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華碩新品靈耀14 雙屏開售,作為華碩全新形態14英寸雙屏輕薄本其實際表現如何,有哪些優缺點?

2024-03-04推薦

如果要問我,只給你增加一個外設的機會,你要怎樣最大化的提升你使用電腦的效率時,外接一塊新顯視器可以說是我第一時間的想法。相對於其他外設的「錦上添花」內容,第二塊螢幕給使用效率帶來的提升可以說是脫胎換骨的。隨著這兩年人們差旅生活的逐漸恢復,大部份人的外出辦公的次數是增加的。因此這兩年在移動場景搭配筆記本使用的便攜螢幕也逐漸火熱起來。

但外接的終究不如機器內建的,為了最大化的提升筆記本的使用效率,深耕雙屏筆記本多年,推出過多代靈耀雙屏、冰刃雙屏的華碩仍然在繼續研究雙屏筆記本的解決方案,並在今年CES上釋出了自家最新的雙屏筆記本——靈耀14 雙屏。那麽這款雙屏筆記本在日常使用中,究竟能不能給我們帶來效率上的提升呢?這就是本篇測評試圖為大家解答的問題了。

選購建議:

本機在售的有兩個配置,CPU都是U9-185H,記憶體都是32G,螢幕、外觀等其他參數也完全一致,配置上唯一的區別就是一款搭載了1T的硬碟,另一款搭載了2T,兩者差價是1000,如果只從這裏看,那這1000其實不太值,但是考慮到只有2T版本才送下面這四件套,那我覺得這倆裏還是16999的高配比較劃算...

配置一覽+配件展示:

這次我拿到的正好也是本機的頂配,我覺得這機器也有幾個地方值得一說:

首先是CPU上了今年輕薄本能上的最高配——U9-185H,相比市面上的同類產品幾乎是效能為形態讓路,上的是U系列處理器不同,華碩用自己出色的散熱設計能力和正確的CPU選型,盡力為消費者提供了更高的效能上限,努力做到了兩頭兼顧。

其次就是本機與常規筆記本最大的不同了,搭載了兩塊規格完全一致的2.8k 120hz OLED觸控式螢幕,帶來了天生更高的使用效率上限與更多的使用可能性。唯一比較遺憾的就是這兩塊螢幕也都是E4材質,帶網格的,不過經過華碩的最佳化,觀感已經是同類螢幕裏不錯的了,網格感很輕微。

重量控制也是讓我比較驚訝的一點,作為相比常規筆記本多了一塊螢幕,多了C面一塊玻璃,鍵盤多了一個外殼,同時還實作了35w高效能釋放的14吋機器,裸機居然只有1.38kg,整機也才1.7kg不到,可以說不管是之前我測過的靈耀14 2024還是本機,華碩今年在高端輕薄本的體重控制上還是下了功夫的。

電池是75wh的大電池,容量上沒啥槽點,比較驚艷的是本機內建的這個65w的氮化鎵電源,可以說不管是體積還是重量上,這個電源都是妥妥可以拿出去單賣的,是我見過最小最便攜的原裝電源了。

保修上這種機器自然也不會太差,除了兩年的國際聯保之外,華碩還對自家的OLED螢幕筆記本都提供了保修期內燒屏免費換的保證,看得出還是對現階段OLED螢幕的燒屏最佳化比較有自信了。

最後一個我覺得這機器在配置上值得一說的就是這機器在機身上內建了一個支架,後面我們就能看到這個支架對於雙屏狀態下機器使用帶來的體驗提升了。

本機標配的65w 氮化鎵單元介面卡,對原裝介面卡來說,至少有幾個地方是非常驚艷的:體積和重量、可更換插腳的插頭設計,2m長,帶磁環的原裝電源線,頭線分離設計。也正因為這個原因,前面我才說這機器的電源介面卡就是可以單獨拿出來賣的水平。

設計、外觀與使用:

本機的A面延續了這兩年靈耀也就是Zenbook系列的一貫特點,磨砂手感的金屬A面,邊角處理十分細致,右側有超大字型,藝術化表現的「A」字母,線條用了亮面的表面處理,與其他地方有明顯的對比效果,整機看起來質感十分超然。同時,A面的左上角還有ASUS Zenbook的系列名稱。展示了自家產品的名稱但又不特別搶眼,審美水平十分到位。

B面搭載了四面窄邊框的螢幕,相比之前測過的靈耀14,這機器最大的進步在於用翹臀設計做出了四邊窄邊框的視覺效果,顏值上更進了一步。同時因為支持觸控式螢幕,整個B面都是有玻璃覆蓋的,一體性也十分出色。不過玻璃的特性就其在觀感上依然是鏡面的效果,在光線照射下會有一定的反光問題。

