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今話老鄭州丨祭城的「祭」為什麽不讀jì,讀zhà

2024-05-12旅遊

祭城站,這個名字在鄭州地鐵5號線上頻繁地出現著。對於不熟悉鄭州的人來說,也許會感到困惑:祭城(zhà)站?祭城這個地名為何有這樣的發音?在普通話中,祭這個字一般只有「jì」和用作姓的「zhài」兩個讀音,唯獨在鄭州,特指祭城時會讀作「zhà」。這個發音,背後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淵源。

祭這個字在現代漢語中通常指祭奠神靈或追悼逝者,人們對其使用時多有所謹慎,尊重其莊重含義。然而,在古代,祭卻是一個美好、莊重的詞。早在甲骨文時代,祭的字形由左右兩部份構成,左邊像是滴血的肉塊,右邊是一只「手」,象征「以手持肉」的意象。隨後加入「示」字表示祭台或牌位,與祭祀、禮儀相關,因此,「祭」的意思就是「拿著肉祭祀天地、神靈和祖先」。

據【祭城鎮誌】記載,商朝時期,一位負責祭祀的官員因其忠誠被封賞建國,即祭國。而【史記】中記載,西周「三監之亂」後,周公旦平亂有功,被封於祭,封地稱為祭伯城。穆天子傳中也提到了天子在鄭州一帶遊玩,並在祭地暫居,這也暗示了祭伯城在鄭州一帶的位置。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鄭州的地名發音也發生了變化。在前722年,鄭國崛起,滅亡了祭國,當地百姓以國為姓,或出於對「祭祀」的尊重,將發音改為「祭(zhài)」。到了南北朝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南侵,黃河流域戰亂不斷,大量外地移民湧入,口音差異導致「祭(zhài)伯城」被發音演變為「祭(zhà)城」,從而奇異地保留了至今。

祭城,一個歷經滄桑,千年沈澱的地方,承載著鄭州的歷史和文化。然而,隨著城市的發展,祭城也在不斷變化。從鄉村到鎮區,再到如今的社群,祭城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自1984年祭伯城遺址被發現以來,相繼發現了明清城址和兩周時期城址,至2015年鄭州地鐵5號線開通,考慮到當地市民的情感和歷史,特意設立了「祭(zhà)城站」,祭城的歷史紀念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彰顯。

與祭城類似的例子在中國不乏其人。最著名的或許是「北京大柵欄」。在這個商業街的名字中,本應讀作「zha lan」的「柵欄」卻被稱為「da shi lanr」,呈現出別具一格的發音。這種特殊的稱呼不僅是對歷史文化的獨特紀念,也為古老的歷史增添了一份人情味。

歷經千年變遷,祭城如今展現出了嶄新的面貌。從傳統到現代,祭城的發展脈絡清晰可見。然而,盡管祭城的外表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其背後的歷史和文化仍然深深地植根於這片土地。正如【祭伯城記】所言:「今日祭伯之城,地處鄭州中興之地,一座新城矗然而立,展古老王都之新顏,摯未來中原之旗幟,樓宇入雲,縱橫天衡,水清氣爽,花紅樹綠,一派萬千氣象。西周古城涅槃重生,燦爛文明再譜華章,民族傳承根深葉茂,激勵後輩再創輝煌。」

祭城的歷史,是對鄭州乃至中國文明發展的見證。在現代社會,盡管城市發展迅速,但對歷史的尊重和傳承仍然至關重要。祭城的變遷,不僅是一座城市的發展史,更是一段中國文明的歷史長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