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蕭深:「小眾計畫」為何能登上奧運舞台?

2024-07-27推薦

中新社北京7月26日電 題:「小眾計畫」為何能登上奧運舞台?

——專訪知名綜合體育解說員蕭深

作者 裴心語

當地時間7月26日,第33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法國巴黎開幕。巴黎奧運會不僅將整座城市納為奧運場地,也將霹靂舞、滑板、攀巖、沖浪增設為奧運計畫,體現出奧林匹克運動年輕化的潮流。

「小眾計畫」何以入奧?怎樣透過奧運會看待體育?體育如何成為「全球化語言」?日前,中新社「東西問」專訪知名綜合體育解說員蕭深,對上述問題進行解讀。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巴黎奧運會增設了霹靂舞、滑板、攀巖和沖浪四個大項,這些看似小眾的計畫為何能登上奧運舞台?

蕭深: 首先要明確一點,所謂「小眾運動」概念並不完全準確。一些運動計畫在中國可能是小眾的,但在別的國家和地區可能是大眾的。比如,橄欖球在美國是第一大運動,棒球在日本是第一大運動,在中國卻相對「小眾」。而桌球、羽球在中國很發達,但在其他國家或地區可能比較「小眾」。因此,對計畫「大與小」的劃分不必過於機械,這只是相對的概念。

體育包羅永珍,計畫種類繁多。我們應當打破大眾、小眾,主流、非主流,奧運、非奧運的傳統劃分方式,多從計畫的本質去看待。關註一個體育計畫有沒有足夠大的社會影響力,有沒有比較紮實的群眾基礎,與文化經濟、日常生活有沒有密切聯系,這樣才會有一個較為準確的理解。

奧運會增設新計畫,主要基於賽事方和計畫方的共同需求。一是奧運正在努力擁抱年輕化、現代化的潮流,新計畫的加入能夠為奧運註入新活力,展現奧運多元包容的形象。類似於霹靂舞、滑板、攀巖這樣的計畫能吸引更多年輕觀眾,彰顯體育在不同人群中的強大作用。

資料圖:當地時間7月21日,巴黎奧運會開幕在即,巴黎街頭奧運氛圍濃。圖為巴士底廣場的奧運五環標誌。中新社記者 富田

二是上述這些計畫也需要透過奧運會來展示自身形象並提升影響力。它們不僅是一種娛樂方式,更代表了某一群體的社會訴求。這種作用是相互的,也符合體育運動的基本規律。

中新社記者:關於霹靂舞是否算作體育計畫仍存在爭議,對此您怎麽看?

蕭深: 這些計畫嚴格意義上是否屬於體育,可能並非問題重點。這種有關「是不是」的爭論,其實無助於人們加深理解,反而會擴大分歧。

體育文化本質上是一種打破邊界的包容文化,看待體育問題應具備更寬廣的視野。如何透過體育促進不同群體的交流,是一個世界性命題,尤其是結合當下的國際形勢。對於新計畫入奧,我更願意站在這樣的角度去理解。

中新社記者:東西方國家對於體育、奧運的理解有何異同?

蕭深: 由於社會經濟文化特點各異,不同國家的體育發展一定會呈現不同面貌。對此,不必非要分出高低上下、好壞對錯。關鍵是如何理解體育在社會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把這種作用發揮到最大。

歐美的一些「體育已開發國家」最值得借鑒的要素是什麽?關鍵在於紮根社群,回饋社會。這是一種長期價值,也是「產業化商業化」立足的基礎,更是體育從本質上不同於娛樂之處。

在這個基礎上可以發現,我們過去對體育的一些理解有些局限。比如,競技維度以金牌獎牌為中心,教育維度以標準考試為中心,推廣維度以高強度參與為中心。

圍繞前兩點,社會輿論已開始校正相關觀念,但最後一點仍可能存有爭議。參與是推廣的核心,但問題在於應降低而非擡高參與的門檻。不是都去跑馬拉松或騎公路車才叫參與,人們到現場看一看、平時玩一玩,其實就是一種參與。不能一邊強調「推廣」,一邊又在推廣中帶著競技維度的成績思維。

資料圖:圖為北京一沖浪俱樂部內,教練帶領小朋友在水中練習平衡。 中新社記者 侯宇 攝

誰都不能否認比賽結果的重要性,但勿要把整個體育領域都看成一時一地的得失。特別是發展體育產業和體育教育,都是國家長期的社會化系統工程。

中新社記者:怎樣理解體育是「全球化語言」?

蕭深: 人們常說「體育無國界」,不同的體育計畫存在文化共性。哪怕是美式橄欖球這種美國文化背景很深的計畫,它強調的團隊精神、拼搏精神、對抗內容,也符合其他國家的社會需要。同理,中國的傳統計畫在海外亦有多元價值,這也是我們在今後推廣中需要特別註意的地方。

體育有極高的文化內容,在世界各地都與生活緊密相連,所以它是人類共同的語言。而在當今出現逆全球化風潮的國際背景下,體育更具有打破壁壘、促進交流的特殊作用。奧運會不僅是全球範圍內規模最大的體育賽事,更是覆蓋面最廣的文化交流活動。如何用好這個平台,發揮體育的巨大作用,對國際奧委會乃至各個國家來說都是重要命題。

中新社記者:如何推動全民體育,從而發揮體育更大的價值?

蕭深: 這需要準確理解體育,看到體育蘊藏於比賽之中又遠超成績之外的社會價值。體育不僅能創造巨大的經濟收益,也在文化層面具有很強的邊際效益。

讓體育回歸社群和校園,發揮其公益和教育內容,是體育全民化的第一步。夯實群眾基礎之後,才能進一步拓寬產業基礎。體育與經濟的關系,絕非要等到「經濟發達」之後才能發展體育,而是體育本來就是經濟發展的助推力之一。

至於體育在文化甚至外交層面的軟實力作用,過去數十年早有明證。直接路線之於大戰略維度固然不可缺少,但間接路線有時更事半功倍。(完)

受訪者簡介: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蕭深,知名體育評論員、ECO氪體合夥人,涉獵計畫包括美式橄欖球、自由車、棒球、冰球、足球等,曾在新聞媒體、賽事機構、體育公司等供職,擅於比賽技戰術層面的分析,對體育產業亦有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