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國家為什麽不能讓科學家賺的比明星多?

2022-12-27推薦

國內互聯網上充滿了這種歪風邪氣,那就是動不動就批判明星收入高,號召提高科學家待遇。

這是一種典型的,以學生視角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

他們覺得誰的工作難度大,誰創造的價值多,誰就理應獲得更高的報酬。

但不好意思,這個世界的執行規則從來都不是你想的那樣,也不可能因為很多人有這種幼稚的想法就得以改變。

我由淺到深逐一分析以下。

第一:明星賺得比科學家多天經地義,自資本主義誕生以來,不論古今中外莫不如是。

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是誰?

毫無疑問,是愛因史坦、普朗克、費米、圖靈等……

他們的財富狀況如何?

只有愛因史坦因名人效應在其巔峰時收入數十倍於普通人,但其他科學家主要也就靠著比普通中產階級稍高的教職收入。

而整個20世紀最知名的明星有哪些?

卓別林、貓王、MJ、喬丹等……

他們的收入和前者那可不止是幾倍的差距了,而是數百甚至近千倍的巨大鴻溝。

甚至MJ和貓王在死後,憑借其智慧財產權依然能夠賺取每年幾千萬美元的收入。

不要覺得國家虧待了科學家,這是古今中外的通例。

哪怕你獲得了諾貝爾獎,站在科學界的頂端,成為人類文明史上的豐碑,被後世千百億人銘記。

但不好意思,你的收入依然連明星的零頭都夠不上,不論生前還是死後。

第二:橫向對比其他國家,國內科學家賺得並不少,甚至是偏高的。

如果以理工科的長江學者、傑青作為劃分科學家的門檻,那他們最的直接收入起步都在60萬以上,平均可達百萬級,如果算上一些計畫經費、講座收入、企業掛職收入等更是可達千萬以上。

而反觀美國這些所謂重視科學的已開發國家,如果無法將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產業需求結合,大部份名校教授的收入也就十來萬美元,從絕對值上看也就和國內差不多。

如果按購買力平價算,那更是被國內的待遇狠狠按在地上摩擦。更不用說老歐洲了,豈一個慘字了得。

但是歐美的文娛體育界的明星呢?

泰勒·斯威夫特年入2億美元,C羅年入2.6億美元。

當下國內沒有任何一個明星的年收入能夠摸到1億美元這道檻(帶貨主播不算)。

僅收入這塊,國內科學家和明星的差距不知比國外小了多少。

更不用說國內科學家的社會和政治地位了,國內的院士有著不低的行政級別,動用的社會資源更是明星遠不能比。

哪個明星敢碰瓷一嘴科學家,輕則網暴,重則封殺。

第三:提高科學家收入,花的是納稅人的錢;而明星的收入提升,則是出自粉絲的自發行為。

除了少數產研結合的計畫,絕大多數科研人員的收入來源,不論是教職薪資也好、計畫津貼也罷,除了極少數私人背景的基金以外,絕大多數都是出自國家財政,而國家財政本質上都來自於公民稅收。

相當於每一個科學家的贊助人都是全體納稅人,每一分課題經費都是從民眾口袋裏掏出來的。

但世人多是科學素養低下的平庸碌碌之輩,他們根本就無法理解科學家們在研究什麽,研究出來對他們的生活有何益處。

而明星們創造的文化產品,不管是電視劇、電影、音樂、競技體育又或者只是他們單純的一張臉,都能給粉絲們帶來直接的精神享受。

他們對科學家的「贊助」並非是發自本心,對明星的支持卻是真心實意。

絕大多數人就樂意把錢花在追星上,你又憑什麽按著他們腦袋、強迫從他們口袋裏掏錢?有的給就不錯了,還挑挑揀揀。

第四:也即是最本質的原因,資本主義社會財富分配的邏輯,並不取決於你能為社會創造多大的價值,而在於你能多大程度上實作資源的合理配置。

大白話說就是,「生產」是不值錢的,值錢的是如何把生產的東西與市場上的需求方對接,實作物盡其用。

明星歌手演唱一首歌,能夠在極短時間內傳播至大眾群體中,實作他們的娛樂需求。

頂尖球員踢一場球賽,能夠在一場短短九十分鐘的比賽裏,讓球迷也跟著釋放激情。

而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從理論依據到申請立項到到成果驗收,再到落地套用,最後實作量產盈利。

這中間需要經過了多少環節?結合多少人的努力,長達多少年的周期?

即便你是計畫負責人,又能多大程度上主導這錯綜復雜的各個環節?

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把人類文明整體擡高了一個階段,由此帶來的人類社會財富增量超過了過去幾千年的總和。

那又怎樣?不還是一輩子貧困交加?

資本主義不會因為你對社會的貢獻大就給你嘉獎,資本主義不在乎社會的長遠福祉、它只在乎當前有多少需求透過交易活動得到了滿足。

你各種科學理論再怎麽意義深遠。

在資本主義的賞罰規則裏,它都不如一部爆火的電影、一場萬眾期待的球賽。

這也是為什麽越尖端越前沿的科學理論,能夠給研究人員帶來的物質報酬就越低。

純理論研究不如產研結合的套用工程,套用工程又不如最終端的推廣明星。

以新能源汽車為例。

法拉第為代表的這一類理論奠基人,其收入就遠不如湯瑪斯·黛文波特這類將理論落地的工程師。

而當今汽車大廠裏吭哧吭哧搞研發的工程師們,收入又遠不如皮毛技術不懂、就只露個臉給產品代言的明星。

寫到這裏,可我為什麽不提很多答主提到的吳以嶺、施一公這些富豪科學家,他們不也是科學家但賺了大錢麽?

他們確實是頂著科學家頭銜的同時還擁有巨額的財富,但他們的財富是透過科研獲得的嗎?

還是說主導成立資本運作嗎,將科研成果與市場對接?

這不是一目了然麽?

如果你非要這麽比的話,非要把企業經營和資本運作的收入也算進去。

喬丹身價30億美元,JAY-Z和侃爺身價20多億美元。

川普作為明星不僅身價幾十億刀,還當上了美國總統,不完爆你說的那些科學家?

這也是我覺得我的讀者們越早明白越好的一個道理。

資本主義社會,一個人是否能夠創造價值不重要,那些帶貨主播嘴皮子隨便動動幾個億到賬,能產生什麽價值?

重要的是你能否配置資源,能否作為組織和協調者把那些有價值的東西提供到需要他的人手中。

至於如何配置,你可以透過最傳統的大企業組織形式,也可以利用新興的社交平台借由個人IP實作。

生產過剩的後工業時代,財富會更青睞搬運者、溝通者、協調者,而非創造者。

今日份的金玉良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