後,上曉天文、下知地理的劉伯溫便去世了。話說,劉伯溫幫助朱元璋一統天下,是明朝的開國功臣,可惜君臣可以共患難,但卻不能同富貴,最後只能遺憾逝去。

作為一代神算子,劉伯溫留下來的遺訓如何呢?答案是在後世一一應驗了,讓人不得不感嘆他的才學與智慧!

一個遺訓,保子孫後代安穩度過整個明朝

話說,劉伯溫去世後,他的大兒子並沒有聽取劉伯溫的告誡,反而是繼續在朝為官。但由於劉伯溫生前樹敵眾多,進入朝堂的長子就受到當時丞相胡惟庸的攻擊,最後走投無路之下,選擇投井自盡。

這時候劉伯溫的次子還尚在,朱元璋也犯了惻隱之心,畢竟是跟隨著自己打天下的老臣,如今劉伯溫和他的長子都已經去世,於是選擇重新重用這個次子。

本來入朝為官,就已經違背了劉伯溫的訓誡,好不容易得到了皇帝的重用,還在下一任皇帝的選擇上站錯了隊。

劉伯溫的次子劉璟與燕王朱棣有過爭執和矛盾,後來朱棣成為皇帝之後,選擇征召劉璟,但他卻是萬分不同意,最後在牢獄中選擇自殺。

劉伯溫兩個兒子的死亡,也給其余的子孫後代敲響了警鐘,本來聽從劉伯溫留下來的遺訓還能保住一條性命,可非是不聽,最終留下了血的教訓。

隨著劉伯溫和兩個兒子的相連逝去,曾經的功勛世家也逐漸沒落,劉伯溫的子孫後代更是謹遵劉伯溫的遺訓,選擇老老實實的待在鄉野民間,而不是出仕,一直到了百年後才開始入朝為官。

劉伯溫的家族沈寂了100多年後,在嘉靖年間再次興盛起來,他的九世孫劉瑜被提拔為了大官,而且還承襲了之前的爵位。

甚至到了南明小朝廷時期,仍然還有著伯爵的爵位,劉伯溫自己也被追封了稱號,第二個預言也應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