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的底色是濃烈的。
烏倫古河南北兩岸的戈壁上有望不到邊際的草原,一米高的牧草搖晃著,像風平浪靜的大海;阿勒泰的森林很喧囂,金黃的種子被風裹挾著在葉片之中飛舞,帶出一片獵獵的風聲;草原與荒野,它們美得不分軒輊。阿勒泰的美,當得上「濃烈」二字,但自然給予阿勒泰的不僅僅是壯闊的景觀。
△(圖/unsplash)
「阿勒泰自然風光很壯美,但自然有其殘酷性。阿勒泰人的生命就是濃烈本身。
他們在敬畏自然、順應自然的同時,又在與這種殘酷性抗爭,阿勒泰人都在蓬勃地活著。
」阿勒泰地區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和旅遊局局長德麗達·那比對【新周刊】說。
嚴酷的寒冬與短暫而旺盛的夏日交替,暴風雪和幹旱不時侵擾,自然的殘酷性給阿勒泰人的性格烙印上了濃烈的銘印。自然的殘酷帶給人們蓬勃的生命力,也孕育了這片土地上濃烈的風物和人情。
△(圖/【奔赴山海】)
譬如阿勒泰最出名的大尾羊
,無疑是牧民在與自然長久共處下,所篩選出的最佳羊種。阿勒泰的牧民在冬牧場要待上五個月,第二年春天三月再離開。他們從山坳漫行至山麓、戈壁,又從戈壁走向高山,沿著祖先踏過的牧道周而復始。畜群也隨他們經年累月地在山間穿越,隨營地定期轉移。
因此,放牧的羊種也需要足夠「矯健」
,大尾羊毛發卷曲密實,四肢強健短粗,彈跳能力突出。「關於大尾羊,大家都聽過那句‘走的是黃金道,喝的是礦泉水’
,但它並不是嬌貴的羊種,由於常年穿梭於崇山峻嶺和高寒地帶,其體態特點使得脂肪更多地積蓄於臀部。這樣的自然選擇讓它們即便在崎嶇山路上也能輕松移動,同時臀部脂肪也為它們提供禦寒的熱量。」德麗達介紹道。
△(圖/【地理中國·探秘準噶爾】)
「這種羊肉滋味鮮美,沒有膻味。一些雪友離開阿勒泰的時候還會將其真空封裝帶走。」德麗達說。而在那些嚴寒的日子裏,牧民在放牧前都會吃一塊大尾羊臀部的油脂以補充熱量。當地人的生活經驗是:冬天只有吃了羊尾巴上的油,晚上睡覺才不會感到冷。
阿勒泰人生於自然、歸於自然的生活方式,賜予了他們獨有的飲食文化。牧民幾乎將每一種牧畜都開發到了極致。
德麗達說:「除了大尾羊外,還有馬奶酒
和駝奶
。駝奶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而馬奶酒和羊肉則是絕配
,很多人在一餐羊肉過後都會用馬奶酒來解膩。」
李娟在書裏寫:「牧人們的食物似乎永遠都只是牛羊肉、奶制品、面粉、鹽和茶葉。簡單,足夠滿足需要,並且永遠沒有浪費。吃著這樣的食物長大的孩子,健康,喜悅,害羞,眼睛閃閃發光。」但阿勒泰人的餐桌上,還不止牛羊。
「這兩年,隨著遊客的到來,阿勒泰的飲食結構也開始豐富起來。比如說阿勒泰人喜吃小漿果
,像黑加侖
、沙棘
等。每到秋季,巧婦一定會做上好幾罐漿果醬,既可以用來待客,也可以豐富人們的餐桌。」
△(圖/【奔赴山海】)
同時,緣於阿勒泰的地緣優勢,這片土地融合、保留了許多民族的傳統文化。
比如,在阿勒泰生活的俄羅斯族
每至節慶會制作一種叫作「比瓦」
的特色啤酒。當地人會將多種野菜和野生啤酒花混合熬制,然後再和面粉,制成「杜若日」
。「杜若日」加上白糖和蜂蜜發酵數日,等待酒體浮起一層泡沫,「比瓦」就制好了。
而哈薩克族人則會在每年3月21日慶祝諾魯孜節,家家戶戶都會喝上一碗諾魯孜粥。德麗達描述道:「家家戶戶都會在這天互相串門。老人帶著孩子去清理山間的泉眼。對於哈薩克人來說,這個節日意味著新的開始。」此時,天氣轉暖,冰雪融化,草地復蘇,納烏魯斯節的到來,也代表著新一年的「遷徙」即將開始。
△(圖/紀錄片【遠去的牧歌】)
豐厚的自然與歲月在阿勒泰貽存了太多尚未被世人所知的寶藏。「阿勒泰地區目前國家級的非遺計畫有6項,自治區級的有42項。
我們希望能把這些非遺宣傳出去。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毛皮滑雪板的制作
、圖瓦族民歌
以及俄羅斯族的比瓦制作
等,在景區裏都可以看到。」德麗達對【新周刊】表示。
李娟在阿勒泰度過漫長時光,看著那些隨著季節走過山坳和河谷的牧民,還有牽著小馬駒長大的孩童。她將這些故事用紙筆記下。一本【我的阿勒泰】
,讓人們看到阿勒泰這片蓬勃而神秘的原野。但阿勒泰依舊離人們很遠,它因遠而格外美麗,也因遠而格外濃烈。
「阿勒泰太遠了,想要被大家看到,想要被大家記住,阿勒泰就要在每一次能夠綻放的時候濃烈地綻放。」
最後,德麗達對【新周刊】說。
△(圖/【我的阿勒泰】)
編輯:鐘毅
;校對:黃思韻,周丹妮;營運:小野
王芳慧
你品嘗過什麽新疆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