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元代室內建築跟漢族有何本質區別,他們在中原的設計風格有改進嗎

2024-03-31推薦

文|Alpha

編輯|Alpha

元代室內建築設計並沒有明顯的時代風格,而是沿襲了宋代流傳下來的傳統,所以宋元風格說長期都是一種主流認識。

然而,作為一個由少數民族統治下的強大政權,在社會發展的各個層面或多或少都帶有時代銘印,元代室內建築設計亦不可在宋元之說下一概而論。

事實上,元代的民族大融合讓統治階層十分重視多種文化元素在社會建設領域的套用,從而增強了室內建築設計的活力、豐富了設計內容。

可以說,各民族相互往來,思想文化、風俗習慣、文化藝術的相互交流,給元代室內建築設計帶來了在傳統基礎上變革的機會。

那麽,元代室內建築跟漢族有何本質區別,他們在中原的設計風格有改進嗎?

一、文化融合銘印,文物表現風尚

元代室內建築設計具有獨特的裝飾效果,尤其喜歡將金屬件裝飾在家具上。 這樣的設計一方面讓素色家具更為美觀,另一方面也起到了加固作用,適合蒙古遊牧民族使用。

而且線雕、淺雕等極少出現在元代室內建築設計語言中,而是多采用高浮雕和圓雕,從而強化了立體效果,即便從遠處望去也具有很高的辨識度。

在裝飾的題材上,除了雲紋、花草紋之外,龍紋、鳥獸紋也是十分常見的,屬於曲線類的卷珠紋也有較多運用。

值得一提的是,與宋代及以前的傳統不一樣的是,無論是雕刻還是紋繪,元代的設計都有意表現藍天白雲的流動氣勢。 這是遊牧民族基於生活習慣的一種認知審美。

河北曲陽北嶽廟,國內最大元代木質大殿,內有畫聖吳道子所繪壁畫

例如在遼寧的富家屯,曾經出土了一幅元代的墓葬壁畫,名為【侍寢圖】。 畫中繪有一高懸著的敞軒帷幔,帷幔下的木床呈青灰色,是以精工雕鏤而成。

木床的床座是托泥式的壺門,在壺門和床面之間用金屬構件的橫檔與立檔聯結。 金屬的橫檔與立檔既加固了整個木床,又凸顯了大方美觀。

由於壺門造型來自藏傳佛教,而宋代及前代的木床並沒有這一構件,由此可以說,元代室內建築設計在細節之處的確受到了宗教影響。

而在內蒙古赤峰的元寶山上,也曾出土過一幅墓葬壁畫,畫中繪制的高方桌非常高大,一券口形牙板設定在桌面和四條桌腿之間,桌腿相互之間以橫棖連線。

前後兩面是單棖,左右兩面是雙棖。 這種造型設計與宋代時並無二異。

富家屯元墓壁畫與元寶山墓葬壁畫兩相對比可知,元代東北一帶的室內建築設計既有中原傳統建築設計元素,也表現出了以宗教元素為特色的時代性。

可見,元代室內建築設計存在宗教文化介入生活文化的現象,客觀上造就了室內建築設計的元代風格。

事實上除了東北一帶,廣袤的中原地區也同樣普遍存在這種設計風尚。

二、地面莊重大氣,墻壁美觀實用

據史料記載,自西周以來中國傳統建築室內地面就開始采用地磚作為裝飾。

到了唐代,室內使用裝飾磚的做法逐漸普及,並出現了磨磚對縫的技術。

這種技術要求地磚的下表層小於上表層,依靠擠入磚縫的泥土形成的膠結層固定地磚。 這種工藝的長處是地磚表面

看起來平整結實、縫隙很小,且不易滲水。 到了元代,這種磨磚對縫技術已被廣泛使用在室內地板裝飾中。

在宋代的【營造法式】一書中曾記載在鋪設室內地磚前,要先將磚面磨平,再打磨兩磚銜接處,之後再將地磚四周砍磨成直角。 這樣做能夠使地面顯得平整美觀。

除了精湛的技藝外,人們還可以從元代的壁畫中看出當時的地磚鋪設采用了間色技藝,即用深、淺兩種不同顏色的地磚相間拼貼在地面上,避免地面色調單一呆板,使室內顯得華麗精致。

元代宮廷建築是元代最高等級的建築,其室內地面設計莊重華麗,采用花斑石和地毯作為裝飾。 元代室內墻壁的裝飾設計大多使用磚墻。

在中國傳統建築材料中,磚是較為古老的一種材料。 最早被用於修建陵墓,到了唐宋時期也僅在土坯墻底使用。

元代時期,磚墻的發展較為迅速,並被廣泛用於室內建築中。 元代磚墻設計種類包括實磚墻、包框墻、包磚墻等。

元代用磚砌墻采用厚墻收分技藝,使墻面顯得美觀實用。 除了在室內使用磚墻外,大量織物、壁畫也被用於室內墻面裝飾設計。 壁畫在元代室內建築設計中較為常見。

元代統治階級為了維護自身統治地位極力宣揚宗教思想,因此元代壁畫也多以宗教題材為主。 元代永樂宮壁畫就是元代壁畫的代表作之一。

永樂宮的壁畫主要繪制在重陽殿、三清殿和純陽殿內,面積共有900多平方米。

這些元代壁畫內容豐富、氣勢磅礴、技法精湛,既沿襲了唐宋時期的優秀畫法,又結合了元代流行繪畫審美風格,給人耳目一新的視覺感受。

永樂宮壁畫透過獨特的藝術形式反映出道家思想以及元代社會生活場景,其中最著名的一幅為三清殿的【朝元圖】壁畫。

畫師在三清殿的東、西、北三面墻上都繪制了許多大型神仙像,十分壯觀。

殿內的三面壁畫內容相互聯系,表現了玉皇大帝、紫微大帝帶領眾神仙向元始天尊、太上老君、靈寶天尊朝拜的景象。

壁畫除了八個主神形象外,還有二百八十六個形態各異的神仙形象。

永樂宮的壁畫筆法細膩、色彩絢爛,部份壁畫還使用石頭本色進行繪制,達到永不褪色的藝術效果。 元代室內墻壁設計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令人印象深刻。

