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豪擲5萬余元買「高階」卡牌!未成年人「集卡成癮」,背後暗藏哪些貓膩?

2024-08-07推薦

這個暑期

一張三寸的卡牌成了

不少未成年人的「社交密碼」

市場上有一種叫做卡牌盲盒的產品

在未成年人群中無序銷售

孩子們動輒幾十元甚至數千元

購買這類盲盒

沈迷其中

家長們很是苦惱

從線下商場裏的「專屬拆卡座位」到線上的拆卡直播間,卡牌風靡一時,有的孩子花光零花錢購買各種「稀有卡」「典藏卡」,有的孩子甚至偷盜家人錢財購買卡牌……集卡,成了這些孩子的社交名利場,炫耀攀比暗流湧動;也成了不少家長的心病,不僅耗費錢財,還影響孩子的學業和身心健康。

一些未成年人

「集卡成癮」背後暗藏哪些貓膩?

又該如何剎住這股卡牌風潮?

小學生沈迷抽卡花費高昂

這些盲盒卡牌究竟有何魔力?

「買卡不炫,等於白買。」

12歲廣東女孩張秋把自己集來的稀有卡和特殊價值的卡牌圍成6圈,拍成花樣視訊,配上這些文字,發在朋友圈。這6圈卡牌的價值,將近2萬元。為了擁有這些卡牌,過去一年裏,她花了5萬余元。

沈迷於卡牌的不止張秋。13歲四川女孩李雅同樣「陷進去了」,為了在直播間拆卡,她在1個月內偷偷刷爆了外公的信用卡,總共下了58單,消費5000多元。為什麽一張小小的卡牌會讓平時乖巧節儉的小孩變成這樣?張秋媽媽和李雅媽媽百思不得其解。

很多城市的商場裏,卡遊連鎖商店的生意異常火爆。顧客大部份都是孩子,他們幾乎都是沖著「小馬寶莉」卡牌盲盒而來。這是一款以「小馬寶莉」動畫片中的形象為原型制作的一款卡牌盲盒產品。

卡遊公司在每個盲盒系列產品裏,都設計了普通卡位、中卡位和高卡位。卡位越高越稀缺、抽出來的機率也就越小。只有購買之後拆開包裝,才能知道自己購買到的究竟是哪幾張卡牌。

記者發現,孩子們只對稀有卡位感興趣,拆出來的其他中卡位、普卡隨手就扔掉。為了攢齊這些稀有卡,孩子們近乎瘋狂地花錢抽卡,家長們對此更是苦不堪言。

孩子們沈迷抽卡,時而興高采烈、時而捶胸頓足,越抽越瘋狂……在抽卡過程中涉世未深的小學生們還頻頻爆出「雷句」,引發了記者的擔憂。

孩子們幼稚的話語,讓成年人覺得既好笑又無奈。在抽卡過程中,孩子們甚至發現了所謂的「新商機」,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卡牌,孩子們之間互相交易,有的在卡遊店的公共區域,有的自己擺攤,他們將重復或不喜歡的卡牌賣出,掙來的錢又可以購買新的卡牌。當然,越稀有的卡賣得就越貴,這早已在孩子們中間達成了共識,一張張卡牌也成了流通在孩子們之間的一種具有實際價值的商品。

根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盲盒經營行為規範指引】中的相關規定,未成年人是不可以獨自購買這類卡牌盲盒的,但作為「小馬寶莉」卡牌盲盒的出品方,浙江卡遊科技有限公司在實際經營和管理中並沒有遵守相關規定。

除了線下的卡遊門店,在卡遊App和小程式上,孩子們自己的未成年人帳號也可以隨意下單。

互聯網公開資訊顯示,2023年前三季度,作為卡遊的核心產品——集換式卡牌,銷售收入高達16.75億元,占卡遊公司總收入的85.8%。記者進一步調查發現,卡遊公司在各地發展經銷商,文具店、小賣店等都有「小馬寶莉」卡牌盲盒出售,上學放學路上的順手一抽,早已成為孩子們的習慣。

記者走訪多地玩具批發市場,幾乎每個攤位都在出售「小馬寶莉」卡牌盲盒,火爆程度無須多言。當記者提出卡牌包裝盒後面標註的未成年人禁止單獨購買的提示時,批發店主都不以為意。

天價卡牌21萬元究竟是誰在炒作?

