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光明網評論員:哪一行會是「逐漸消失的職業」?

2024-03-18推薦

光明網評論員: 微博話題「身邊逐漸消失的職業」昨日(3月17日)登上熱搜。在話題標簽的流轉中,一眾已經被技術化行程吞噬的場景和人物一一浮現,包括貨郎、裁縫、赤腳醫生、報刊亭老板、公交售票員、電話接線員等等。

上百個答案,也有一個大體的歷史分野。一種「消失的職業」是社會尚未工業化情況下的市井分工,還在鄉土或農耕社會的框架內,所以這類職業沒有一個專有稱呼,木匠、裁縫、彈棉花的、修雨傘的、鋦缸鋦碗的,就是此類。另一種「消失的職業」,則是工業化社會一遍一遍提速和自我重新整理中,短暫出現後又被大浪湮滅的職業。它們已是架構進公司制和工廠制大結構中小螺絲,因此被賦予了非常專業甚至帶點商務感的名稱,比如電話接線員、BP機轉接員、底片沖洗員、打字員。

工業化社會是「一整個兒」系統,每個個體遵從的並不是自然時間,而是這個系統裏的技術時間。技術的每一次加速,都會對個體的「技術含量」和技術自適能力進行再要求,從而產生淘汰和驅逐。個體能夠再適應或轉型,就會在這個系統裏重獲生命形態;不能,則會被技術時間結構流放。無論是消失的職業,還是「35歲退休」的人群,都可看作被技術時間結構流放的結果。

技術的加速與淘汰力量更清楚地體現在宏觀統計中。2015年,20世紀末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迎來了修訂,894個職業沒有跨過21世紀的門檻,從此停留在了早期工業化的時代;347個職業領到了新的「出生證」,見證了大數據及互聯網經濟帶來的萬物生長。2022年,職業大典再次進行了修訂,凈增了158個新職業,同時首次對97個數位職業進行了標註。值得註意的是,第一次修訂間隔是16年,第二次只有7年。

考慮到人工智慧帶來的新一輪整體性的技術加速,下一次修訂的時間恐怕會更快到來。「初聽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就像一些網友調侃的,也許自己的職業馬上也要消失了。很難評價具體某個職業型別的走向,但可以反過來說,什麽型別的職業不會消失?未來暫時不會消失的職業一定是嚴絲合縫貼合技術加速主義規律的型別。首先必須是人機合一崗位,即能與人工智慧高度合作的崗位。第二是在數據處理、集合、流轉、分發上富有高效率的崗位,無論這個數據是哪種型別的數據,這種「處理」是何種意義上的處理,只要效率高於同業。「數據處理效率」可以看作一個通用的標準,幾乎可以用來判別未來所有型別的職業競爭。

當然,這只是一個對我輩普羅大眾的概述。光明網評論員曾在此前的文章中多次表達,要註意有高度藝術性的作品(產品),具有高度原創性的藝術家、哲學家或小眾創意性群體等職業,這是人工智慧難以取代的「人」群。這樣的「一點點」,似有可能超越於技術時間結構之上。在一個持續加速的年代,希望他們能給職業帶來一些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