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扒一扒工黨在英國搞過的社會主義

2024-07-07推薦

7月4號是美帝的獨立日,巧合的是,這兩天英國提前進行的大選也出了結果。英籍印裔的蘇納克所帶領的保守黨輸光了褲衩,蘇納克已經非常友好地向支持者道了歉並宣布辭職了。大家都在調侃說值此獨立日來臨之際,英國終於也擺脫了印度的統治。

其實英國人就是看保守黨待得太久看煩了,煩透了他們一個接一個的醜聞。從前任鮑利斯鮑中堂瘟疫時期的酒會;到民眾好感度為-70%,擔任首相一個月零19天就被炒魷魚的特拉斯;再到諾曼第登陸紀念日提前退場,對二戰中犧牲的軍人似乎缺少尊重的蘇納克,再到近期被爆出的賄選……

時隔十四年,英國人轟走了保守黨,迎回了工黨。這個工黨,名字咱們聽著特別親切,實際上大家也沒有搞錯,的的確確就是英國的工人政黨。上世紀中葉有段時間,甚至試著在英國搞過社會主義。

一般都說英國工黨成立於1900年,其實他們活躍的時間比這要更早一些。英國作為第一個完成了工業革命的國家,初代制造業狂魔,很自然也擁有第一批工人階級。只是在早期,工人階段處境悲慘,根本就沒有機會發出自己的聲音。

馬恩在他們的著作裏描述了無產階級的悲慘生活,是因為他們在那個時代真真切切地見過那種生活。是因為在英國,曾有一個時代,英國的兒童被送進挖煤的礦井裏,青春期還沒到,卻已經被老頭子一樣患上佝僂病。曾有一個時代,老百姓一天要工作16個小時,得到的微薄收入只能夠勉強維生,而且前途根本沒有保障。

從農業時代過渡到工業時代,理論上社會是突飛猛進,所有人生活都得到改善。但現實並不是這樣,在時代變遷的初期,英國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比起好歹自由自在一點的農耕時代是下降的。

原本那些貧窮但好歹還有田園牧歌的農民,在剛剛被變成機器,變成螺絲釘的時候,生活水平胡生命的尊嚴是直線下降的。時代的進步最終會惠及所有人,但在前面幾波浪潮打過來的時候,可能會有些人沒來得及換口氣就被拍死在沙灘上。

馬恩他們見過那個時代平民老百姓的艱難絕望,所以他們才會有後來的詛咒和理想。他們的願望,本質上是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夠生活得更有尊嚴,更有價值一點。而在那些原教旨自由主義經濟論者看來,效率是唯一的正義,個人的生死得失是不值一提的。

說回我們的原題,英國最先擁有工人階級,但前面兩百年裏沒有工人階級說話的份。這個工黨的前身就是一個工會性質的組織,也是經過許多流血的鬥爭,好不容易才被容許存在。

整體上他們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尤其是隨著投票權範圍的逐漸擴大,地位越來越高。原因很簡單,工人隊伍人多力量大嘛。英國的規則一開始是有錢人才能投票,慢慢不太有錢的人也可以投。一開始只有30歲以上的男人才可以投,漸漸變成女人也可以。然後年齡限制再逐漸往下拉,前幾年好像在爭論該不該讓16歲的娃娃參與投票。

工黨一開始沒獨立地位,只能依附於自由黨生存。他們支持自由黨,從自由黨手上分走一點利益。到了1900年時,才終於自立了門戶。

和馬恩所設想的不太一樣的是,英國工黨選擇的是費邊主義的路線。啥是費邊主義呢?就是漸進和改良,別像法國人俄國人那麽沖,也別像德國人日本人那麽楞,有啥夢想都一步步推進,慢慢去實作。

這一套非常符合英國一貫的作風,很保守但有耐心,非常頑固但不死軸的作風。計畫能上就變著法子上,發現確實不行也能情緒穩定地放棄。

工黨在二戰前成功執政過幾把,不過沒啥正經影響力,咱們略過不提。他們真正的發揮,是到了二戰後。

邱吉爾在二戰中算是為英國立下了奇功,因此1945年大選時,大家覺得毫無疑問該保守黨贏,邱吉爾繼續當首相啊。大選的結果卻讓所有人大跌眼鏡,工黨大獲全勝,邱吉爾慘遭拋棄。

其實英國人民並不是忘記了邱吉爾的功勞,主要是作為曾經的世界第一強國,原教旨自由主義經濟的踐行者,底層老百姓苦日子過得太久了,想要更多的安穩、保障和公平。

偏巧二戰期間,作為聯合政府一部份的工黨,負責著勞工、軍需、經濟這些職務,在他們主導下的戰時經濟,雖然大家都過得緊巴巴,但整體上比較平均,而且每個人都能得到基礎的保障,大家感覺還挺滿意的。

