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上海不少人遇到:體檢報告正常,卻突然查出癌癥!問題出在哪,專家解讀

2024-10-14推薦

秋季迎來體檢旺季,很多企業為員工安排年度健康體檢通常就在年末。然而,你身邊可能有這樣的人,每年按時體檢,體檢報告也沒什麽異常,卻突然查出了癌癥,甚至錯過了最佳治療期。

每年體檢到底有無必要?在基礎套餐上還要加哪些計畫?職場人容易得哪些病?日前,新民晚報記者走訪上海公立和民營體檢中心,針對體檢問題為大家解答困惑。

位於中山醫院東院區的健康管理中心體檢部 新民晚報記者 徐程 攝

體檢1+X個人化成趨勢

但「肛門指檢」棄檢率最高

來自體檢服務平台善診的數據顯示,當前的體檢市場中,企業是最大的付費方,企業支付占比超過七成。善診體檢事業部相關負責人表示,超六成的員工體檢預算集中在300-600元區間,而1000元以上的高端體檢計畫占比也超20%。

相比過去的「千篇一律」,如今個人化套餐成趨勢,企業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善診方面介紹,企業通常會按不同職級、性別進行客製,或做成主套餐+靈活可選加項包的形式,讓員工按需選擇。比如,「辦公壓力族套餐」(包含甲狀腺彩超、甲狀腺功能、頸腰椎X光、眼科等常見辦公室人群高發問題的檢查項)以及「應酬族套餐」(包含幽門呼氣、胃功能、胃泌素等胃部檢查項)等成為熱門選擇。

在瑞慈體檢,推行「 1+X客製化」理念,1代表透過專家共識的基本體檢計畫,X代表個人化的專項客製體檢計畫。目前,瑞慈針對企業工作特點、員工人群畫像、既往體檢史以及預算金額等客製篩查套餐。

「保持年度體檢的習慣,對於疾病早篩有重要意義。」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全科醫學科副主任江孫芳告訴記者,體檢可以提供許多重要資訊,比如常規體檢可以了解身體的功能狀態,對於懷疑惡性可能的病變,爭取在第一時間進行確診和治療。

42歲的鐘先生每年體檢都只有一些「小毛小病」,他對自己的健康頗有信心,卻在一次便血後查出了腸癌。結直腸外科醫生告訴他,這個腫塊距肛門很近,如果做肛門指檢,是會發現的。「每年體檢,我都放棄了這個計畫,因為讓人尷尬,且非常不舒服。」鐘先生懊悔地說。

來自善診、瑞慈體檢的數據顯示,肛門指檢目前是所有計畫中「棄檢率」最高的,甚至有企業認為這一項檢查「不優雅」,要求直接取消。其實,如果沒有做過腸鏡檢查,最好不要放棄肛門指檢。這項檢查簡單易行,不需要借助別的裝置,也對被檢者沒有什麽傷害。

等候體檢的市民 新民晚報記者 左妍 攝

結節、息肉、增生、囊腫

到底哪些會癌變?

職場人群的常見異常有哪些?瑞慈和善診兩家機構表示,男性檢出率較高的分別是:體檢血壓高、超重或肥胖、血脂異常、脂肪肝、前列腺增生等;女性檢出率較高的是乳腺增生或結節、血脂異常、子宮肌瘤等。其中,越來越高發的甲狀腺結節、肺結節則不分性別。

結節、息肉、增生和囊腫,是體檢報告單上的「高頻詞」。到底哪個會癌變?哪個需要引起關註?

理論上,結節、息肉、增生都可能發生癌變,但也不是必然。結節是新生腫物的統稱,常見的有甲狀腺結節、肺結節、乳腺結節等。怎麽判斷結節的良惡性?是否需要幹預呢?一般來講,如果一個肺部結節較小,且每年體檢都沒有變化,可以不必急於幹預;如果一個結節短時間內持續增大,則需到專科進行進一步明確診斷。

輔助檢查中,彩超是診斷乳腺結節、甲狀腺結節、皮下結節的首選,肺部結節首選CT檢查。如果彩超提示結節有可能是惡性的,那就需要做進一步的檢查,例如穿刺活檢,或者手術切除。

息肉是人體組織表面長出的贅生物,包括腸息肉、胃息肉、鼻息肉、宮頸息肉等。息肉有可能癌變,例如胃息肉和腸息肉,發現後建議盡早切掉。

常見的增生有乳腺增生、前列腺增生、骨質增生等。大部份增生並不會轉變為癌癥。以乳腺增生為例,大部份年輕女性都有不同程度的乳腺增生,只有少部份人會出現不典型增生,轉變為癌癥。

囊腫通常是良性的。囊腫的原因不明,可能與遺傳、外傷有關。囊腫一般不會惡變,定期復查就可以。如果囊腫不斷變大,壓迫其他器官等癥狀,則需要治療。

一名體檢者在抽血 新民晚報記者徐程 攝

每年體檢最好選同一家機構

腫瘤標誌物有無必要做?

