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中藥材價格「狂飆」背後,原因是什麽?

2024-06-29推薦

【環球時報駐泰國特派記者 張矜若 環球時報記者 崔瑾玥 李萌】編者的話:近日,「胡椒價格從20多塊漲到70多塊」「白朮價格瘋漲比黃金還離譜」「中藥為什麽越來越貴」等成為熱議話題。從去年以來,中藥材價格呈現普漲態勢,部份藥材價格成倍上漲。價格「狂飆」背後的原因是什麽?中國是全球最大的中藥材消費市場,中藥材的進出口情況有哪些變化?中藥材處在中醫藥產業鏈上遊,其價格波動又將如何影響行業?

近日,國內中藥材市場又經歷了一波快速上漲。將這個行業話題帶入公眾視野的,是一味令人意外的藥材——胡椒。胡椒藥食兩用,可作為香料,又可入藥。根據中國中藥材相關價格指數數據,今年1月至5月,胡椒月指數已從646.66飆漲至901.32。【環球時報】記者27日在藥通網上查詢發現,黑胡椒當前價格為每公斤50元,價格指數月度環比上漲25.6%,季度環比上漲76.7%,年度環比漲幅達85.2%。

「這一段時間以來,胡椒的價格可以說是‘上躥下跳’。短短幾天,從每公斤四十多元漲到六十多元,又在兩天內回落至四十多元。」安徽省中藥材產業協會會長、藥通網董事長徐宏偉27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胡椒進口占比很大,價格變化一方面取決於產量,另一方面全球整體的供需變化也會直接傳導至國內。

漲價的中藥材遠不止胡椒。今年4月,作為常用藥材之一的白朮就成為被市場關註的「瘋漲熱點」,價格漲至每公斤180元,較3年前漲了10倍。不少商家稱價格高到「不敢拿貨」,「炒作白朮能夠造富」等傳言也曾在社交媒體上引發關註。

徐宏偉稱,今年以來,白朮、白芍,丹皮、貓爪草等中藥材都屬於漲跌變化較快、波動明顯的品類。若將時間軸拉長來看,「藥通網」上的中藥價格指數已從2017年的1000點,上漲至近期的1700點,7年間上漲振幅達到70%。

在北京工作的楊瀟傑記憶中,近十年,中草藥價格的上漲振幅遠高於70%。她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自己從2008年開始,就定期為患有慢性病的父親抓藥,需要奔走於知名中醫醫院和中藥房之間,將醫生開具的藥方按方抓藥,並請藥房制成便於保存和服用的藥劑水丸。「這其中存在藥方調整帶來的成本變化因素。但總體而言,同等療程花在父親身上的抓藥支出上漲了10倍不止。」楊瀟傑告訴記者。

徐宏偉認為,不同中藥材漲價的原因各不相同。受到資源稀缺、采摘難度、種植成本、自然災害導致減產等因素影響,不同品類的藥材供給波動振幅較大,從而影響價格。此外,中藥材的生產全靠市場供需關系的調節,較容易出現滯後性,導致一些起伏漲落。

中國中藥協會種養殖專委會副秘書長賈海彬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年來民眾對中醫藥養生保健需求強勁,也帶動了中藥材消費量的快速增長。

部份海外市場供需兩旺

在位於曼谷老城區的泰國華僑中醫院,醫生和護士們穿梭在各個樓層的診室裏有條不紊地工作。不同膚色的患者們安靜地坐在指定區域,等待問診或取藥繳費。【環球時報】記者觀察到,雖然是工作日,但來問診的患者絡繹不絕,其中不乏來自歐美地區的患者。醫院的中藥房距取藥視窗不遠,承擔著全院的中草藥調配、煎制和配送工作。藥房大夫娜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這裏目前有中藥飲片、中藥顆粒劑、中成藥、院內制劑以及養生保健類等約1100多種中藥。

泰國華僑中醫院副院長陸海瑰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泰國目前有1800多位職業中醫師,很多都開設了診所,對中藥材、中成藥以及顆粒劑的需求逐年增加。「疫情結束後,泰國人對健康更加重視,對草藥和對中醫的認可也增加了。」陸海瑰說。

娜查告訴記者,這家中醫院每月的配藥用量大約為13噸,「因為銷量特別多,每次來了10公斤藥材,一兩天就用完了。我們從中國具有資質的中藥材飲片工廠進口藥材,即時關註其濕度和狀態,保證患者的用藥安全和療效。」

事實上,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中藥材消費市場,不僅是中藥材的生產及出口國,同樣也是中藥材最大的進口國。近年來,因為人工成本上升、土地資源受限、種植技術改變等原因,部份中藥材的進口量呈現持續增長態勢。【環球時報】記者經查詢了解,2023年中國中藥材進口國家/地區共有65個,以亞洲為主,主要有泰國、印度、印度尼西亞等,主要品種為胡椒、無花果、檳榔等。其中,哈薩克的進口量增幅最大。

以泰國為例,這裏的氣候和地理條件適合種植多種套用廣泛的中藥材,如姜黃、甘草、人參等。泰國政府近年來對中藥材種植和草藥產品的出口也給予了一定支持,提供優惠政策和補貼,鼓勵農民和企業參與中藥材的種植和貿易。歐睿國際的報告顯示,泰國草藥產品零售額位居世界第8位元,僅次於中國大陸、美國、日本、南韓、德國、義大利和中國台灣。2017年至2022年,泰國出口草藥原料和產品超過122億泰銖(1000泰銖約合197元人民幣),居東南亞首位。

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15-2023年,中國中藥材進出口數量總體趨勢平穩,近3年每年進口中藥材在30萬噸左右,價值約為120億元,出口中藥材每年在10萬噸左右,總值約為50億元左右。

標準化種植是「良方」

中藥材產業鏈的流通邏輯是怎樣的?徐宏偉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在種植環節,中藥材屬於農副產品,藥農自種自銷,在集貿市場或中藥材市場銷售給中藥加工企業。「藥材經過切制、炒制、蒸制等加工方法形成中藥飲片後,其產品性質轉化為藥品,或直接、或經過批發企業進入中藥房、連鎖藥店、醫院等地。」

在快速增長的需求面前,產能提升成為行業短板所在。賈海彬告訴記者,目前大多數中藥材的種植方式和流通體系無法支撐大規模工業化的需求,「這是供需矛盾產生的根源」。特別是在過去3年裏,中成藥及中藥飲片需求量快速增長,庫存不足加劇了供需矛盾。賈海彬以白朮舉例稱,單是飲片需求就從2019年的9200多噸,快速增長到14600多噸,增長了58.7%。

賈海彬認為,此輪中藥材漲價將帶來一系列連鎖影響,包括企業生產成本增加、民眾用藥成本增加等。此外,中藥材市場供需關系的變化較容易出現滯後性,「這也可能導致部份產地盲目擴大生產,為後續價格下跌埋下伏筆」。

標準化是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的重要通道。徐宏偉認為,當前中國中藥材的種植以傳統的農副產品種植開展,規模化、集約化的生產比例在提升,但整體比例還是不高。種植流程、加工標準不夠清晰,農藥化肥制劑殘留監測標準不明確等問題也成為行業進一步發展的短板。「這些標準的缺失會影響到中藥材的品質,也會影響中醫治療的效果。」徐宏偉告訴記者。

今年1月1日,由國家藥監局釋出的【藥品標準管理辦法】落地實施,對藥物提出更多規範和檢測要求。此前在2023年10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也釋出了【中醫藥標準管理辦法】,自釋出之日起實施。提升產能,持續推動中藥材規範化和標準化種植,已成中國中醫藥傳承創新、發揚光大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