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江陰小城「馬斯克」,估值1500億

2024-04-18推薦

國內風電「二哥」遠景能源,有個要做能源領域「下一個特斯拉」的夢想。

位於江蘇無錫的遠景能源,隸屬於遠景科技集團,以智慧風機聞名。2023年底,在粵港澳大灣區,第一個百萬千瓦級海上風電計畫全面建成投產。其中迎風旋轉的超級「大風車」裏,就有來自遠景能源的14MW(百萬瓦)風機,最大的葉輪直徑能達到252公尺。它轉上一圈,發電量就足夠一個三口之家用一周了。

遠景能源並未上市,也沒有公開財務數據。但在2023中國企業500強榜單中,這家公司以690.84億元的年營收,排在了第336位元。不久前,遠景能源奪下了2023年新增裝機容量「全球第二」的寶座,把上一年的「亞軍」丹麥巨頭維斯塔斯拉下馬來。

4月9日釋出的2024年「胡潤全球獨角獸榜」中,對遠景能源給出的估值已達到了850億元。

令人驚訝的是,遠景科技集團還不止如此。在它的旗下還有另外兩家公司,也同樣榜上有名:主打動力電池的遠景動力、營運「能源互聯網」的遠景智慧,它們的估值分別為675億元和255億元。

遠景創始人張雷是位年輕的70後,但在2023年的胡潤全球富豪榜中,他的身家達到350億元,壓過了他的前輩,也是無錫江陰老鄉的海瀾之家創始人周建平,一度登頂「江陰首富」。

相對來說,張雷是個低調的創始人。他創業之初的故事鮮為人知,在遠景的各項公開資料裏也沒有公開他的持股比例。但在風電產業,張雷又是個「特立獨行」的另類:國內風電排行前四的巨頭中,遠景能源是唯一不上市的公司;在風電外,遠景系也進行了多元化布局,現在還為「碳中和」目標奔走。

海外歸來的張雷,一直積極向國際經驗靠攏,也從來沒有掩蓋自己打造一個「智慧能源」生態系的野心。這和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的「能源革命」有著相似之處,也因此,張雷也曾被業內打上過「中國版馬斯克」的標簽。

但遠景要實作這個宏大的理想,並非易事。「風光儲」萬億市場,也在面臨增長和轉型的煩惱。在遠景起家的風機領域,內卷壓力也撲面而來。

無錫是工商業名城,很少有人關註到,無錫還在打造另一張名片「新能源裝備之都」——包括高端裝備、光伏、氫能、儲能等領域,全國新能源裝備出貨量前十的企業中,目前有近一半都在無錫。

遠景能源所在的江陰,作為無錫的縣級市,被稱為國內的「制造業第一縣」,孕育了2萬家制造業企業,其中包括10家中國500強企業、17家中國制造業500強企業。

能在這種情況下脫穎而出,張雷的故事就更顯得勵誌和鼓舞人心。

張雷的父親在江陰也是一名成功的企業家,主要從事機械行業,張雷也妥妥算是個「富二代」了。不過他並沒有選擇早早繼承家業,1999年,23歲的張雷從上海理工大學畢業後,遠赴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繼續深造。

據早期的媒體報道,在英國求學期間,張雷先後在法國道達爾石油公司倫敦能源交易部和英國巴克雷銀行供職,從事了5年的能源金融衍生品相關工作。2006年,張雷帶了10個人的團隊回到國內,準備挽起袖子在家鄉創業。

當時的新能源產業正風光無限。光伏巨頭無錫尚德,在這一年助力創始人施正榮成為了中國首富。風電的熱度這時雖然還趕不上光伏,但行業的第一波井噴期也已到來。

▲(遠景科技集團創始人張雷)

國內早已擁有了一批風電民營企業,像金風科技早在1998年就宣告成立。但風電裝置國產化程度不足一直是行業的錐心之痛。2005年時,國內市場幾乎被維斯塔斯、西門子歌美颯、奇異等幾大外企巨頭瓜分殆盡,尤其是維斯塔斯,一家就占了38%的市場份額。

2005年,風電行業迎來兩大利好訊息。【可再生能源法】頒布,國家能源局等相關部門也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支持政策,為風電規模化套用創造了條件。同年,發改委也釋出了一項政策:風電裝置國產化率要達到70%以上,不滿足要求的風電場不允許建設。

國內風機制造業被註入了一針強心劑。後來國內排名在前的多家風電企業,包括明陽智慧、華銳風電等,都是在那個階段成立。這之後近5年的時間,是國內風電行業混戰不休的野蠻生長階段,同時也是它輝煌崛起的黃金時代。國內企業一邊大打價格戰,同時又一路攻城略地,從海外巨頭手中收復市場。