把磁吸鍵盤扣上,當作筆記本筆記本使用狀態時的C面,其實和常規的機器沒有太大的區別,只不過把開機鍵從原來的鍵盤上挪到了C面最頂端轉軸的位置,同時華碩祖傳的電池、開機狀態指示燈也沒有丟,小聲的說一句,其實我還覺得這個設計比其他華碩輕薄本的更合理.本圖中我們還能看到B面最下方的一些細節,左側是單獨客製的特殊窄條尺寸的Intel EVO貼紙,這個貼紙截至現在我只在本機上見過,中部是ASUS Zenbook的logo。

D面除了四個中等長度的腳墊,中部的進風口之外,最引人註目的還是中部占據了大量D面面積的支架。關於這個支架的作用,我會在下面給大家揭曉。

而當我們把鍵盤取下來後,本機的兩塊螢幕就會完整的展示在我們眼前,在這個模式下,我們更適合使用這上下兩塊螢幕做一些分屏操作,比如上方的螢幕看電影/直播,下方的螢幕放聊天視窗用來和群友摸魚吹牛,兩不誤。

此時的鍵盤是用藍芽與機器連線的,不過也不用擔心沒電,因為華碩在C面的最下方設定了一排磁吸的觸點,用於與鍵盤進行數據交換/充電,再加上這個機器的轉軸設計成了可以帶著鍵盤一起完美閉合,因此閑下來的時候只要把鍵盤往C面上一放,就可以無感的完成充電的操作。

當然,如果你就想拿這個藍芽鍵盤適配別的機器用,這塊藍芽鍵盤也非常貼心的支持C口充電,可以說不管是當作機器內建的鍵盤還是當作一個獨立的外設使用,這塊鍵盤的表現都是非常不錯的。

當然,兩塊上好的觸控式螢幕怎麽會少的了手寫筆的支持,本機搭配包裝裏附贈的4096級壓感觸控筆,在這個模式下同樣可以實作像PS這樣軟體上面看整體,下面畫細節的操作,還是非常方便的。

當然,如果你就是想體驗一下整塊螢幕當作鍵盤的感覺,華碩也提供了完備的軟體調教。

除了圖中的全螢幕虛擬鍵盤+控制按鍵的組合,像虛擬控制旋鈕,手寫輸入板,小算盤,甚至是關閉副屏,主副屏亮度統一調節等功能也都是原生整合在華碩螢幕專家這個軟體中的。

聊了這麽多,我猜很多人估計都開始不耐煩了:D殼上的支架究竟是幹什麽用的?這裏就為大家揭曉了正確答案,這個支架的正確用法實際上就是把電腦整個支撐起來,方便以瀑布流的方式使用雙屏的時候,給使用者提供更好的可視角度。

上圖就是瀑布流式使用的狀態:兩塊螢幕以大角度開啟,下方螢幕與桌面有一個角度,上方螢幕基本垂直。鍵盤置於最下方。這時候,只要將上面螢幕的狀態列隱藏掉,就可以實作一個視窗從上到下的超長範圍瀏覽,對於要進行長文件閱讀、程式碼編輯的使用者來說是非常使用的。這個狀態也是我個人最喜歡的狀態,一方面,我在家時筆記本外接大屏就是這樣的組合,我個人早已經用習慣了,另一方面,這個方案能夠最大方案的解決14吋螢幕縱向視野不足的問題,最後就是這個方案在高鐵或者飛機的小桌板這種橫向空間受限的環境下也是可以使用的,普適性比較好。

當然,同樣借助華碩的多屏管理軟體,我們也可以對多視窗進行快速的擺放與組合。

最後其實官方還有個豎屏模式,但個人其實不看好這個使用模式,主要原因是這個電腦的轉軸使用的是傳統的下沈軸,這導致這機器在完全展開的時候,兩塊螢幕不在同一個平面上...這會導致實際的觀感比較突兀。

綜合來看,本機在外觀和使用場景上的創新還是很多的,可以說是幾乎顛覆了傳統筆記本的使用模式,同時在外觀和質感上,也做出了自己的風格與旗艦級應該有的水平,除了轉軸的設計還有一點進步空間(當然也可以說是為了給傳統筆記本的使用模式讓路了),其他地方還是挺不錯的。

內設與介面:

雖然上邊框已經控制的非常之窄了,但是本機仍然在正常的位置擺下了1080P分辨率的網路攝影機與支持IR紅外人臉辨識的輔助網路攝影機,組成了雙攝系統。而兩側的兩個開孔則為雙麥克風的開孔,

