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救救合資車企

2024-06-17推薦

今年5月,對中國車市來說絕對是值得銘記的一個月。

因為在這個月裏,國內新能源車廠商的零售銷量市占率已經達到47%,相比2023年同期提升14個百分點,我們似乎有機會在近年來接連見證中國車市從自主品牌市占率突破50%「紅線」,到新能源車市占率沖擊50%的歷史性時刻。

根據乘聯會釋出的數據,5月全國乘用車市場零售171.0萬輛,其中,新能源車零售銷量達到80.4萬輛,同比增長38.5%。而支撐新能源車市場表現不斷走高的,無疑來自自主品牌持續高光的表現,自主品牌新能源車超過71.2%的零售滲透率是最直接有力的證據。

幾家歡喜幾家愁。

與自主品牌新能源車多線並舉,並成功擴大市場基盤形成對比的是,合資/外資車企在中國市場上的全面潰敗。

一方面,它們在「傳統計畫」燃油車領域上表現掙紮。5月主流合資品牌零售銷量49萬輛,同比下降21%。其中,德系零售份額18.6%,同比下滑2個百分點;日系零售份額14.8%,同比下滑3.2個百分點;美系品牌零售份額6.7%,同比下滑1.4個百分點。

另一方面,它們在不擅長的新能源車領域存在感一直不足,主流合資品牌5月的新能源車滲透率不足10%,近年來的整體表現也不溫不火。

既有燃油車領域的節節敗退,又有新能源領域的競爭力不足,導致合資品牌在自主品牌不斷提升市占率和影響力的如今,逐漸進入到凜冬時刻。

燃油車逐漸掙紮

如果不是中國車市上刮起的新能源之風,合資企業可能日子並沒有現在這麽難過。

畢竟,在自主開荒拓土的燃油車時代,是合資車企統治著中國車市,它們是那個時代的「絕大多數」。而憑借多年來積攢下的使用者口碑,盡管自主品牌在燃油時代不斷上攻,但燃油車一直是合資品牌的優勢領域,在2014年之前,合資車的市場占比超過70%。

其中,以南北大眾、日系三強為代表的主流合資品牌,常年霸占著國內車企排名的前三甲,甚至排名前十的車企中也鮮有中國汽車廠商的名字出現。

像我們耳熟能詳的經典車型,從A級家轎朗逸、軒逸到中型轎車的帕薩特、雅閣;從豪華品牌的BBA到超豪華品牌的勞斯萊斯、賓利的相關車型,無不是合資/外資長期壟斷著,哪怕是自主品牌深耕多年的SUV市場,也出現過途觀、漢蘭達等一大批合資常青樹車型。

只不過,隨著中國汽車工業在技術上的長足進步,國內車市結構中的新能源滲透率大幅提升,導致燃油車市場空間受到嚴重擠壓。加之,受到「減配」、「造假」等負面的影響,讓合資車企的品牌效應急劇下降,進而導致其市場份額下降。

基於此,有業內人士認為,三到五年後,合資車企在中國的市場占比將只剩下10%。雖然這一預測對合資車企而言非常悲觀,但也將其苦澀的現狀與未蔔的前景貼切地描述出來。

而面對燃油車守土不力的情形,合資車企不得不「變」。

當然,目前來看,其最主要的變化就是緊跟價格戰常態化的市場大戰略。

根據汽車公社不完全統計的車型降幅榜單中,5月降價的車型中不乏合資車型,它們涵蓋了從軒逸、寶來、雷淩等走量的合資車型,也包括像捷豹E-PACE、寶馬X1等豪華車。

在降價的前三十名車型中,降價振幅幾乎都超過原價的三分之一,降價振幅最大的甚至超過五成。如捷豹E-PACE、寶馬X1這些燃油車型降價振幅都超過了35%,威朗、寶來等車型的售價也只有原價的2/3,較原價便宜了近4萬元。

同時,合資品牌也在被詬病的智慧化方面做出努力。

因為從需求來看,中國消費者對智慧化有著特別的偏好需求。例如,國家資訊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消費者對輔助駕駛的重要度認可達到了90%,遠高於美國的52%。而長期以來,合資品牌在智駕、座艙等方面,無論是更新效率還是技術叠代上都遠遠比不上自主品牌。

