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龍門石窟|白天是古跡,夜晚是不可思議

2024-08-19旅遊

聽說洛陽龍門石窟開放夜遊了

小世界前些日子特意前往去看

的確,如夢如幻

今天,想和你分享

與千年古跡同在的時刻

整座龍門石窟,不僅是被燈光點亮

龍門石窟在洛陽南郊,自北魏始鑿,到現在,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

洛陽地處關要,自古兵家必爭,歷經董卓焚城,安史之亂。在殺伐的另一邊,人們在這裏開山鑿窟,雕刻佛像,持續了 四百年

我們如今所看到的 2345 個窟龕,近 11萬 尊佛像,大大小小,如同海洋。

最大的一尊佛像 盧舍那 ,被認為是唐代石刻藝術的巔峰;留下的銘文 【龍門二十品】 ,則是對近代書法產生極大影響的作品體系。

白天的龍門石窟,是一處石刻古跡;到了夜晚,它被燈光點亮,夢幻不可思議。

我們,一起去看

造像,一種唐代公共活動

龍門石窟,是一座 由人們供養起來的石窟 。

每一尊佛像,每一個佛龕,都是人們花錢請工匠雕鑿出來的。出資的人,即是龍門石窟的供養人。

● 我們走近石窟,目及的崖壁上,是密集開鑿的佛龕

最初在這裏開山鑿窟的,是北魏皇室。北魏延續了佛教的信仰與建立石窟寺的傳統,在龍門之前,已經開鑿出了雲岡石窟。

公元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隨之開始龍門石窟的營造。那時,這裏還叫伊闕,兩山對峙,伊水中流,形似門闕,是個好地方。從古陽洞始,之後的四百年,洞窟逐漸遍布石山。

● 蓮花洞洞口上方的「伊闕」二字,來自明代河南巡撫趙巖

● 龍門分為東山與西山,主要的洞窟都集中在西山,照片由日本考古學家水野清一與長廣敏雄拍攝於1936年

龍門最初是專屬於皇室的供養之地,是到了唐朝時,佛教興盛,天下太平,平民百姓也可以出資造窟,龍山石窟,接訂單了

於是在那個時候,龍門石窟成為了一處遊覽觀光的公共場所,杜甫、韋應物來過,留下到此一遊的唐詩,但最愛這裏的,大概是白居易。他花錢重修東山香山寺,亡故後也葬在這裏。

● 肌肉虬結的麗仕,這般英武雄姿,一看便是來自大唐

● 蓮花洞中美麗的蓮花穹頂

人們出資造龕,首先發願,為誰去開鑿,又把功德回向給誰。造佛像供養諸佛,本是一個佛教系統的內部行為,但到了唐朝,信仰的意涵擴大,百姓、官員和商人只是樸實地希望,或許有一個更高的存在,可以保佑順遂平安。