從CPU的選型,機器的結構設計上,大家其實應該也可以看出,本機與大家對傳統的旗艦機型或者整活機型的「刻板印象」不同的是,本機在設計之初就非常考慮最終的實用性。因此在介面上本機做的其實也挺不錯,左側搭載了一個USB-A介面和兩個雷電4。仔細觀察轉軸部份我們還可以發現,本機的小翹跟設計在A殼的下沿處也設計了防止A殼磨損的腳墊,細節處很用心。

機身右側則搭載了一個3.5mm耳機介面和一個HDMI 2.1 TMDS,想到最近要釋出的某走量旗艦機連耳機孔都給幹掉了,華碩在最不打算走量的機型上也在提供,不得不說是高下立判。

鍵盤方面,本機搭載了全尺寸,1.4mm鍵程的藍芽/觸點雙模鍵盤,支持三檔(加上關就是四檔)背光。華碩的輕薄本一直以來都是比較在意鍵盤手感,這塊鍵盤哪怕是外接的超薄方案,在手感上也做的相當不錯。

觸控板同樣整合在鍵盤的掌托上,是一塊130x75mm的玻璃觸控板,滑動和點按的手感都非常不錯,稍微有點遺憾的是因為整個鍵盤部份太薄,放不下線性馬達,因此做不了全域按壓。

螢幕:

華碩輕薄本一直以OLED螢幕作為主要的賣點。主要的優點包括廣色域,較高的峰值亮度,極高的對比度和非常迅速的響應時間。因此搭載OLED螢幕的筆記本第一觀感會非常驚艷。而經過幾年的發展,OLED在筆記本上已經逐漸成熟,很多固有的缺陷比如PWM調光,燒屏等都已經被華碩盡量彌補,因此現在看待OLED螢幕的筆記本無需過度恐慌,理性分析優缺點,看看是否適合自己即可。

且前面我已經提到過,華碩還提供了2年的燒屏全保服務,說明他們自己還是有自信的哈哈

在靈耀雙屏上,華碩為了保證顯示效果的盡可能一致,提供了兩塊完全一樣的面板,都是來自三星的2.8k 120hz E4 OLED螢幕。只不過因為角度的原因,在以筆記本狀態使用時,實際觀看會有輕微的色差。

靈耀 14 雙屏的螢幕子像素排列依然是S-Stripe-RGB的變種。

但同時為了支持前文所展示的手寫筆,本機的螢幕被迫采用了高精度觸摸方案,因此是有網格效應的。

色域切換作為華碩筆記本的傳統優勢,我其實已經吹了很多次了,華碩的所有OLED螢幕,均支持出廠校色和色彩管理。不過華碩並沒有選擇接入Windows的ACM色彩管理,而是依舊選擇了使用自家的軟體MyASUS進行管理,估計是因為這個軟體的可用性比隔壁家的好不少吧(不過這樣的話就只能手動調節色域了,稍微麻煩一點。

只不過與其他機型都不同的是,靈耀雙屏擁有兩塊螢幕,所以華碩給每一塊螢幕都做了校色和三種色域空間下的色域切換,同時也支持每塊螢幕的單獨調整,對創意設計使用者來說,使用與調節還是非常靈活的。

用Display Cal軟體搭配藍蜘蛛X校色儀對螢幕進行測試,靈耀14雙屏上的這塊螢幕在SDR場景下的實測最大亮度為400.3尼特,和標稱值的400nit非常接近。對比度因為太高,已經超過了校色儀的量程,這也是OLED的傳統優勢之一,可以帶來驚艷的視覺效果。

我也順便測試了下這塊螢幕在HDR下的峰值亮度,可以達到653nit,超過了標稱值的600nit。因此這塊螢幕在播放高亮度的HDR畫面中可以有更好的亮度表現與更驚艷的畫面。

色域覆蓋方面,這塊螢幕擁有100%的sRGB色域覆蓋,99.8%的DCI-P3色域覆蓋與173.2%的sRGB色域容積和122.7%的DCI-P3色域容積,就連Adobe RGB也是基本蓋滿。配合華碩輕薄本標配的色域切換與出廠校色,在任何場景下都能實作準確且適宜的顏色覆蓋。

首先是標準的sRGB色域,因為色域覆蓋高,再加上本機內建出廠校色,因此在沒校色前的色準方面表現也很優秀,平均ΔE0.65,最大ΔE1.88的表現在現階段的筆記本螢幕中算是非常出色的,要知道這是這機器剛到手沒做任何調整的表現。

