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燕子,穿花衣服,每年春天來這裏~~~」
隨著各地春回大地,燕子,又回到了大家的視野。
家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燕子,自遠古時期就出現在先民的視野中,最初人們稱它為「玄鳥」,認為它是一種神鳥,對它的記錄與描述都有著濃厚的崇拜色彩。隨著世人對燕子的認識不斷加深,這種神鳥逐漸與社會生產活動聯系起來,而這種聯系主要體現在其對農業生活的指導上。
預報農時
「春分之日,玄鳥至。」古人將一年分為二十四節氣,每一節氣都對應著相應的農時,除了以歷法為參考,人們還會將不同時節出現的物候現象當作判斷農時的依據。「玄鳥至」便是古人判斷「春分日」來臨的依據之一。而春分之日對於農業生產又至關重要,俗話講:「春分麥起身,肥水要緊跟」。一場春雨一場暖,春雨過後忙耕田。
春季來臨即意味著大忙季節要開始了,春管、春耕、春種即將進入繁忙階段。春分過後,越冬作物進入生長階段,要加強田間管理。這個時節氣溫回升快,作物需水量相對較大,農民要加強蓄水保墑。「灞陵橋上燕來時,江田未熟晴蕪曉。」這一詩句也說明了燕來時節,是江田尚未成熟的時候。
南宋畫家牧溪也透過畫作傳達了燕子在春天到來的資訊,根據燕子在春季到來後的飛行活動作了一系列的畫作,如【蓮燕圖】【柳燕圖】等。「白露之日,奇洛基來。又五日,玄鳥歸。又五日,群鳥養羞」,燕去之時便是白露時節,暑氣漸消,秋高氣爽,候鳥開始南飛避寒。「白露」代表著由熱轉涼,萬物隨寒氣增長,逐漸蕭落、成熟。白露時節,正是秋收大忙時,也是農時中十分關鍵的時段。燕子「秋去春來」的這一特點為古代農業生產生活提供了較為準確的指導,故自古以來,便不缺少對燕子的關註與記載。
左為【柳燕圖】,右為【蓮燕圖】
應時祭祀
家燕物候不但運用於農業生產活動,還被用於統治者有效統治農民的勞動上。例如,【淮南子·主術訓】中寫道:「故先王之政,四海之雲二至修封疆,蝦蟆鳴,燕降而達路除道……昴中則收斂積蓄,伐薪木」,可見統治階級運用物候「應時修備」來富國利民和統治農民的勞動。又見:「是月也,玄鳥至。至之日,以大牢祠於高禖。」意為玄鳥到來之日,要用牛、羊、豬祭祀。說明這一日也與古代祭祀活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唐宋詩人多喜以燕喻人,不過詩句中也常見家燕春秋遷徙時節的記錄。「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新社,即春社日,一年農耕的開始,也是古代祭祀土神的重要節日,一般在春分前後,用以祈求豐收。最早只有春社,自漢代以後始有秋社。又自唐宋起,始確定立春、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為社日。而燕子作為候鳥,恰好其遷徙的物候習性與人類的社日相符;尤其春社,不僅在氣候上象征著春天的正式歸來,也具有著獨特的文化意義以及祈禱豐收、關系農耕生活的現實意義。因此燕子被看作象征春社的吉祥鳥,故也稱「社燕」。這更能說明燕子與社日之間「關系匪淺」。晏殊的這首【破陣子·春景】就很明確地表示出燕來之時與春社日相近,社日,是農業文化習俗中不可或缺的部份,作為禮樂制度之一的社日祭祀,是統治階級對農家進行農業意識控制的重要手段。
預知晴雨與防災
傳統農業中,作物生長需要的水分主要來自雨水,所以知曉降雨情況,尤其是預知作物生長期、收獲期內的降雨,對於農業生產至關重要。相雨,是農業生產者嘗試多種方法來預測短期內的降雨情況。相雨的方法很多,物候就是其中一種,因動物的行為活動較容易被及時發現,古人便經常依據動物物候現象來預測晴雨,而觀測家燕物候就是古代農業生產者常用的一種相雨方式。
「燕子低飛大雨到」,是一條人們耳熟能詳的諺語,並一直被廣泛運用。燕子在降雨前會降低飛行高度,一方面是因為氣流變化,另一方面是昆蟲在水汽的影響下降低了飛行高度,燕子為了捕食也只好相應地降低飛行高度。
燕子喜築巢於檐下,日常活動容易引起人們的註意。【田家五行】中有諺「海燕忽成群而來,主風雨。諺雲:烏肚雨,白肚風。古人常見燕子自遠方海面飛來,便以為燕子來自於大海,海燕成群的飛來便預示著風雨將至。燕子喜於檐下做巢,故而亦有諺:「燕巢做不乾凈,主田內草多。」來警示人們要關註田內莊稼的生長情況,便於及時除草,雜草多則不利於莊稼的生長。同時也有「小燕前寒食叼米,過寒食叼水」「烏鴉燕子飛得低,明天一定雨淒淒」「燕子高飛晴天告,展翅低飛大雨報」等這樣的農諺來告知人們燕子低飛時,往往預示著雨天即將到來,農民要及時地做好農田防護,預防被大雨或暴雨造成損失與傷亡。
家燕物候現象是古人認識自然、把握自然規律的重要方式,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它既體現了古人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也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它以自然物候現象為媒介,與人們的社會生活密切相關,它對人們日常生活、民俗文化等產生了重要影響。
作者:徐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