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現階段「中國制造」是否已經超越「德國制造」?或者未來多久能超越?

2024-06-27推薦

制造業很難瞬間反超

制造業這個話題太大,從自己有點熟悉的汽車制造業開說。而其實汽車制造業也超級龐雜,個人看到的只是其中「一斑」。說點看法,供參考。

網上的各種遙遙領先,彎道超車。有些是自嗨,有些是真的領跑全球了的。這其中, 能夠換道或者彎道超車的,大部份是足夠的「輕」 。像互聯網,形成網路效應後就是寡頭通吃(微信、頭條、TicTok等),越多人用越好用。像瑞幸,主打價效比的咖啡,一下子打的星巴克挺難受的。

更多的是找到一個更適合我們自己的商業模式,然後完成了瞬間的超越。

而制造業是很難輕易完成反超的。 至少在汽車這種重資產、重人力、超龐雜的上下遊產業鏈的,這種制造業。很難短期內完成反超。

制造業是:一個零件一個零件慢慢的打磨、一個產品就花一份功夫、每一次都得用盡全力,才能持續的找出一樣品質的產品。邊際效應很低、管理難度很高,需要的是精細化和實戰中的 KnowHow積累。真屬於,不進則退那一趴。一直留下來的,一定是大咖。

在這裏面沒有寫一次程式碼就完了,沒有想出一個天才的商業模式就坐享其成。沒有魔法的情況下,靠時間、靠試錯、靠積累,那就沒有捷徑可走。 所以,也很難降維打擊、彎道超車

聊聊,維持領先的三個基礎

第一個基礎是:大量的積累

每一個零件怎麽造精度更高,零件與零件直接的配合需要註意什麽,整車的四大工藝的怎麽融合柔性生產、節拍的同時,確保穩定性。這些都是需要大量的數據、案例去積累。這需要一個企業在足夠長的時間內,有足夠大的產品規模,去不斷的完善。

第二個基礎是:沒有斷層

積累出來的東西,分兩類。 一類是可以變成的指導手冊。這還好,換個人來,換個團隊搞,看著指導手冊慢慢摸索。 即使斷層,也能復原個 60 分。

但制造業還有很多是隱性的知識和經驗。如很多是主機廠與供應商之間長期的磨合出來的基本基準,有些是核心員工腦子中的智慧。這些隱性的知識與合作默契, 如果斷層了的話,就真斷了。

第三個基礎:足夠長的時間

在達到前兩項的同時,有足夠長的時間。時間越長,積累起來的優勢就會越大,甚至達到比之前有魔法的行業的優勢更大。

正是因為沒有魔法,一次一次制造磨出來的優勢,才是最寬最深的護城河。

苦行業最後熬出來的不會多,能熬出來的都是有韌性也有戰鬥力的。

說回汽車制造

德國的汽車制造,按照事實說。在規模上、時間跨度上都是頂流級別的,留下來的幾家,歷史上也沒有經歷過很大的斷層。 比如大眾汽車來說,從軍需車開始,到甲殼蟲聞世之後。

銷量一直穩定的全球的頂流,有了全球市場的規模,在很長的時間跨度內去做叠代去做叠代。

磨出了非常有默契的上下遊協作和共同語言,磨出了可能有上萬個零件的一台車所需的所有指標,磨出了可能動不動一個制造基地幾萬人的精細化管理。

之後,不斷的用新的技術去服務自己的造車理念。渦輪、平台化、工業4.0。 在革新的同時。遵循的還是一台車制造的基本原則和多年積累下來的 Knowhow。

然後,制造出來的車。可以涵蓋這台車整個生命周期內的品質,可以確保這台車的在該銷售區域內的適用性、可以提前預設濫用、誤用、極端工況的冗余和保護機制。可以一直在原來的基礎上長出新的花朵。

才慢慢把「德味」、「德國品質」這些個中性詞慢慢變成褒義詞。

從他們剛釋出新款途觀 L Pro中,就非常能嗅到這種德國造車的味道。

途觀從2007年第一次在狼堡亮相以來,成為中型SUV的超新星。2009年以進口的形式進中國,2010年國產。 到現在15個年頭,總銷量280萬輛。

在足夠長的時間內,在足夠大的規模內,在中國市場一路狂奔,一直不停。然後代代被稱為神車,然後繼續擴大規模,繼續延續優秀。因果其實相照。

給我的感覺是每一代都可以安心到閉著眼睛買的同時,有與時俱進的先進性。

加長了軸距以後依然緊致的底盤調教、4Motion的通勤與越野能力的智慧設定、高強度又精細布置的鋼材。都在,都很紮實,確沒怎麽宣傳。 嗯,可能他們覺得,這是就是本分內該做好的事情(就像炒菜不用地溝油,有什麽好驕傲的嗎?不應該就是這樣嗎?)。

德國制造的品質,基本每一台車都線上。甚至,好像讓他們造一台品質不線上的車才是更難得事情吧。這麽多年,習慣了,對嗎?

迎來智慧化的浪潮之後。15歲的途觀其實也沒落下。個人覺得拼算力、拼功能、跑分這些這車肯定不是最強的。 但是挺懂開車的人想要什麽,並且以大眾造車這麽多年的理解積累,能夠用最自然順暢的方式呈現。

途觀 L Pro一下子懟了6塊屏(15寸2K分辨率的中控屏、11.6英寸的副駕娛樂屏、10.3英寸的數位液晶儀表黑晶流光智慧旋鈕、W-HUD平視現實系統、與車機無縫互聯的手機螢幕)。

六屏聯動,把一切需要看到的資訊,影像,氛圍,準確的、適時的,就那麽自然地送到眼前。

途觀L Pro上還有一組 IQ Light 高分辨率智慧投影大燈。 但主要出發點不是為了亮瞎路人眼。是為了讓車主更好開,更不影響路上的其他人和車。 這種用「光」方式,挺好的。

途觀L Pro也有和大疆合作的全視覺的智慧駕駛功能。 沒有特意去宣傳開了多少城、百公裏0接管啥的「卷詞」。就是像個悶頭去做出一個像老司機一樣的智駕。

過彎,途觀L Pro會像老司機一樣:稍稍減速入彎、彎中保持姿態、出彎是隨著回舵絲滑加速。變道,合適的提前大燈,合適的換道時機,合適的方向盤與加速的配合。

沒有那麽的絢麗、惹人。但是給到又都是想要的。然後,每一代途觀自然而然的成為神車。

按照互聯網圈的用詞,這可能是德國制造這個高品質的中台,給前端產品在賦能。

這個大眾汽車的這個「中台的優勢」,貌似還在發揮著很大的作用。多久能超越不知道,但是有一說一,當咱們得每一台車出來,品質穩定度和品牌調性都保持在一定的水準內的話。那就可能接近搭建起這個中台了。

汽車制造超車其實已經完成了一半了

其實不用去在意德國制造的神話還在不在,就看現實。有好的,學(如傳承、如始終如一品質、如全品牌一直的駕駛基線、如平台化開發)。剩下的,可能要彎下腰,沈住心,去不斷積澱關於造一台車的Knowhow。

我們的汽車制造、在電動化和智慧化上,毛估估已經處在世界級的水準甚至已經領先了。而且加速度還比別的地區快。 其原因也如文章中段說過的對於電動化和智慧化,我們這裏有最大的市場規模,而且也走的時間最長最堅定。這個長板,不斷層,可能越來越長。

其實,德國制造應該也在學中國速度吧?很多職場和智駕也是虛心借鑒了國內的成熟供應鏈。

然後,各自發揮自己的長處,滾滾向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