他們出資請工匠建龕造像,很多地,還要留下造像銘文,寫上自己為何而造,也不吝展示給他人看看,我是個好人吶

● 賓陽洞入口處的【伊闕佛龕碑】大概是龍門石窟最大牌的造像記了,為唐太宗第四子李泰所立,褚遂良書丹

刻在公元668年的一篇銘文【總章元年王合為妻患得差】,就曾記錄一名唐代百姓王合,希望透過造像,祈求佛菩薩保佑妻子疾病痊愈。

工匠的雕工良莠不齊,根據出資多少,佛龕大小也不等。但無論如何,造一個佛龕,平均造價都不菲。所以有很多人,也選擇「拼團」。

● 很多小佛像,已經被磨損得只留形狀,但從石壁的縫隙裏,依然可以長出小綠葉

唯一可以免費造龕的,大概就是工匠本人了。一名參與建造大盧舍那像龕的工匠李君瓚,在680年2月的某一天,為自己的家人,開鑿了一個小小的窟。他沒忘記刻下自己的名字。

● 合掌禮敬依然莊重

是你,盧舍那

● 只有親眼看見,才會理解17公尺高的大佛是怎樣的規模

在約660年,唐高宗下令建造盧舍那像龕。沒有開山鑿窟,而是直接摩崖造像,這尊高17公尺高的大佛,已經歷經千年的風吹雨打了。

今天來到龍門石窟的人們,多半是來看它。盧舍那大佛是唐代皇室的輝煌手筆,即便時隔千載,站在它面前,還是會感受到一種非凡的氣象。

● 大佛僅頭部就高4公尺,據說工匠有意誇大了頭身比,直視大佛時,會感覺它也在凝視你

整面崖壁呈半弧形,最中央是盧舍那大佛,侍立兩側的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麗仕,護衛著大佛,也好似把你包圍。

它們或多或少都有些殘破,但依然寶相莊嚴,飽滿生動,仿佛有種氣力在支撐,那是大唐。

● 侍立大佛右側的弟子阿難、菩薩和磨損嚴重的天王、麗仕

● 侍立大佛左側的天王與麗仕,工匠刻意拉寬了臀部的比例

● 菩薩的瓔珞

● 弟子迦葉的面容已經殘損

傳說大佛的面容是仿照武則天而造,這是關於武則天,也關於大唐,一個有些浪漫的想象。而事實上,沒有武則天,就沒有盧舍那大佛。

672年的4月,還是武後的她,隨高宗一起來到龍門。那時,玄奘大師已經圓寂,高宗也已不再出資支持佛教活動,工程停擺許久。

當她看到這處廢棄的地方,她決定捐出自己的二十萬貫脂粉錢,完成它。

● 離近些看,會看到大佛背後精美的火焰紋,和身上曾有的賦彩

我們在天色漸暗時見到盧舍那大佛,石頭冷峻,而大佛靜穆。其實,很難說大佛的面容真正來自於誰,因為只要凝視得久了,就會覺得它已超脫世間。

● 1936年的盧舍那大佛,那時大佛面部有明顯的裂痕,日本考古學家水野清一與長廣敏雄拍攝

在梵語裏,盧舍那的含義是光明遍照,無有內外、晝夜之分。盧舍那是報身佛,即修行圓滿獲得的佛果之身,我們用肉眼是無法得見的。

所以,出現在我們眼前的盧舍那大佛,可以歷經世間磨損,顏色可以剝落,石體可以殘缺,但 盧舍那,同時也是圓滿的 。光明遍照的,是你心裏的那個它。

● 天暗下來,大佛亮起來

夢幻,在燈光亮起時

凝視盧舍那大佛的最後,燈光漸次亮起來了。很像是【千與千尋】中的畫面,燈光亮起時,仿佛步入另一個世界,感覺如夢如幻。

● 從日落到天色徹底暗下的時刻,洞窟變化最為神奇,不要錯過噢

如果這裏是舞台,那麽最初造佛的那些人,則早已退場了,但 佛像還在,它們每晚都被點亮 。

我們最後看到的是古陽洞。但也正在修繕中,搭建的腳手架讓照亮的洞窟好像演出的後台。【龍門二十品】中的十九品,都保存在這裏。

● 古陽洞是龍門石窟開鑿時間最早,

也是內容最豐富的洞窟

● 古陽洞內的石獅子,獅子背後是大大小小的佛龕

日本考古學家水野清一與長廣敏雄拍攝於1936年

清代,金石學者從龍門造像記的拓片中,發現塵封許久的龍門。既然被發現了,盜取與毀壞就是可能的。我們看到有些佛像殘缺了佛首,很可能佛首在他鄉。

● 一尊流失的龍門極南洞佛首與它在1920年留下的影像

但亮起的燈光,讓我們想象到石窟最初被開鑿的樣子,或許在造像最興盛的時候,這裏也是燈火通明。

我們找到一位彼時的「目擊者」,在古陽洞裏供奉佛龕的北魏將軍楊大眼。

● 【楊大眼造像記】局部

【楊大眼造像記】是【龍門二十品】裏很代表的一件,但在最初,造像記並沒有書法的意識,只是用來記錄供養人想要說的話。

楊大眼不通文墨,銘文是他雇請文人,以自己的口吻寫的,他說:

南穢既澄,震旅歸闕,軍次□行,路徑石窟,覽先皇之明蹤,睹盛聖之麗跡。矚目□霄,泫然流感。遂為孝文皇帝造石像一區,凡及眾形,罔不備列。刊石記功,示之雲爾。武。

504年正月,楊大眼將軍率軍北歸,路過伊闕,就在當時開鑿不久的古陽洞,楊大眼凝視正壁主尊大佛,感動得流下眼淚,於是決意為已故的孝文帝造一尊佛像。

● 古陽洞中的楊大眼造像龕與造像記碑

我們的目擊人楊大眼曾經目睹一個正在進行中的、尚未塵封的古陽洞,那時,他大概沒有想到,這裏的佛龕將會漫山遍野。

而在他的那個年代,人們常為佛菩薩雕刻出上揚的嘴角,因為戰亂頻繁,微笑可以治愈傷痛。如今, 這些佛像還在,仿佛是在證明,我們是可以一邊流淚,一邊微笑著前行的 。

● 從左至右,上到下,分別為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雲岡石窟和龍門石窟佛造像

● 賓陽中洞的主尊佛像,我們喜愛它天真的笑容

據說,一些唐代的佛教徒,還有意在這裏雕鑿來自印度的原版佛像樣式,為的是護衛佛法,防止佛法在歷經「成住壞空」的四劫迴圈後,磨滅不存。龍門保存下了佛像最初的記憶。

● 最初,是在犍陀羅地區,佛教信仰與古希臘造像藝術結合,產生了佛造像。沿著絲綢之路,佛像來到了中國,並逐漸地有了中原的面貌

● 在賓陽中洞入口處,有一截小小的古希臘愛奧尼柱式,這是古希臘文明曾在此交融的明證

這些供養人似乎早就意識到,佛像的壽命可以比人更久,他們相信,「 山將不朽,像亦長存 」,或許正是這種信心,最初照亮了龍門。

● 萬佛洞中的萬佛壁

● 被照亮的洞窟

在【華嚴經】中,宇宙被比喻為一張重重影映的因陀羅網,每一個打結處都有一顆寶珠,每一顆寶珠不僅映照出整張網,還反射出其他每一顆獨立的寶珠。 這些被點亮的洞窟,就像寶珠的網,寶珠重重,流水不盡。

我們看向伊水,燈光映在水面上,像是下雨了。那個時刻,想要與一千多年前,在此以石像供養諸佛的人們說,沒錯,它們確實是不朽的。

● 最後,我們又看了眼大佛

如果你來龍門石窟

● 去龍門:現在龍門有了直達的高鐵站,從高鐵站下,坐出租車可直接到景區;從市區也可坐公交車或出租車到達。

● 購票:可以從景區官方微信公眾號「龍門石窟」中預約購票,全價票為90元。

● 關於夜遊:夜遊龍門需要單獨購票預約,19:00開始進場;也可以選擇白天(18:00之前)入場,待到晚上,不需要額外購票,就可以看到燈光亮起的石窟。

● 參觀路線與時長:從西山參觀至東山是單行路線,可參觀4個小時左右,建議留出充裕時間,慢慢遊覽觀看。

● 關於洞窟開放情況:古陽洞正在修繕中,可以撥打景區電話0379-65980972詢問開放時間。

● 記得帶好身份證,另外可以自備一點食物,帶好充足的水,隨時補充體力,但食品包裝不要隨手扔掉哦。

● 祝參觀愉快,一飽眼福(小世界工作室 )

最後,大佛來給你比個 ✌ ️

龍門石窟賓陽北洞

(摘編自微信公眾號林曦的小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