「每年定期體檢建議在同一家正規的醫療機構進行,這樣有利於資料的保存與比對。」江孫芳主任說,很多人會問查出異常後不知怎麽辦,中山醫院在體檢部開設了健康管理門診,提供體檢報告解讀、疾病風險評估、進一步檢查和治療等。

50歲的陳先生看到體檢報告單上有不少紅色箭頭,體重指數28.5kg/m2,還有高血糖、脂肪肝、高脂血癥、肝功能異常等。他來到中山醫院健康管理門診,醫生針對他的多個健康問題給出建議。「有的體檢者異常問題多,可能需要跑多個專科,而透過健康管理門診專業醫生解讀,很多初期問題就得到了解決,也可直接在健康管理門診幹預和復查。」江孫芳說。

38歲的王女士,體檢結果提示腫瘤指標增高。擔驚受怕的她也來到健康管理門診咨詢。「腫瘤標記物目前在體檢市場上比較受歡迎,它是癌癥輔助診斷證據鏈的重要一環,可以作為腫瘤但本身不能作為癌癥診斷的依據。一些良性疾病或者炎癥情況腫瘤標誌物也會升高。」江孫芳表示,腫瘤指標增高需要結合受檢者臨床情況進行具體分析,通常腫瘤指標較參考值上線升高數倍,或腫瘤指標有進行性增高的臨床意義比較大,需要進一步檢查。

常規體檢≠癌癥篩查

體檢還有必要做嗎?

很多人有這種感覺,身邊親朋好友發現自己得了癌癥,是因為出現相應的癥狀,比如疼痛、出血、持續性咳嗽、消瘦等,去醫院做了詳細檢查後確診的。那麽問題來了,這些腫瘤為何常規體檢沒能發現?

這其實是一種認識誤區。體檢可以查出一部份腫瘤。排除掉漏檢因素,能否體檢查出還跟腫瘤所在部位、特性、分期、所選擇的檢查型別有一定關系。比如,肝癌、胰臟癌、胃腸道腫瘤起病非常隱匿,早期沒有任何癥狀,如果出現腹痛,腹脹,黑便,黃疸等,都是腫瘤中晚期的表現。

江孫芳主任(左一) 采訪物件供圖

「盡管常規體檢不等於防癌體檢,常規體檢還是有必要的。」江孫芳告訴記者,常規體檢可以提示人體的一些基本健康狀況,幫助及早發現潛在的健康問題,提前進行幹預和治療,同時能發現一些惡性腫瘤的高危人群。

44歲的張先生平常不進行定期體檢,今年在家人勸說下接受了體檢。經風險評估後,醫生建議增加腸鏡檢查,竟發現直腸占位性病變,病理結果是腺癌。醫生還發現,張先生有腸癌家族史,於是建議做基因檢測,結果提示,他們家果然有遺傳性致病基因突變。江孫芳說,後來又建議直系親屬進行相應檢查,結果10位直系親屬中查出了2位早期腸癌患者。

「定期體檢和不體檢可能會有很大區別。像胃腸鏡這樣的檢查,並不是所有人的體檢計畫都涵蓋,但還是要根據個人疾病風險增加相應的腫瘤機會性篩查。」江孫芳表示。

防癌體檢計畫有哪些呢?

以肺部檢查為例,普通人每年做一次胸部低劑量CT檢查。如果一直沒有結節,可以適當拉長檢查周期。

而肝臟的檢查,普通人群可能是腹部B超,肝癌高危人群則建議加入甲胎蛋白、異常凝血酶原、甲胎蛋白異質體,7種微小核糖核酸的檢查。

普通人群的乳腺檢查內容一般是B超,但是對於乳癌高危人群則推薦加做鉬靶,甚至磁共振檢查。

【延伸閱讀】

不同年齡段體檢:

基礎體檢不可少

專項體檢按需選擇

中山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全科醫學科副主任江孫芳說,隨著年齡增長,疾病譜會發生變化,另外個別異常的指標透過連續性的觀察可以監測疾病的發生發展。不同年齡段的人群,需要根據個人的年齡、性別、職業特點、家族史等因素進行客製化的體檢方案。受檢者對於既往體檢報告已經顯示某方面異常的,可以據此選擇專項檢查計畫。

20-30歲:這個年齡段的人群通常身體健康狀況較好,體檢重點可以放在慢性疾病的預防和早期篩查上。建議進行常規的身體檢查,包括血和尿常規檢查,糞隱血、肝腎功,血糖、血脂等指標的檢測。此外,可以考慮進行一些常見感染性疾病的篩查,如幽門螺桿菌感染等。

30-40歲:這個年齡段的人群可能面臨工作壓力增加、生活節奏加快等問題。由於久坐、缺乏運動、不良生活習慣,體檢重點可以放在心血管健康、腫瘤篩查和骨密度檢查上。在20-30歲人群的基礎上建議進行心電圖、心臟超音波等心血管方面的檢查,以及乳癌、宮頸癌、前列腺癌等腫瘤的篩查,同時也可以考慮進行首次骨密度檢查。

40-50歲及以上:體檢重點可以放在慢性病的篩查和管理上。建議在30-40歲人群的基礎上進行更全面的身體檢查,包括胃腸鏡、頭顱MRI(可以增加MRA篩查腦血管問題)、頸部血管彩超等方面的檢查,同時也可以考慮進行更詳細的內分泌、免疫功能等方面的檢查。

60歲及以上:老年人慢性病高發,可根據體檢報告的異常指標進行專項檢查,如糖尿病專項體檢、心腦血管疾病專項體檢、腎病專項體檢等。老年人容易有骨質疏松,可加查骨密度。癌癥篩查始終是重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