張雷放棄了加入家族企業,在2007年創辦了遠景能源,也為這個產業的發展故事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遠景當初的起家故事並不為人所熟悉。張雷在其中是否得到了家庭的助力,外界也不得而知。但可以確認的是,張雷的選擇站在了風口上,對於風電企業的建設,當地政府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力度。在遠景創業的早期,無錫、江陰兩級政府透過專項人才計劃、產業計劃,先後投資9400萬元,助力遠景代建了一期共1.15萬平方米的廠房,並為其二期計畫擴容提供了1.5億元的貼息貸款。

遠景能源獲得了支撐其在初期快速發展的資金。此時,一批公司已在風能資源豐富的「三北」(西北、華北和東北)地區積極跑馬圈地,初出茅廬的遠景能源,必須勾勒出從競爭中勝出的規劃。

張雷再次露出了自己「叛逆」的一面。風電的風機制造是一個重資產、高投入的產業,幹的是「苦活兒」。但張雷卻說,要「用軟體定義風機」。當時的雲端運算、大數據概念方興未艾,包括維斯塔斯這樣的巨頭,也在基於風電大數據做開發,如果從智慧化方向入手,在傳統風機廠商中勢必是個亮點。

遠景開始自研風機的核心控制器。2008年4月,遠景能源獨立研發設計的首台智慧風機77/1.5MW(百萬瓦)樣機下線,在生產的車間裏舉行了一個簡潔的下線儀式。實測的結果是,樣機的發電效率比傳統風機能夠提升20%。

這也為遠景吸引來了第一波客戶。當時亞洲最大的風電開發商龍源電力,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將新的風機放在了啟東風電場試用。半年後,龍源電力向遠景訂購了33台1.5MW風機。

龍源電力的訂單,成為遠景早期發展的關鍵。到了2009年,遠景能源力壓金風科技,在龍源的供應商中排在了首位。這一年,根據公開資訊,遠景的銷售收入就突破了10億元。

遠景能源在行業裏初露頭角時,國內風電企業與海外巨頭之間的戰爭,也逐漸接近尾聲。

在國內企業的強攻下,國產風機的售價從2008年的6500元/千瓦被「卷」到了2011年的3700元/千瓦。在2010年時,「風電裝置國產化率要70%以上」的政策宣告取消,而此時國內的風電裝置國產化率,已從2004年的不到10%上升到了超過90%。

2011年,中國風電並網裝機容量突破4500萬千瓦,風電裝置的年度銷售規模超過百億元。華銳風電、金風科技、聯合動力等廠商殺入全球市場份額排名前十。而維斯塔斯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在這一年首次跌至第五,公司整體更是自2005年之後第一次出現了虧損。

海外巨頭們逐漸靠邊站,國內頭部廠商間的「王座」爭奪戰也打到了白熱化,風能資源集中的「三北」地區,更是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作為後起之秀,遠景能源在服務龍源電力的訂單時,也挖掘到了和其他風電巨頭們差異化競爭的「靈感」。由於陸上風機競爭激烈,2009年前後,龍源電力在全國首先提出了「上山、下海、進軍低風速」的轉移開發戰略。

遠景能源首先瞄準的,就是「低風速」。過去,三北和東南沿海地區引領了風電市場的增長,但國內還有大片風速低於6m/s的廣闊區域,在風機發電效率提高的前提下,這片龐大的空白市場就具備了可開發的價值。

2009年,遠景能源推出了首款1.5MW的87公尺風輪低風速機組,並在2011年,整機運用在國內第一個低風速風場——安徽龍源來安風電場。

來安風電場的並網發電,標誌著中國低風速風電開發時代開啟,迅速吸引了眾多開發商的關註。而遠景能源,成為了開發這塊藍海市場的排頭兵。

在「下海」這塊,遠景也跑在了前面,成為國內最早參與海上風電的技術裝備企業之一。2010年3月,遠景近海潮間帶風機並網發電,成為其邁向海上風電計畫的第一步。遠景能源首台4MW海上風機於2013年並網,是當時國內自主研發的首台大功率風機,引領了海上風電「大百萬瓦」潮流。

依靠這些創新,在風電市場遠景能源逐漸站穩了腳跟。到了2014年,遠景能源的新增裝機量超過了200萬千瓦,攀升至全國第三名。它也是這一年國內最大的海上風機供應商,交付了130百萬瓦。到了2016年,遠景能源已是中國風電行業市場份額排名第二的整機商,僅次於金風科技。