產業鏈條瘋狂逐利 盯上未成年消費者

記者發現,為了讓卡牌更具有價值,甚至為了這種卡牌能再次交易,很多消費者會將買到的卡牌拿到卡牌評級機構進行評級,卡牌評級機構透過卡面的品相進行分數評定。重慶卡藏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就是一家卡牌評級機構,這家機構一周就能評十幾萬張卡,其中「小馬寶莉」卡牌占大多數。

有了所謂的評級,這些卡牌的身價開始飆升,根據所謂評級機構給出的評分不同,卡牌的價格在隨後的交易中,可以翻幾倍甚至幾十倍。機構的客服表示經他們評級的卡牌最高賣到了21萬元。

在評級機構的助攻之下,一些實體店鋪為了能分得一杯羹,還提供回收、寄賣「小馬寶莉」高卡位卡牌的服務。

記者以手裏的一張9.5分的稀有卡為例,詢問寄賣卡牌店鋪的老板,評級和未評級價格有多大差異,老板給出了100元的差價。

記者在上海發現了一家專門收售「小馬寶莉」高卡位卡牌的店鋪,店內兩面墻擺滿了「小馬寶莉」的卡牌,卡的價格也從幾十元到幾萬元不等。記者詢問是否收卡,老板表示:收,而且非常急迫。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在這場卡牌盲盒的交易遊戲中,卡遊公司賣卡牌盲盒,評級機構收費鑒卡評級,推高卡牌價格,二手商家回收稀有卡再賣出,每一個環節都賺得盆滿缽滿,唯獨只有孩子們沈迷拆卡買卡,無法自拔。

拆卡直播間推出新玩法賭性升級

未成年人下單毫無阻礙引發擔憂

一些孩子告訴記者,現在他們最流行的玩法,是在短視訊平台的拆卡直播間裏,這裏的玩法最刺激。

拆卡直播間比較常見的一種玩法叫「疊疊樂」,規則是消費者購買盲盒卡包,主播代拆,拆出中卡位SSR則再免費開一包、拆出中卡位UR則再免費開兩包。第二輪免費贈送的卡包再以相同的規則繼續疊加贈送新的卡包,疊加得越多,抽中最高卡位CR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除了疊疊樂,數小馬也是一種規則簡單,但刺激感十足的玩法。消費者購買盲盒卡包,主播代拆,然後數所有卡牌上卡通小馬的數量,不同的數量對應不同的獎勵。

整個過程以小博大,小小卡牌,儼然成了彩票一樣的工具。在種種玩法的加持下,拆卡直播間變得熱鬧非凡,消費者在拆卡和兌獎的雙重刺激下不斷下單購買卡牌盲盒,越玩越上癮,有的玩家甚至在網路直播間裏直接成箱地購買。

幾乎所有直播頁面的醒目位置,都會明確標示「未成年禁止下單」的字樣,主播也會在直播中多次強調,未成年禁止下單。但是在整個直播過程中,主播自始至終都沒有核實下單的消費者是不是未成年人。

記者點選進入直播間下單的連結,在付款頁面,已經為記者預設勾選了「我已成年、同意代拆」的選項,無需任何操作,就可以直接付款下單,同樣沒有任何人核實下單人的真實年齡。

實際上,透過直播間公屏上的留言並不難發現,直播間裏有許多觀眾都是未成年人。

孩子們在這樣「賭性」十足的直播間裏一邊寫作業,一邊聊著天,一邊下單購買卡牌盲盒,主播還時不時加入他們嬉笑回應著,直播間「未成年人禁止購買」的標語形同虛設。

一些在直播間買過卡牌盲盒的孩子也表示,直播間中禁止未成年人下單只是一個幌子,他們下單從來都沒有遇到過任何障礙。

據記者調查,一些拆卡尤其是拆動漫卡直播間的主力軍是10歲至13歲的未成年人,他們在直播間裏下單的數額從幾十元至幾千元不等,不少人還會因為拆不到好卡「回不了本」而反復下單。

小學生李雅的媽媽告訴記者,為了抽到值錢的卡,李雅花了大量時間把卡盒的系列、卡牌的等級以及抽卡的規則弄得清清楚楚,甚至為了了解卡牌上的人物而仔細尋找並熟背相關資料。「這些規則是弄清楚了,成績卻下滑了不少。」

李雅刷爆外公信用卡,就是因其在14個不同的拆卡直播間裏下了58單,最少的一單花了9.9元,最多的一次性買了150包,花了1988元。

小學生集卡上癮

卡牌成了社交密碼

這些未成年人為何沈迷於抽卡拆卡?記者采訪發現,不少人是從「跟風」到「入坑」。

近期,廣東某小學的李老師註意到,班上的女同學大多都在玩卡牌,一些同學是為了「跟風」:不玩卡牌的同學會被認為是「落伍」了;在同學群裏,有的孩子會顯擺自己的卡牌;在一些孩子眼中,有了好的卡牌,就等於有了好的人緣。