三、梁架原木粗獷,柱子鬥拱新穎

元代建築十分註重室內木頭構架的設計。 元代在鬥拱、梁架、藻井、大花等木制構架大都采用繪畫和雕刻相結合的設計方式。

其中,梁架設計是室內建築設計的重中之重。 因為梁架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室內空間大小、寬窄的跨度,也是衡量建築等級規模的標準之一。

人彎梁,也被稱作草栿,是元代梁架的一大特色。 唐宋時期,中國的木構有明栿和草栿兩種形式。

草栿是指大花板上方的梁,這種梁制作方式自由且工藝粗糙,因此被稱為草栿。 明栿則為大花板下方的梁。 明栿表面光滑,用料比草栿細致美觀。

因此,唐宋時期明栿和草栿在室內建築設計中有明顯區分。 到了元代,室內建築梁架多使用草栿。

草栿用料粗糙,多使用原木建造,根據木頭本身的形狀和顏色因材使用,較少在原木上做雕刻裝飾。

元代梁架普遍使用草栿粗獷的建築形式主要由於元代木料供應不夠充足,加之其原生態風格符合遊牧民族豪放不拘小節的性格特點。

草栿梁架的優點在於省時省料,有利於木匠在短時間內建造出大型建築。 雖然元代建築較少在梁架上做雕刻,但用彩畫作為裝飾必不可少。 元代梁架的梁面和梁底都使用彩畫裝飾。

在元代永樂宮的室內梁架彩畫設計中,采用了如意旋瓣與條狀紋飾相結合的形式作為裝飾。 在雍和宮墻內出土的梁架彩畫中出現柿蒂紋。

元代室內柱子設計大多為高大細長的形狀,即柱子的高度和直徑之間比值較大。 在中國傳統建築中柱子最重要的作用是承重,其在室內位置相對獨立。

由於柱子在古代傳統建築中的作用至關重要,又與屋主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屋主格外註重對柱子這一構件的建築裝飾,幾乎所有存在於室內的柱子都會得到主人精心保護。

古人賦予柱子許多象征性意義,他們善於在柱子上做裝飾設計。 通常使用的裝飾方式為雕刻、鏤空、彩畫等。

其中彩畫是最方便、快捷、省工的裝飾,具有表現力強的特點,因此成為最受人們喜愛的裝飾方式。

在柱子上使用不同顏料塗色和彩繪的工藝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存在。 到了唐宋時期,在柱子上做裝飾已成為社會普遍現象。 在柱子裝飾發展史上,最基本的色調是朱紅色。

除了春秋時期人們在柱子上刷各種不同色彩的顏料外,極少有以素色裝飾為主的柱子。

柱子的裝飾設計經歷了一個從早期簡單質樸到唐宋時期繁復奢華,再到明清時期清麗婉約的過程。

在這一歷史過程中,宋代是柱子裝飾最繁盛時期,而使用雕刻技藝裝飾柱子的方式則在秦漢時期較為盛行。 元代的宮廷建築也十分註重柱子的裝飾設計。

在大明殿中柱子全部刷成朱紅色,殿兩旁配殿的柱子裝飾采用鏤花百玉設計,寒殿的柱子上雕刻有蟠龍圖案。

從現今考古發現的元代室內建築中,柱子多被刷成朱紅色。 可見,朱紅色是元代柱子最主要的裝飾顏色。 那些用玉器、木雕、貴重金屬等做裝飾的柱子大多出現在帝王宮殿中。

元代柱子的官式做法是在柱子上通刷朱紅色,偶爾在柱頭位置繪有彩畫。 元代柱子設計簡潔主要與當時流行的細長柱形有關。

元代流行使用細長形狀的柱子,柱子間距較大,若在柱子上設計繁復的裝飾會使柱子顯得缺乏力度和支撐感。

元代的鬥拱樣式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宋代鬥拱做法,然而,在用料尺寸上大為縮減,功能也較以往弱化。

雖然元代建築整體規模與鋪作層高度之間的比例小於宋代建築,但鋪設鬥拱的位置也綽綽有余。

元代鬥拱出現了象鼻昂等新興式樣,在裝飾設計方面以彩畫為主。 元代用於鬥拱裝飾的彩畫設計偏愛青綠色調,紋樣大多為雲頭和小花。

然而,在永樂宮的三清殿中的鬥拱圖案為箍頭枋心設計,即在栱身的左右兩側繪制對稱彩畫,使兩側與栱身彩畫形成一幅三段式整體構圖的圖案。

在山西永樂宮內,鬥拱設計除了彩畫外,還使用雕刻作為裝飾。 雕刻裝飾的鬥拱層次感分明,使室內建築設計風格顯得更為協調一致。

元代鬥拱裝飾註重與瓜子栱、令栱、泥道栱等平行。 在鬥拱的端頭往往雕刻翼形、雲頭形或華頭形狀等作為裝飾,給人以完美的視覺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