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始今天的內容之前,張醫生想對朋友們發出一個靈魂的拷問,2型糖尿病病人最擔心的並行癥是哪個?有的朋友認為是心臟病,有的朋友認為是腦出血,還有的朋友會認為是血管閉塞導致的肢體壞死。事實上這些都不是,他們最擔心的是腎功能衰竭。
很多朋友看到這裏,表示不理解,現在不是可以用透析的辦法來治療這種疾病嗎,怎麽還成為糖尿病病人最擔心的並行癥呢?有一定醫學知識的朋友都知道,腎臟是我們人體最重要的高灌註器官之一,具有強大的排泄功能,可以將人體內的有害物質和代謝廢物及時排出體外,保障人體健康。
正因如此,腎臟一旦出了問題,如果治療不及時,患病朋友的很快就會進展為腎衰竭。這將致使人體的代謝廢棄物無法迅速排泄至體外,余生不得不依靠透析來延續生命。但您知道嗎?透析是無法把人體內的代謝廢物100%排出體外的,這勢必會導致一部份有害的物質在身體內長時間存留。這使得病人在之後的生活中,每一分鐘都會感到不舒服,生活變成了一種慢性的折磨。
朋友們都有過牙痛的經歷,這種痛苦雖然不是那麽劇烈,但是,它會時時刻刻伴隨您,讓您感到不舒服,特別是到了晚上,這種痛苦就會被明顯放大,讓人不可忍受。腎病朋友的經歷也是類似的。張醫生經常在醫院內看到透析的病人,他們的表情都有些僵硬,性格變得也比較古怪,這與他們長時間承受這種痛苦是分不開的。
更讓人感到擔心的是,中國2型糖尿病合並慢性腎病的總體患病率為21.8%,是慢性腎病和終末期腎病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說,大概有1/5的糖尿病朋友最終會患上慢性腎病,甚至進展為腎衰竭。透過這個調查數據,我們可以得出兩個結論:
1、糖尿病是導致腎衰竭的重要因素,有大量的糖尿病病人因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2、不是每一位糖尿病朋友都會患上這種並行癥,大多數病人是可以有效避免的。
相信朋友們都可以看出來,只要控制好血糖,大部份患病的朋友都可以安然的度完余生。很多朋友一提到糖尿病,感覺天都要塌了,其實,糖尿病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朋友們在面對糖尿病治療這一關鍵問題時,普遍存在著諸多令人咋舌的誤區。這些誤區並非個別的、偶然的現象,而是呈現出一種較為廣泛,且根深蒂固的態勢。
例如,有的朋友盲目相信一些沒有科學依據的民間偏方,認為僅僅依靠這些就能治愈糖尿病,而忽視了正規的醫療手段。還有的朋友認為只要控制住飲食,減少糖分的攝入,就無需再進行藥物治療,這種片面的認知嚴重影響了病情的有效控制。
從社會層面來看,這種對糖尿病治療的誤區反映出公眾對於醫學知識普及的迫切需求。在當前資訊爆炸的時代,各種真假難辨的健康資訊充斥著人們的生活,朋友們難以準確辨別和篩選出正確、有效的治療方法,從而陷入誤區。
別人不說,就是張醫生自己的朋友,前幾天,有一位老朋友來醫院找張醫生,說他的最近尿化驗出了問題,尿微量蛋白在短時間內升得很高。他去看了幾個醫生,醫生都建議他好好控制血糖,但是他的尿微量蛋白始終都沒有降下來。
聽了他的描述,張醫生開始有點擔憂,因為重癥醫學有一位泰鬥級的人物曾經說過:疾病從來不是突然發生的,它只是被突然發現而已。
張醫生經過了詢問才知道,他的血糖控制出了問題。在他的潛意識裏,糖尿病病人的血糖不需要完全達標,用他的話來講,8、9不離10就可以。我不知道這個理論是從哪裏來的,但是肯定是錯誤的,沒有一個正規醫院的醫生會允許糖尿病的病人如此控制血糖。大多數醫生都會要求自己的病人,只要身體能耐受,一定要讓血糖達標,只有這樣,才可以大大降低糖尿病腎病的發生。
除了血糖達標外,還有2個問題朋友們需要註意,分別是胰島素抵抗和血糖波動。大多數醫生都認為,慢性腎病可能與長期高血糖引起的代謝紊亂,遺傳因素,腎小球血流動力學改變,氧化應激,炎性反應等因素有關。
而胰島素抵抗可能引起腎小管上皮細胞功能異常,導致腎小管結構損傷,因此,胰島素抵抗可能參與了慢性腎病的發生發展。有一定醫學知識的朋友都知道,胰島素抵抗還會使血液中胰島素水平直線升高,而胰島素會以劑量依賴的形式作用於腎小管,加強鈉和水的重吸收。最終會導致腎小球出現高灌註。進一步加重腎臟損害,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糖尿病病程的延長,慢性腎病就會逐漸發生。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朋友都在使用胰島素控制自己的血糖水平,醫生們研究發現,隨著胰島素使用劑量的升高,會加重白蛋白尿的程度及腎損害。因此,改善高胰島素血癥對於慢性腎病患者尤為重要
除了胰島素抵抗以外,血糖波動過大,也是導致腎臟損害的一個重要原因,研究發現,血糖波動過大的糖尿病朋友,大量白蛋白尿發生的風險會明顯升高,特別需要朋友們註意的是:2型糖尿病合並慢性腎病朋友的血糖波動明顯高於單純2型糖尿病朋友,這會形成一個惡性迴圈,最終導致腎衰竭的發生。
正因如此,糖尿病朋友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要控制血糖水平以外,還要註意胰島素抵抗和血糖波動的問題。至於該如何控制,張醫生之前的很多作品,都有這方面的描述,今天由於時間關系,就不過多贅述了。
今天的內容就聊到這裏,如果對您有幫助,請關註我,我會帶您了解國內最前沿的醫學知識,我是張醫生,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