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老君山的一(山河誌)

2024-05-21推薦

喬 葉

在去欒川老君山之前,我做了一個簡單的攻略。首先好奇的是別的地方有沒有也叫老君山的,搜了一下,全國各地的老君山居然有十來個。不過轉念一想,也在情理之中。或是有傳說遺留,或是因尊崇之心,總之是種種原由使得那麽多山共享此名,山不同名同,這就是大道同歸吧。

不過,雖有這麽多老君山,以我的私心,即便是第一次來欒川老君山,也會天然地覺得這裏最親切。原因麽,這裏是河南,我是河南人。還有一條很硬紮的依據:【道德經】寫於函谷關。在所有的老君山裏,沒有比欒川的老君山和函谷關更近的了。對了,還有一條可說的:這裏的老君山其實是秦嶺余脈伏牛山的主峰,世人皆知老子騎青牛,眼前這初春的山,可不正如巨大的青牛?

山門離欒川縣城很近,車程不過十來分鐘便到了。在山下看山上,天色陰沈,烏雲滾滾,導遊小哥說可能有雨。那便有雨吧。「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那不妨就在老君山賞一下百重泉。

乘著纜車徐徐上山。風很大,但纜車很平穩。隨著海拔升高,索道有兩級。第一級分兩支,一曰中靈索道,是老君山修成的第一條索道,起於靈官殿,上至中天門,因此名為中靈。一曰雲景索道,下起寨溝,上至中天門。比中靈索道要長一些,賞心悅目的景致更多一些。——感謝這些偉大的發明。我這樣膽怯的人,絕不會去嘗試翼裝飛行,如果想擁有俯瞰的視角,也就只能托福於這樣的發明。

真是好看啊,這春山。無論葉之綠還是花之嬌,一切顏色都是最初的顏色,純凈至極。連翹和迎春都開黃花,二者卻有分別,一個艷麗,一個沈著。玉蘭也分了紅玉蘭和白玉蘭兩種,白玉蘭更多一些。奶奶名字叫玉蘭,所以玉蘭是我的愛樹。真是投緣,這裏的人似乎也很喜歡玉蘭。在縣城便處處可見玉蘭,行道樹也以玉蘭居多。上山的路兩旁也都種著玉蘭。但這山上的玉蘭和山下的又不一樣,花朵小一些,小小的花朵,朵朵向上,飽滿堅硬,仿佛每一朵都聚著光。

上了第一級,到了中天門——泰山也有中天門,想來叫中天門的地方也挺多吧?下了纜車,我們漫步到觀景台,朝著欒川縣的方向望去,原以為會被雲遮住視線,不料卻清晰得很。進入視野的是一片偌大的平川,團團綠意中是微縮的樓房道路和螞蟻般的車輛。中間隱隱可見伊水的輪廓。忽想起100多公裏外的龍門石窟,也在伊水旁邊。想起盧舍那的微笑,宛如春水。「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智者寫下此話時,是不是也想到了伊水呢?

換乘峰林索道繼續上山,山勢越發陡峭。出了這更高一級的索道站,向裏看山,這時的山全都籠罩在雲霧中,果然是「雲深不知處」。不過身處雲霧中,和雲霧親近著,竟然沒有陰沈之色,只是濕氣漸重。

循著步道慢慢行來。一邊聽導遊小哥講古,講來講去自然離不開老子,離不開老子和老君山的淵源。據說東周時期老子曾到此歸隱修煉。在行政屬地上,老君山曾多年歸於盧氏。【盧氏縣誌·碑誌】中有記載,稱北魏時山上便建了老君廟。在唐貞觀十一年時——即公元637年——唐太宗李世民派尉遲敬德做監工對老君廟做了重修。明萬歷年間盧氏縣令高出也曾作【登景室山賦】——景室山是老君山又一名,序中寫道:「余至盧氏,聞境有山,巍峨際天,俗傳為老子之居,即以老君名之。」

和所有的名勝一樣,山上香火也很鼎盛。即便是這樣的天氣,上山的人也很多,且多為祈福而來。只是如今的祈福方式也在與時俱進。樹枝上,欄桿上,到處都是祈福牌子。初春的樹搖曳著清新的嫩綠,密密匝匝的紅牌子隨風而動,如心意起舞。有的宏大,如「祝世界和平」。有的具體,如「盡快暴富」「發大財」「考研成功」「早日上岸」。看著看著,我總忍不住要猜想一下祈福者都是些什麽人。「希望自己能早日到適合的平台發光發熱,給家人提供更好的生活」,想來這位剛剛走出校門。「祝女兒最遲年底和某某某定終身」,這口氣想來該是位母親吧。情感牌很多。「祝異性感情順利」,這位或許是同性朋友太多所以得強調一下異性?「我一直愛著你,你要好好活著,讓我好好愛。」這是一位怎樣的人呢?不管是怎樣的人,愛著就好。

漫步到「十裏畫屏」,在雲霧中,導遊小哥很盡職地描摹著。講雲海浩蕩時雲遮千裏,講楓林秋色染盡萬峰,講太白杜鵑如何驚艷,講盛夏的夜晚在山頂看星星,講瑞雪初降,雪後初晴,陽光、雪色和大殿頂上的金色交相輝映,美不勝收。指著茫茫的遠處,如數家珍地報著景點的名字:巨龍巡山,觀音賞曲,妙步蓮花……

就是今天天氣不大好。很多東西都看不到。他口氣裏滿是遺憾。

挺好的。我說。

要是天氣好的話,就能看到可多,更多。

我看到的已經夠多了。你說的那些,我也都已經看到了。

他的神情顯然不大信,大概是覺得我在敷衍。我也不辯解。一言半語怎麽能解釋清楚我的心境呢?我深知這裏的美,山這邊和山那邊不一樣,這個坡和那個坡不一樣。每一天都不一樣,每一刻都不一樣。雨中和雪中不一樣,初春和深秋,盛夏和隆冬都不一樣。但我不能長居在此。我,有限的我,只能在此時來到這山中。各種局限決定著,或許我以後也來不了很多次。那就專註地享受此刻的美吧。只要我專註地享受了此刻的美,即便只來這麽一次,那就等於很多次,無數次。

正如只有一次的人生。而過好了這一次人生,其實就等於生活了很多次。

這就是我的一。我要守好我的一。

——所以,真的,能看到的都挺好。那些看不到的,我其實也都已經看到了。以心為目。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對這句話,一瞬間,我忽然有些懂了。傳說老子寫成【道德經】後,告別函谷關的關令尹喜,騎著青牛而去,【史記】記載:「莫知其所終」。其實這所終不必知,他就在道上啊。

朝著西方望去,群山茫茫。用手機查了一下,老君山到函谷關是168.1公裏。看著這個有零有整的數位,我默默笑。這個一,多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