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宜昌如詩,何必遠方

2024-07-28推薦

劉穎余

到宜昌去,是公幹,也夾帶了一點私心——30多年未見的老同學,正好可以借機見一見。然而,正應了那句古話,「不見常思君,相見亦無事」,晚上兩人對坐,不只是不喝酒,老同學吃得也極少(平時不吃晚飯)。然而,他狀態正好,清瘦,精幹,沒有中年油膩,眉宇間還是少年的模樣。

想當年,老同學為了一個女孩,毅然去了宜昌,可謂為了一個人,愛上一座城。宜昌之於他,是第二故鄉,是事業的開拓地,也是愛情的見證。人到中年後,他酷愛健身,尤喜戶外運動,朋友圈曬的全是宜昌的美麗自然風光。山水有信,萬物生長;心懷詩意,手執煙火。他對這座城市的愛和依戀,盡在不言中。

「宜昌,一座來電的城市」,這是去年5月宜昌釋出的最新城市宣傳口號。坐擁世界最大水利樞紐三峽大壩,以0.2%的國土面積,裝備全國7%的水電裝機容量,宜昌這個梗玩得可謂實至名歸。

而我對宜昌「來電」,只源於一場晨跑。

因為下榻的酒店緊鄰長江,抵達宜昌次日,我清晨6時即起。沒想到,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江邊此時已是一片熱鬧的景象,有打桌球的,有玩健身路徑的,更多的則在步道上慢跑。紅色的步道彈性極好,甚少起伏,再加上江水澄碧,遠山如黛,寶塔巍然,長橋蜿蜒,這樣的跑步環境,對於我這個來自大城市卻身處逼仄環境的人,實在是太感人太奢侈了。

於是,我連跑四天,心情為之大好。連最後一天上午趕火車,也沒耽誤晨跑。

如果若幹年後,我會懷念宜昌,那一定是因為我曾在那裏的江邊快樂地跑過步。

當然,宜昌的好數不勝數。宜昌之能與人「來電」,遠不止於長江、峽谷、青山、飛瀑,它是屈原、嫘祖、王昭君、楊守敬等歷史名人的故裏,在詩歌、音樂、歷史、文化裏滋養千年,江山如畫,碧落坤靈;豐神俊朗,歲月從容。

說到宜昌,必提屈原。2021年,宜昌官方就提出打造屈原文化「一標三地」(讓屈原成為宜昌永恒的文化地標,把宜昌打造成屈原文化的權威闡釋地、標準制定地、活動聚集推廣地)。屈原已成這個城市的靈魂和精神圭臬,融入頂層設計,更化為凡俗生活。

來到宜昌時,以為端午已過,不料屈原故裏「端午比年大」,至今一直保留著「三個端午」的習俗。在秭歸縣,從五月初五「頭端陽」,到五月十五的「大端陽」,再到五月二十五的「末端陽」,一過就是二十天,且每個端午都有著不同的民間習俗。如此算來,我們在宜昌逗留的這四天,依然還在迎接「大端陽」的當口,時光正好,又怎能不讓人流連。

屈子赤愛萬民頌,德馨芝蘭吟九歌。屈原故裏的人們,或許正是想以這樣隆重、熱烈、綿長的儀式感,表達對於中華詩祖的熱愛,對於屈子精神的頌揚和高潔品格的緬懷。

「朝聖之旅」,同行副刊記者編輯如此描述此次「尋根師祖 聞道宜昌」采訪調研活動。

「朝聖之旅」的終極目的地是秭歸縣一個叫樂平裏的小村莊。從宜昌到樂平裏,兩個多小時的車程,一路山環水繞,曲折蜿蜒,雖說峽江兩岸風景絕美,但終歸是群山激流環繞。據說,十多年前,從宜昌到樂平裏汽車得走大半天。想想,兩千多年前的樂平裏,又該是怎樣的險要和峻峭。一位睿智的同行不禁感喟:「或許正是這樣險峻的環境,才孕育出了屈原如此倔強而高貴的靈魂。」

走過一座晃晃悠悠的索橋,便來到村裏的小廣場,熱情的村民穿著節日的盛裝,遞上此地標誌性的臍橙,極具特色的舞獅表演,盡顯熱辣率真。沿著山道拾級而上,便是著名的屈原廟,據傳這是自唐代以來就修建的廟宇,櫛風沐雨,歷經滄桑,現仍保留「三閭八景」遺跡。

與屈原廟一樣聞名於世的還有三閭騷壇詩社,自明清以來存世400余載,清嘉慶年至今歷任社長有名可查。每到端午時節,詩社成員都會聚集一堂,舉行騷壇詩會。讓人稱奇的是,如今三閭騷壇的成員納入了不少當地農民,他們熱心農事,也醉心詩歌,扛起鋤頭幹活,放下鋤頭吟詩;脫下長衫是農民,穿上長衫是詩人。這樣神奇而風雅的轉換,也或許只有在樂平裏,才顯得如此自如和平常。「我們與屈原同山同水,便會有相通的情感。」「騷壇詩社」成員黃家兆一語道破天機。

鑼鼓聲聲,紙幡飄動,香煙裊裊,燭火搖曳,在潔白的屈原立像前,「騷壇詩社」社長譚榮昌和五位社員在殿中一身素服,肅穆而立,招魂歌在空中飄蕩——

「嗚呼,大夫!歸去,來兮。天,不可上兮,上有,雲程萬裏;歸來,歸來,不可上兮。地,不可下兮,下有,九關八極;歸來,歸來,不可下兮……」

時而激越,時而沈郁,吟者動情,聽者動容,仿佛將我們帶回歷史時光的深處。一位年齡較長的同行不禁潸然淚下。

告別樂平裏,我們又來到位於秭歸縣鳳凰山上的屈原祠。站在屈原祠的高台階上,放眼望去,便是壯觀綺麗的三峽大壩。屈原祠與三峽大壩同框,這樣的情景不禁讓人浮想聯翩、回味無窮。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宋人張耒曾在【和端午】中如此寫道。屈原是不幸的,然而他又是幸運的,一曲離騷,穿越了悠長的時光,滋養了一代又一代多少中華子民。從【離騷】到「騷壇詩社」,從【橘頌】到秭歸的支柱產業,從首部三峽主題全景式沈浸穿越劇【三峽盛典】到原創民俗情景歌舞劇【大端午】,源遠流長的屈原精神從未離去,一直活在每個宜昌人的心中,滲透在每個宜昌人的日常。

對於我們這樣的外來者,宜昌就是我們的詩與遠方,而對於宜昌人來說,這座城的詩意早已經過千年時光的浸潤和洗禮,流淌在城市裏的每一片土地,每一個人心。

宜昌如詩,何必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