色溫的表現也非常不錯,在5%以上亮度基本沒有出現大的色溫偏移,並且基本全程保持在標準稍微偏冷一點點,靠近7000K的水平,比較符合亞洲人的觀感取向。

Gamma值的表現相對一般,主要是25%以上的亮度時才能達到標準的2.2附近,且亮度到80%以後又向上偏了一些,稍顯遺憾。

除了sRGB,我也在DCI-P3色域下測試了靈耀14雙屏校色前的色準,這次的表現倒是上佳水平了。

亮度的均勻度方面,由於OLED的自發光特性,全部9個區塊的亮度差都控制在了3%以內,屬於非常不錯的表現,這也是OLED相對於IPS螢幕的一個傳統優勢了。

可以說,靈耀14 雙屏上的這兩塊螢幕都擁有極佳的顏色表現,流暢度與觀感,且不存在漏光問題。只要你不介意輕微的網格或OLED壽命稍短問題,那這塊螢幕對本機來說都是相得益彰的存在。

效能與散熱:

CPU效能:

我手中的這台靈耀14 雙屏搭載了酷睿Ultra9-185H處理器,效能相比馬上要上的使用U系列的競品可以說是遙遙領先。185H本身的規格依然是6P 8E 2LPE,16核22執行緒的規格,但耐不住隔壁U系列只有倆P核啊...

首先是CineBench的理論效能測試,首先要說明的是,雖然本機已經為效能釋放做了很多努力,但本身的結構性質決定了本機的效能釋放不會有那麽頂尖。開啟高效模式後,R23中的單/多核得分分別為1818/15013分,而到了R20中,則分別為702/5904分,效能仍然相比本代的U5有肉眼可見的優勢。

而在持續的效能釋放方面,同樣由於機身設計的原因而導致散熱模組的熱容偏小,因此本機的30輪R15成績在第一輪的2650分後就基本穩定在2100分附近了。

顯卡效能:

除了CPU,這次酷睿Ultra處理器實質上升級最大的部份,個人認為其實是這顆Arc核顯。采用的Xe-LPG架構和Intel Arc獨顯上的Xe-HPG基本同源,只不過因為MTL本身有單獨的NPU單元,因此取消了用於AI加速的XMX單元。除了架構,這代核顯在規格方面亦有提升,Ultra 5的核顯從之前i5的80EU升級到了112EU,Ultra 7則相應的從96EU漲到了128EU。

同時,這裏也是H系列處理器今年大振幅拉開U系列的一個地方,因為Intel不知道哪裏吃錯了藥,今年把所有酷睿 Ultra U系列處理器的核顯全部從上代H的同規格閹割到了48EU...

實際效能表現也還不錯,TS 3546分,FS 9116分,NR39136分,在同規格核顯中算是中規中矩的表現,主要原因還是雖然記憶體的規格已經基本拉滿到了32G的7467MHz的高頻,但是本身的功耗還是限制了核顯的極限表現。

好在這個機器的核顯,最重的負載應該也就是在PS這樣的創意設計軟體中,進行匯出的加速,因此與圖形效能其實並沒有特別直接的聯系。

記憶體硬碟效能:

記憶體方面,我手裏的這台靈耀14雙屏搭載了32G的LPDDR5X記憶體,板載雙鍊結,不可拓展。今年的MTL在記憶體控制器上同樣有進步,因此這代輕薄本在不使用HDI主機板的情況下,就能夠有最高7467MHz的記憶體頻率,本機自然也不例外。因此本機的記憶體讀速已經上到了超過86G/S,可以說是非常恐怖了,但是延遲偏高,測試可能沒有正確的執行在5600G2模式下,其他的緩存測試看起來也有點異常,僅供參考。

硬碟方面,本機使用了一塊來自西數的SN740,是一塊高端的PCIe 4.0硬碟,TLC顆粒,主要罕見的還是2TB的超大容量,可以說在這個機器的生命周期中,基本不用折騰硬碟了。

讀寫速度方面,這塊硬碟的順序讀速可以達到5.2G/S,而順序寫入的速度則在4.4G/S,算是高端硬碟的入門水平。不過因為是TLC顆粒的,因此其實在體驗上並不會構成短板,只是數位看著不那麽好而已。

緩存部份使用HD Tune進行測試,在連續寫入300G後,這塊盤仍然沒有發生掉速問題,連續寫入速度一直保持在4000MB/S左右,因此,個人認為這塊盤的效能還是很不錯的。

烤機效能測試:

室溫25度,用FN+F將機器調整到高效模式,Windows電源選項調整為最佳效能。

單烤CPU,靈耀 14 雙屏的CPU功耗最高可以上升到64w並保持10s左右,隨後就會下降到40w並保持2分30s,隨後功耗會再次下降到35w並保持到烤機結束。

而在溫度方面,最開始時,CPU溫度會快速上升到100度,隨後因為CPU的功耗下降到了40w,因此溫度也對應下降到了88度左右,最後當CPU功耗下降到35w後,CPU溫度也對應下降到了84度並保持到烤機結束。

而在表面溫度方面,我這次分成了三種情況來統計。首先是C面無鍵盤,螢幕不開的情況下單烤20分鐘,可以看到整個螢幕面的最高溫度為42度,出現在了C面上部稍微偏左的地方。考慮到OLED螢幕並不能耐受長時間的高溫烘烤,因此這機器肯定也想到了這一點,提前對CPU的溫度進行了限制,防止影響螢幕壽命。

而如果把鍵盤蓋上再單烤,因為中間隔了一層鍵盤,那表面溫度肯定是好的不得了。WASD區域的溫度只有32.6度,右側的回車區域則更低,只有30.2度。鍵帽最高溫出現在鍵盤中上的功能鍵區,35.4度,還不到體溫水平。整個鍵盤區域的平均溫度32.6度,表現也非常不錯。

如果是最極限的情況,C面螢幕開著的情況下單烤20分鐘,那C面的最高溫度會來到42.6度,其實也不是很高了,看得出華碩是盡可能的在效能和螢幕的壽命之間找一個平衡點了。

噪音方面,單烤時的人位噪音表現也不大,只有46.1分貝,也沒啥雜音,是華碩輕薄本裏風扇噪音表現很不錯的一款。

續航&充電:

續航方面,出於全面展示本機續航水平的需求,除了常規的PC Mark10之外,這次我也特別測試了實際續航時間更接近真實使用的PC Mark8的續航成績,並且在單屏/雙屏的情況下都測試了一輪,可以說是覆蓋了大家日常使用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場景了。

個人覺得這個續航表現還是非常不錯的,就算是最不利的全亮度雙屏同開狀態下,PCM8也有接近5h的續航,如果開單屏的話就超過6h了,只要螢幕亮度不開滿,續航還能夠繼續往上,華碩的續航調教還是比較給力的。

除了續航,我們再來看看充電的表現。經過實測,在使用原裝65w充電器的條件下,靈耀14 雙屏使用了一小時35分鐘從2%充到了96%,其中前1小時充入了65%。這個速度和普通版的靈耀14基本一致。

拆解&拓展性:

因為本機結構的復雜性,我在小試了一下之後發現可能有難度,就沒敢繼續往下拆,用官方的圖示來給大家展示一下本機的散熱吧,本機采用了雙風扇雙熱管+大尺寸VC+石墨烯片的散熱模組,這樣的復合式散熱方案好處是除了在極限狀態下可以放出盡可能高的效能+控制機身的溫度之外,也能在風扇不啟動的情況下透過分散熱量到機身表面再散出去的形式,提供盡可能好的使用體驗。代價當然就是成本太高。

其他的地方因為也沒啥能動的,所以也就沒啥好說的了,畢竟就連硬碟這機器都是直接拉滿的...

總結:

作為深耕雙屏筆記本和其他各種形態創新產品的大戶,華碩總能在筆記本的形態上給我們帶來驚喜,並且不滿足於只造出原型機成為新聞稿上的照片或者少數收藏家手中的玩物,而是堅持推動大量的形態創新產品進入量產,從豐富市場和消費者選擇範圍的角度看,這本身就是非常值得鼓勵與稱贊的。

回到這次的靈耀雙屏本身,可以看的出華碩對於人們使用雙屏筆記本的場景還是做了很多研究的,推出了上下的雙屏方案。同時在機器的設計上也盡可能的力求使用,滿足形態的基礎上幾乎沒有犧牲效能,續航,介面這些地方。也就是說,拋開雙屏不談,這機器也是一台有競爭力的旗艦級輕薄本。我能想到的能改進的地方只有轉軸設計與鍵盤的支架這兩點了。如果你是預算充足的使用者,喜歡為創新的設計買單,那靈耀雙屏是你不可錯過的一台筆記本。

優點:

  • 縱向雙屏方案帶來的獨特外觀與更高使用效率
  • 同類產品中絕對的高效能
  • 出色的OLED螢幕(硬體+調教)
  • 比較齊全的介面
  • 大全套的配件,從包到筆到氮化鎵全包了
  • 續航表現很好
  • 缺點:

  • 受限於結構原因,整體偏重一些
  • 測出風有吹手感
  • 轉軸設計使得當作書本展開時,螢幕不處在一個平面上
  • 價格較高(我的問題,不是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