不過,張雷的目標也從來不僅限於風電,而是越來越迫切地,想要讓遠景撕下「風機公司」的標簽。他要在自己開辟的「零碳」新賽道上稱雄。

張雷給自己創辦的公司命名時,想好了用「遠景」這個詞,「更加代表我們對未來資訊化、智慧化的一些思考,和整個能源領域趨勢的一種把控。」

但是,他並沒有簡單地把這家公司叫做「遠景風電」。因為,在張雷的心目中,遠景是一家「科技公司」。

有意思的是,在大洋彼岸的馬斯克眼中,也沒有把特斯拉僅僅看作是一家制造企業。馬斯克也是張雷推崇的企業家。當年特斯拉的Model S剛問世時,張雷也訂了一台,理由是「為了體驗和思考電動汽車與能源互聯網的布局」。

馬斯克涉足了新能源汽車、儲能、太陽能電池等,而張雷也想連結起一個「能源互聯網」的生態系。馬斯克喊出口號要「拯救地球」,張雷對可再生能源也有著偏好,在一次「能源的未來」主題演講中,他提到,能源互聯網將會是可再生能源時代的執行機制。

國內新能源領域,像張雷這樣執著於新技術的人並不多。創辦遠景時張雷說要用軟體定義風機,到了後來,這個概念進一步升級成了「用軟體定義能源」,要打造一個屬於新能源的「安卓系統」。

2013年,遠景能源推出了中國風電行業第一個軟體作業系統,以及風場設計、評估、管理等套用。在2014年,遠景進一步釋出了風電智慧管理平台「格林威治」。

格林威治作為智慧風場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統,可以為客戶提供風電場規劃、風資源評估、精細化微觀選址等解決方案。之所以起這個名字,張雷說,是因為倫敦格林威治天文台確定了經度的起點線,開啟了人類的大航海新時代,而他期待這個新的平台在能源領域也能發揮類似的作用。

「智慧風機」和「智慧風場」成為了遠景的兩張名片。而遠景從這時起,也開始逐漸把業務場景向風電之外進行拓展。

2014年,遠景能源進入光伏市場,推出了針對光伏電站全生命周期大數據分析和風險管理的阿波羅光伏平台。

2016年,遠景集團戰略投資了電動汽車充電網路公司ChargePoint、智慧電網大數據技術公司AutoGrid,還全資收購了歐洲可再生能源管理軟體領軍企業BazeField,並在此基礎上,在2017年成立了遠景智慧。

2018年,遠景集團收購日產汽車旗下電池企業AESC,進入了動力電池和儲能領域。後來,這家公司更名為遠景動力。

至此,遠景集團橫跨了風電、鋰電、儲能、光伏等新能源賽道,覆蓋了包括風機制造、動力電池、能源管理系統、智慧物聯網等多元化業務場景。

▲(2023年第16屆國際太陽能光伏和智慧能源大會上,遠景能源展示的伽利略風機)

在中國的「雙碳」目標釋出後,張雷的目光又投向了碳中和領域。2015年,遠景就在美國矽谷成立了面向新能源的風投基金。在2021年9月,遠景科技集團和紅杉資本共同成立了國內首支零碳風險投資基金——遠景紅杉碳中和基金,在大數據、充電、儲能,物聯網安全、可再生能源管理軟體等行業進行投資。

2021年10月和11月,紅杉資本先後分別投出了上億美元,支持遠景能源的碳中和目標。在同年10月,春華資本也以6億美元戰略投資了遠景動力和遠景能源,成為當時碳中和賽道上金額最大的一筆投資。

2022年,遠景釋出了一個目標:將在未來十年內,建設100座「零碳產業園」。在4月,第一個零碳產業園——遠景鄂爾多斯零碳產業園一期計畫建成投產。

在零碳產業園內,遠景將其旗下的智慧風機、智慧儲能、智慧綠氫、充電網路、碳風險管理等領域的產品與服務,進行打包推廣和落地。遠景也能同時為企業量身打造「零碳」產品,例如元氣森林的零碳數位化工廠,就是由遠景提供的可再生能源電力發電、數位化能源管理和碳管理等一站式解決方案。

值得註意的是,在此前,在打造新能源這張城市名片的過程中,無錫也在全國率先提出了要打造「零碳城市」。包括零碳科技產業園、零碳基金、碳中和示範區、創新零碳谷等,都是無錫在碳中和領域的重點布局。

遠景科技集團提出的零碳世界願景裏,風電和儲能將成為「新煤炭」,電池和氫燃料成為「新石油」,智慧物聯網成為「新電網」。關於其中部份業務和產品的商業模式也還在探索中,但就和「遠景」的名字一樣,這是張雷為了「長期價值」的投資。

從某種程度來說,張雷是寂寞的。坊間有種說法是,「能源互聯網」不過是張雷為了公司上市打造的概念。但在2022年的一次采訪中,張雷明確表示,公司至少兩年內「不考慮上市」。「為什麽我們就不可以多一些有夢想的公司呢?」

不管怎樣,風機仍是遠景科技集團的主營業務,零碳目標的實作,也要依靠風機業務賺錢「鋪路」。過去十余年裏,風電整機商的頭把交椅一直由金風科技牢坐,但現在,遠景和金風科技的差距正在縮小。

