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常年在天山「大風口」巡護鐵路,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2024-07-09推薦

30多年來,新疆烏魯木齊市達阪城區民兵護路隊創造安全管護「零危停、零事故、零傷亡」佳績。日前,記者跟隨他們走上巡護路——

「大風口」,我們來了

護路隊員檢修被大風吹壞的鐵絲網。李威威攝

常年在天山「大風口」巡護鐵路,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7月上旬的一天早上,記者穿上反光馬甲、戴好防風面罩和防護眼鏡,跟隨新疆烏魯木齊市達阪城區民兵護路隊,開啟這次巡護之旅。

迎著朝陽,巡邏車顛簸在大坑連小坑的碎石路上,記者下意識地緊了緊安全帶,並牢牢抓住車扶手,生怕被甩到車外。車窗外,雪山連綿,只有稀疏幹枯的梭梭點綴在戈壁上,越發顯得空曠和寂靜。

走走停停,停停走走。20多公裏山路,巡邏車足足行駛了2個小時,才抵達當天巡線執勤的第1條路線——天山3號隧道。

這條隧道,位於烏魯木齊市達阪城和吐魯番交界的崇山峻嶺之中,與2號和1號隧道相連,全長10.4公裏,每天有230余列客車和貨車透過,是連線新疆南北和歐亞大陸的咽喉要道。該民兵護路隊自1993年成立以來,一直擔負著這3條隧道的守護任務。

在隧道口斜對面山坡上,矗立著一座「夫妻哨所」,不足半個籃球場大,四周高山聳立,光禿禿的、一片荒蕪。哨所上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特別耀眼。

「以前,哨所空間狹小,除了一張床、一張桌、一把椅以及一些廚具,幾乎沒其他設施。」護路隊隊長翟建榮告訴記者,在1號隧道旁還有一個類似的「夫妻哨所」,近年來,在各級的關心下,這兩個哨所的水、電、暖、網等一樣不少,工作生活環境越來越好。

一下車,肆虐的大風刮得人站都站不穩。翟建榮說:「這裏每年平均200多天刮8級以上大風,是名副其實的‘大風口’,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小風卷沙粒,大風飛石頭。」

「哨兵同誌,請下哨!」「3號哨位,執勤情況正常,請接哨!」同行隊員顧曉虎夫妻依規檢查攜帶裝備器材,履行交接哨程式,然後從容走向哨位,一人負責登記過往列車資訊,一人負責警戒觀察。

按計劃,顧曉虎夫妻留在哨所執勤,另外4名護路隊員在翟建榮帶領下,從3號隧道「夫妻哨所」徒步經2號隧道至1號隧道終點,往返一趟需要6至8小時。

稍作休息,大家繼續趕路。記者跟在維吾爾族護路隊員玉蘇甫·吐爾遜身後,迎著大風蹣跚向前。在堅硬且松動的石頭上,行走2個多小時,記者累得大口喘著粗氣、雙腿像灌了鉛。玉蘇甫·吐爾遜笑著說:「我們天天走,習慣了。」

風越來越大,不時有飛沙打在臉上,大家不自覺地用手護住臉、彎腰低頭繼續前進。視線不足10公尺,記者口鼻都是沙子。隊員塔力哈提·阿山告訴記者,在一次冬季巡路線上,他們遭遇暴風雪天氣,能見度不足2公尺,只能趴在地上往前爬。

「護路工作聽起來簡單,可並不輕松,尤其是遇上惡劣天氣更加考驗人。」3個多小時後,翟建榮組織大家在一處背風處休息。他告訴記者,「天山隧道在戈壁深處,最怕遇到暴風雪。有時大風會把防護網刮倒,若不及時發現處理,牧民的牛羊和駱駝就會跑到鐵路線上,後果不堪設想。」

又經過1個小時的艱難跋涉,巡線分隊抵達本次巡線終點——天山1號隧道哨所。顧不上休息,護路隊員按照職責分工,分頭進行列車資訊登記核查,觀察隧道周圍情況。

一行人回到乘車點時,夜色已降臨,結束了一天的換哨、巡線執勤任務,大家筋疲力盡,但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滿足感。

「情況正常,平安順利是大家共同的心願。」難怪,30多年來,這段天山隧道沒有發生一起鐵路設施被盜或破壞事件,創造了安全管護「零危停、零事故、零傷亡」的佳績。

那一刻,記者感受到了負重前行的分量與擔當,不由得為這些默默守護的民兵豎起了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