英國老百姓很自然地覺得,在工黨的管理下,戰爭時期都能有基本保障,和平時代怎麽地都會更好是吧?何況工黨描繪的人人平等,人人都過好日子的美好圖景,確實很符合大家的願望。

於是,在艾德禮的帶領下,工黨開始在英國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主要就兩方面,一是實行國有化。英國先後搞了三輪國有化,先後把英格蘭銀行、鐵路、航空、通訊、電力、礦山、鋼鐵、機械、電子、汽車等等這些產業通通給國有化了。巔峰時代占到了他們經濟的10%。

他們認為只有把這些關鍵行業掌握在國家手上,才能夠確保它們服務於全體民眾的利益,才能夠保證某些基礎性的障礙。

然後是建立一套完整的社會福利體系,從教育醫療養老到失業,方方面面都給予高度的保障。當年英國搞了一套免費醫療的體系,看病不用錢,甚至近視了配眼鏡都不收錢。

李光耀當年正好在英國留學,免費配到眼鏡後暗中竊喜,一度對英國十分仰慕,覺得這已開發國家確實是厲害。

不過後來他就發現,英國和歐洲的福利制度搞過頭了。要是什麽都不用做就能夠衣食無憂的話,90%的人會變成不願勞動,只要福利的懶漢。英國某種程度上是矯枉過正,在為過去的歷史買單了。

不論是國有化,還是發福利,都需要大量的錢。作為費邊主義者,英國國有化過程中,基本上是采用真金白銀從私人手裏收購的方式。錢和財富其實是不會憑空產生的,始終需要社會成員去創造,或者像他們以前做的那樣開著炮艦出去搶。

可是二戰後的英國人早已經沒有了開疆拓土的雄心,事實上正好相反,他們的帝國在迅速地土崩瓦解。他們選擇了在一個蛋糕越做越小的時候來分蛋糕,非常順利地把英國搞成當年西歐發展最慢的一個國家。

我們已經有非常多正面和反面的例子來證明,企業的好壞,並不完全由是否國有化來決定,要看很多方面的因素。國有化的有好企業,私人運作的也有壞公司。不過英國恰好屬於國有化後,營運得巨爛的例子。

英國那些企業國有化後普遍不賺錢,甚至在虧損。以1978年到1981年為例,他們的國企占到他們投資比重的16.8%,產出卻只有10.9%。根本原因大概在於,當年他們搞這一套的時候,本身已經沒啥雄心壯誌了,就沒想著好好發展,每個人都只是想給自己分個大蛋糕過更爽的日子而已。

於是到了1979年,保守黨的鐵娘子柴契爾夫人上台了。當年英國人已經煩透了工黨,因為搞了幾十年,經濟越搞越爛。柴契爾夫人信奉的也是自由主義經濟,在那個特定時期裏,這一套正好是英國需要的良藥。

她想方設法削減福利,把一部份國企重要私有化,同時實施保守的貨幣制度,設法抑制通脹。1980年代,是二戰後英國經濟增長比較好的一個階段。英國小小的雄起了一下,中間還在馬島戰爭中吊打了一波阿根廷。

柴契爾夫人,也因為這些成就,而被視為是二戰後英國幹得最好的首相。不過啥事都有兩面,削減福利也會傷到民眾的心,並不是所有都喜歡她。其實凡事都有個度吧,老百姓辛苦工作,肯定是為了過好日子,那種把人一直當機器和螺絲釘的想法,和大家都不用工作了直接過好日子一樣,肯定是有毛病的。

工黨到了90年代重新執政,不過這時候的工黨,也已經認識到他們原來那一套無腦地大搞福利的想法,確實行不通,會損害英國的經濟。工黨修正了他們的路線,再也不搞國有化,也不搞福利了,他們擁抱了市場經濟,要走一條更為溫和的路線,自稱為「第三種道路」,代表人物是搖滾歌手出身的東尼·布萊爾。

工黨仍然提倡註重社會的整體公平,不過老實說,基本停留在喊口號,吸引選票的層面,沒什麽實作的路線圖。經過半個世紀的纏鬥,工黨已經失去了原有的靈魂,和保守黨變得非常相似。這句話主語換成保守黨,也沒啥問題,它們兩家現在已經以沒啥本質不同了。大家都很有才,說話都很好聽,都不一定會認真去實作。

現在上來的這位斯塔默老哥,是工黨裏非常溫和、中性的派別,所以左的右的都很喜歡他,同時又都不喜歡他。他們純正的工人階級出身,不過出身不代表什麽,柴契爾夫人原生家庭是開小賣部的,說起來也算比較底層。斯塔默是比較老派穩重的型別,跟鮑中堂他們這類喜劇選手不是一個路數,也許他會更英國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