與此同時,在合資品牌看來,智慧化是潛在的市場機遇,但智慧化並非新能源車的專利所在,於是我們便看到了奔馳E、途觀L Pro等燃油車型,都配置了L2+的智駕能力,也許這些調整不能大振幅體現在終端銷量上,但至少合資車企已經有所行動。

當然,雖然目前新能源市占率不斷創新高,但在燃油車市場,合資品牌依然占據著主要地位。

數據顯示,2023年合資車企在燃油車市場的份額為68.8%,而在2022年和2021年,這一數據分別為69.8%、2021年67.8%,還是相對穩定著「拿捏」了燃油車七成左右的占比。

新能源,還是不行

正如上文所述,合資品牌對燃油車領域的號召力依然存在。只不過,燃油車市場整體占比的下滑,正在不斷蠶食著包括合資車企在內所有燃油車企的銷量。換句話說,合資車企可以拿捏自己的命運,卻改變不了時代的走勢。

現在的情況是,時代讓你擁抱新能源。而新能源賽道恰是合資車企的「軟肋」。

目前,能夠在新能源市場中有一定競爭力的合資車,只有大眾的ID.系列了,嚴格來說,只有上汽大眾ID.3。因為南北大眾旗下各自的ID.4和ID.6,掣肘於品牌認知度、價格、對應市場的競爭力等原因,銷量基數不高,市場表現也不夠穩定。

反觀上汽大眾旗下的ID.3,自從去年7月宣布降價之後,銷量一直表現不錯,動輒出現月銷破萬輛的好成績。要知道,作為一款合資新能源車,月銷破萬簡直鳳毛麟角,而大眾也在ID.3為代表的ID.系列的帶動下,成為合資品牌在新能源賽道「全村兒的希望」。

作為新能源轉型最為激進的傳統汽車制造商,大眾在新能源賽道的投資正在見效。而在新能源上有一戰之力的背景下,大眾系合資企業依舊是國內合資車企中的市場領跑者。

數據顯示,5月一汽大眾銷量10.3萬輛,是合資車企中唯一月銷量破10萬輛的車企,上汽大眾緊隨其後,當月交出了接近10萬輛的月銷量。在這其中,南北大眾5月合計批售新能源車1.9萬輛,占據主流合資純電動市場45%的市場份額。

新能源車的相對不「拉垮」,也讓南北大眾同時躋身5月廠商零售銷量排名前十。

而日系則因為燃油車的崩塌和新能源賽道布局緩慢,在國內市場上的影響力持續下滑--燃油車方面,曾經需要加價才能買到的熱銷車型,現在也只能讓利保份額,而在新能源車方面,甚至連一款能打的車型都沒有。

對於日系而言,中國市場不能放棄,但單純依靠自身又很難在新能源賽道上贏下一城,目前只能合謀自救,如馬自達與豐田合作探索車載系統,日產和本田宣布在電動車領域展開合作。

其實,早在中國市場的新能源萌芽階段,合資品牌的起步並不低。而其在新能源市場上遭遇困難的主要原因,是沒有跟上中國汽車市場的發展大勢。

數據顯示,早在2020年,合資品牌和自主品牌兩大陣營,在新能源滲透率上比例保持著相對平穩的狀態,2021年開始自主在新能源滲透率上急劇提升。時間來到2023年,自主新能源滲透率提升到59.4%,普通合資新能源滲透率只剩下5.1%。

也正是在新能源賽道的競爭力不足,讓合資品牌市占率連年走低。

國家資訊中心統計數據顯示,過去十年,合資車企在中國的市占率經歷了三個階段:2014年,其市占率超過70%;2021年之前,其市場占比在60%以上;而從2022年開始,合資品牌在中國的市占率低於60%,並且在2023年下降到50.2%。

在這期間,自主品牌反應迅速,積極布局新賽道,包括比亞迪、吉利、長安在內的一眾車企成功實作彎道超車,市場份額明顯提升。月度和年度廠商零售銷量排名中,越來越多中國車企的身影出現,比亞迪甚至已經長期「霸占」了這一榜單的頭名。

未來,隨著新能源賽道發展的進一步深化,那些沒能在新能源賽道有所建樹的合資車企,日子只會更難。而能拯救合資車企的,只有它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