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鹽堿地變米糧倉,海南有解法!

2024-06-30推薦

近日,三亞崖州灣科技城,中國第一個室外大田條件下周年全時、多鹽度、規模化耐鹽堿水稻專業化科研試驗基地裏,收割機徐徐前行。一株株成熟的水稻被順利收割,黃澄澄的稻谷從收割機內傾瀉而出。

「現場測評環節,精準大田耐鹽性鑒定試驗的34個品種在全生育期5‰鹽水濃度下,最高畝產達327.2公斤,比對照增產64%,耐鹽堿水稻新品種培育取得重大進展!」拿到數據,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國創中心)副主任艾治勇難掩喜色。

國創中心由科技部2021年批復,國內11家優勢單位共同建設,2022年在三亞崖州灣科技城掛牌,是中國農業領域首批啟動建設的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之一,致力於推動提升中國糧食科技創新和鹽堿地生態修復能力,為中國突破「藏糧於地」空間、拓展「藏糧於技」儲備開辟新路徑。

全球143億畝鹽堿地,中國有約15億畝。「鹽堿地裏種莊稼,十年九不收。」這是老一輩農人的經驗。

喚醒「沈睡」土地,向鹽堿地要效益,國創中心如何勇擔使命?

國創中心主任唐文幫表示,耐鹽堿水稻創新團隊透過打造聯合攻關平台、建立聯合攻關機制、設立耐鹽堿水稻研究揭榜掛帥計畫等措施,快速聚集行業創新資源,加大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力度,提升高能階科創平台建設質效,不斷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充分挖掘鹽堿地綜合利用潛力。

從白花花的鹽堿地到綠油油的豐產田,需要科研人員有效挖掘耐鹽堿主效基因、創制耐鹽堿核心親本、選配具有重大套用價值的耐鹽堿水稻新品種。

「目前中科鹽4號、南粳鹽1號等11個品種已透過審定並開始產業化,培育的耐鹽雜交稻新品種‘菁兩優3261’兼具耐鹽性好、米質優、抗性好等優點,即將成為南方濱海鹽漬地的主導品種;同時創制鑒定出全生育期耐4‰至6‰鹽脅迫雜交稻親本43個。」艾治勇透露。

更多好訊息正從廣袤稻田中傳出:

「菁兩優3261」在海南樂東等地測產突破每畝400公斤;「新稻36號」在新疆重度鹽堿地上實作中國第一個萬畝耐鹽堿水稻示範畝產突破570公斤;「百千萬示範工程」在江蘇鹽城、黑龍江大慶等地頻傳喜訊,「以地適種」和「以種適地」相結合,助力中國實作1億畝鹽堿地變良田的目標……

目前,國創中心已挖掘出顯著提高水稻耐鹽堿的關鍵基因;培育出鹽416S等4個耐鹽不育系,並組配出系列高檔優質耐鹽堿組合;自主研發出能高效利用秈粳亞種間雜種優勢的「第三代雜交水稻」育種技術、研創出耐鹽堿水稻專用肥和生理調控劑。

「挖掘鹽堿地增產潛力,需要發揮科技創新的關鍵作用。」國創中心副主任範小兵說,以雜種優勢利用技術為主線,該中心輔以現代分子生物技術、耐鹽堿高效鑒定技術、土壤改良技術和高產高效配套技術,助力推動億畝荒灘變糧倉。

過去的鹽堿地變成了今天的「聚寶盆」,為了讓更多的老百姓受益,國創中心還在大力推進產業化工作。

「今年我們成立了耐鹽堿水稻產業聯合會,連線耐鹽堿水稻產業鏈的上中下遊,打造產業集群。計劃到2030年孵化與服務耐鹽堿水稻及相關產業企業50家以上,培育年產值過億元的行業領軍企業3家至5家。」範小兵表示。

攥指成拳啃下鹽堿地綜合利用這塊「硬骨頭」,更多敢向鹽堿地要高產的生動實踐正在瓊島上開展。

短評

用科技攻關向鹽堿地要糧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中國有約15億畝鹽堿地,其中約5億畝具有開發利用潛力,1億畝具備種植水稻條件。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的同時,如果能喚醒這一巨大的「沈睡」後備耕地資源,對保障中國糧倉、端牢中國飯碗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鹽堿地有「土地頑癥」之稱,其改良治理是世界性難題。面對面積大、型別多、分布廣的鹽堿地,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以國家戰略需求為指引,錨定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聚集跨領域、多學科的科研資源,構建多學科人才方陣,持續開展科技攻關,擁有了向鹽堿地宣戰的底氣,取得了系列成果。

近年來,我省胸懷「國之大者」,出台系列政策,支持建設耐鹽堿水稻專業化科研試驗基地等科研平台,鼓勵科研機構大膽創新攻關,充分挖掘鹽堿地綜合利用潛力,穩步拓展農業生產空間,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全力將南繁矽谷打造成為新質生產力培育實踐地,向種圖強的海南故事精彩紛呈。

記者:黃媛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