風電產業在發展早期,曾極度依賴政府補貼,以降低用電成本。但隨著風電開發利用技術的進步和套用規模擴大,自2021年1月1日開始,新核準的陸上風電計畫全面實作平價上網,國家不再補貼。也是從這一年起,一場史無前例的搶裝潮和價格戰席卷了整個行業。

一位行業人士表示,「 這麽多年是一直都在卷,都習慣了。風機廠商一個勁兒的把風電招標采購價格往下壓,從2020年的3500元/kw左右,至2023年已經跌破1000元/kw。但另一方面講,這也同步促進了電價的下降,現在風電價格基本和煤電持平在2毛左右,有些地方甚至比煤電還低。」然而,風電廠商的降成本之路卻並不容易。

該人士稱,「2021年以來,陸上風電計畫實作全面平價上網,國家不再提供補貼,整個風電行業開始進入了微利時代,企業普遍利潤都不高。風電和光伏還不一樣,光伏補貼逐步退坡後,企業可以透過技術叠代降低發電成本,但風電技術叠代的空間和速度都要慢一些,想要降成本只能從裝置上找,但總歸還是很有限。」

▲(江蘇鹽城的海上風電群)

遠景能源過去的積累起了作用。去補貼後,智慧風機在降本增效方面的優勢也顯現出來,隨著風電裝機規模的擴大,配備儲能設施和數位化運維變得更加重要。

據國際能源網統計,12家央企2021年全年采購的風機裏,遠景能源拔得頭籌,累計中標6794MW,超過了金風科技。等到了2023年,在新增裝機容量中,遠景能源的新增裝機量達到15.4GW,距離金風科技的16.4GW,已經只有一步之遙。

根據咨詢公司伍德麥肯茲日前釋出的最新報告,遠景能源在2023財年,以22GW風機訂單位居全球風電整機商榜首。

但新的市場變化也在發生。近年來,風電行業內卷嚴重,風機價格屢創新低,而原材料成本卻沒有隨之下降,風電整機廠商們的日子,也不如以前好過了。

遠景能源並未上市,因此也沒有公開其具體營收數據。但從其他風電企業的收入變化中,也可以窺見整體行業的發展情況。

金風科技在2023年營收達到504.57億元,同比上升8.66%,但是其凈利潤已經連續兩年下降,2023年其歸母凈利潤為13.31億元,同比下降44.16%。其占據總營收65%以上的風機及零部件銷售業務的毛利率僅為6.41%,是其所有業務中最低的。

另一巨頭明陽智慧也在年初釋出業績預告稱,公司預計2023年實作凈利潤3.54億元到5.3億元,同比減少84.66%到89.75%;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預計為1.54億元到2.3億元,同比減少92.61%到95.05%。公司表示,受行業周期的影響,風電行業進入激烈的價格競爭階段,風機中標價格整體下降,尤其是陸上風電中標價下降較大。

值得註意的是,明陽智慧在海上風電方面進步迅速:在2023年,明陽智慧海上風電新增裝機量達到2.9GW,相較上一年實作了翻倍增長,位列該領域第一;遠景能源則以1.1GW排在了第三位。而在去年,明陽智慧也遭遇了海上風機銷售量下降、計畫延期,從而影響了業績。

海上風電寄托著行業的巨大期望。2021年是海上風電享受國家補貼的最後一年,為爭奪這一市場,這一年新增海上風電裝機規模是此前累計建成總規模的1.8倍。在這波搶裝熱潮中,遠景能源也收獲頗豐。但二三線風電企業同樣也瞄準了這一增量市場,價格戰也再度在這個領域上演。

進入了無補貼時代後,2022年國內各沿海省份相繼出台「十四五」時期海上風電發展規劃,省級海上風電補貼政策也陸續出台。在2024年,行業也期盼,海上風電將迎來「大年」。但在海上風電領域具有先發優勢的遠景能源,也在面對明陽智慧等的強勢爭霸。

寧德時代等動力電池巨頭的發力,也讓儲能成為今年能源行業競爭的焦點。作為最早入局的風電企業,根據CNESA的榜單顯示,遠景在中國儲能系統整合商2023年度國內市場出貨量中已位列第四名。不過近年來,金風科技、明陽智慧、運達股份均已開始在儲能領域展開布局,四大風電巨頭已經全數在這個賽道聚首。

遠景面對的市場競爭也將更為激烈和復雜。

2023年的風電業利潤承壓,以及一番資本運作之後,在今年3月25日釋出的2024年胡潤全球富豪榜上,張雷的身家也縮水到了160億。在未來,數位化、國際化、「下海」都將是未來能源市場競爭的賽點,「風光儲」的萬億市場上,註定還要開打一場淘汰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