「比‘跟風’更可怕的是‘上癮’。」擁有29年教學經驗的李老師覺得,這種卡牌的性質與之前學校明令禁止過的煙卡等卡片的性質極其相似,卻又更加來勢洶洶。她給班上同學做了問卷調查後才發現,原來已有半數學生接觸過這種卡牌。不少同學說自己「癮大」,已經買了「幾十次」。當問及拆卡帶來的感受時,四分之三的學生用「上癮」來形容。

比如張秋。一年前,她從同學那兒第一次看到這種卡牌,就想自己也擁有,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她告訴記者,自己收集卡牌的初衷,就是為了和同學們有共同話題。她從小賣部、商場購買卡包、卡盒,從開始花10元買一小包到後來豪橫地花100多元「端盒」。

把幾個卡包摞起來對齊剪開,把卡牌成疊排好,迅速翻翻有沒有「好卡」,這是張秋「行雲流水」的一套動作,也是讓她覺得「刺激」的時刻。她會把自己拆出來的卡牌拍成視訊發到朋友圈,「同學們都羨慕不已」。

一年下來,張秋砸下5萬元購買海量卡牌,將「高階」卡牌精裝成冊,這讓她有了「炫耀」的資本。「不是每張卡牌都有進入冊子的資格,只有‘稀有卡’才值錢。有時拆數十包卡才能出一張‘稀有卡’,其余大多是普卡,會被丟掉。現在看看那圍成6圈的價值近2萬元的卡牌,我覺得錢花得太值了,不但買來了成就感,而且買來了同學們的羨慕。」

記者走訪了解到,在小學生群體之間,「稀有卡」也有等級劃分。一張普通級別的「稀有卡」至少可以賣到80元至160元。如果抽到了級別更高的「稀有卡」,甚至可以溢價到幾百元。

張秋告訴記者,她會拿著卡牌去和同學交換,也會在同學那兒買卡牌,自己買過最貴的一張是400元。這筆買賣,她不敢告訴家長,因為「我很清楚這是一筆數額不小的、難以啟齒的支出,但看到這麽稀有的一張卡牌,我太想擁有它了,完全控制不了自己的欲望」。

同樣控制不住買卡牌欲望的還有李雅,她甚至想過把手綁起來,阻止自己買卡牌。

起初,她也是為了和玩得好的夥伴「保持一致」,花10多元在學校周邊的小賣部買少量卡包。後來「癮」越來越大,她把自己存錢罐裏的1000多元零花錢全部拿去買了卡牌。後來,零花錢也用完了,她就竊取了外公的信用卡密碼,不到1個月時間,刷爆了這張信用額度為5000元的信用卡。

維權艱難

申請退款並不容易

然而,狂歡背後暗藏的卻是套路。

「機率都是設定好了的,架子上放的盒子都會被標號放好,中和不中,主播一目了然。」目前在湖北工作的洪先生曾是某拆卡直播間的主播,他透露,這類直播間一般會有很多「托」,這些「托」不僅藏在直播間公屏上「刷熱度」,還會偽裝成下單的買家,「下單的人裏有很多‘托’,主播會把能中獎的盒子故意安排給‘托’,營造直播間很容易‘抽中’的假象,騙你一個人下單。那種超過兩次以上中的,可以說都是假的。」

對於真實買家,拆卡直播間另有一套刺激下單的「機制」。

洪先生介紹,擡「端盒」的必定有抽中「稀有卡」的,中了之後會繼續中,之後就不會讓人再中獎了。透過這種刺激手段,有消費者在兩個月裏消費了兩萬多元。

「這就是一種主播‘坐莊’,買家下註的變相‘賭博’。」洪先生說。

目前在廣東工作的崔女士也曾在拆卡直播間當過主播。她坦言,就算不是遊戲玩法,「散包平拆」也是套路滿滿。主播會在開播前在每一盒側面剪開小口做好標記,「每次直播都會有人在後面討論要給人出什麽」。

當未成年人在直播間豪購卡牌後,家長要想申請退款卻不容易。

李雅媽媽為了讓女兒認識到這是錯誤行為,決定帶著女兒一起維權。她找到女兒單筆消費較高的幾個直播間,要求直播間退貨退款。

「有的直播間在我解釋清楚後就退款了,但有的直播間態度非常惡劣,堅決不肯退,我找了平台介入,平台也管不了。」其間,李雅媽媽查到了某直播間顯示的所謂營業執照地點位於海南省,她問詢了當地有關部門,卻發現「這個擺出來的執照地址是錯的,公司也顯示經營異常」。

「直播間的負責人說要讓當地市場監管部門出具相關證明才能退款,而相關部門卻說開不出證明。」走到這一步,李雅媽媽覺得自己也跟著「陷進去了」。

在維權過程中,李雅媽媽接觸了不少深陷其中的家庭,有的孩子花了幾萬元,有的甚至高達10多萬元。對於當下一些未成年人的消費觀,李雅媽媽很是心痛,「這種卡牌風潮該急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