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江蘇第一大城,到底有多仙?

2023-12-05旅遊

作為中國古代詩詞中提及地名次數的 TOP1 ,一句 「夢入江南煙水路」 ,激發著無數遊人去探索心目中的 江南盛景 。但在節假日,想象中的煙雨江南,實際上可能只有 「人從眾從人」

不妨把視線稍微挪移,黃海岸邊有一座低調的 江蘇第一大城 ,正迎來最美好的時刻,這裏有 仙氣飄飄的麋鹿、霧氣氤氳的灘塗 一望無際的花海 。這就是江蘇面積最大的地級市——

鹽 城

▲ 鹽城外灘。(攝影 | 柚子的航拍筆記,圖 | 圖蟲·創意)

範仲淹曾在鹽城寫下 「陽和不擇地,海角亦逢春」 的絕句。春日鹽城,的確驚艷, 平原灘塗一碧千裏,萬畝鹽田潔白如雪 ,數不盡的 候鳥 紛紛來到花團錦簇的 黃渤海濕地 。花海綻放、河湖清澈與城市繁華,這些景象交織在一起,更勝江南。

鹽城人靠海吃海,海腸、貽貝皮皮蝦,還有鹽城人不可或缺的 蟹黃包和魚湯面 ,都讓人魂牽夢縈。這座 江蘇省海岸線最長、華東地區擁有海域面積最廣 的城市,用無邊的灘塗濕地、鮮活的海味,與海洋、近海森林一起,構建出了一個 「海江蘇 」。

▲ 鹽城紅草地上的麋鹿。

陸海交織,造就了仙境鹽城

人們認知中的江蘇,或是 江南煙雨 ,或是 金陵氣象 ,是被長江、淮河與大運河建構出的大河文明區域。其實江蘇省有 近1000公裏的海岸線 ,海港、灘塗、漁業資源都非常豐富。但由於江蘇省古代大運河歷史之悠久、現代蘇南經濟的耀眼, 海江蘇的浩瀚博大 鮮有人知。

▲ 海藍,是鹽城的主色調。

而鹽城,正是海江蘇的代表和精華所在。

在鹽城,許多地名都顯得非常「奇怪」。比如 盤灣、新洋港、小海 ……等名字裏帶「灣、海、洋、港」的地方,位置卻 並不臨海 。這正是鹽城滄海桑田的體現,把日期倒回2000年前,今天的鹽城大部份地方都還在水下。隨著 淮河、黃河 等河流攜大量泥沙入海,將原本位於海下的土地 「填海造陸」 擡升至海平面以上,這些過去的沿海地帶也逐漸離海洋越來越遠。

▲ 鹽城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山,不過遍布的水網給這座城市增色不少。(供圖 | 九龍口鎮人民政府)

鹽城市是江蘇省面積最大的地級市, 相當於2個蘇州、2.5個南京、3.5個無錫 ,因為 陸進海退 ,面積還在不斷增長。在如此廣大的地域範圍之內, 卻沒有一座山 ,鹽城市平均海拔僅為5公尺。如果你問鹽城人當地最高峰在那,他們可能會告訴你,是1957年時 鹽城中學組織學生們用業余時間堆出來的「共青山 」,海拔足足有30公尺高!

鹽城中部一帶還有許多帶 「岡」 字的地名。比如 龍岡、上岡、大岡 等,然而去過那裏的人都知道,當地並沒有山岡,目所能及也是一望無垠的平地。這是因為在古代,鹽城確實有一片 由海潮堆積出的海岸沙丘 ,地勢高於別處。根據【淮安府誌】記載: 「(鹽城)境內無山,唯有沙岡一帶,南抵岡門,北距海,延迤起伏五六十裏。」 後來隨著自然原因和人為因素,原本高大的海岸沙丘與周圍融為一體,成為了蘇北平原的一部份。鹽城的「山」,也就只剩下了地名。

▲ 鹽城 條子泥景區 。

鹽城無山,並不代表當地景觀平平。

鹽城位於陸地與海洋之間的 交界地帶 ,且地勢低平。沿海大片土地都曾經歷過隨潮汐漲落、泥沙淤積等原因造成的 被海水周期性淹沒 的情況,大片的 灘塗濕地 ,由此形成。

廣袤的灘塗上, 海水與陸地的爭奪 仍在進行。潮流往復,潮水在進退之中沖刷出萬千條溝壑,海水在其中如同溪流般潺潺流動,最終萬千溝壑匯成數條 主幹渠 流回海洋的方向,在大地上形成了一棵棵 狀如大樹的景觀 ,這種景觀被命名為 「潮汐樹」

▲ 鹽城海灘上的潮汐樹,與真實樹木的形狀相似度99%。

陸地與海洋的反復進退,再加上降雨豐富,使得鹽城沿海地區有大片灘塗地區,濕地廣布,所以有 「東方濕地、水綠鹽城」 之稱。

在滄海桑田的反復變換過程中, 鹽城四分之一的土地變成了富饒的灘塗濕地 ,生命在此棲息繁衍。吸引了珍稀的 震旦鴉雀 60多種野生鳥類 在這裏落戶,也是 全球最大丹頂鶴越冬地 。江蘇省乃至長三角唯一的世界自然遺產 「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 ,正在鹽城。

▲ 落日余暉下的丹頂鶴。

在鹽城眾多的野生動物族群當中,最具傳奇色彩的莫過於 麋鹿 。說起麋鹿,可能很多人都會一臉問號,但如果提到它的另一個名字 「四不像」 ,那就幾乎是家喻戶曉。

在神話傳說中,四不像是姜子牙的坐騎。在現實當中,它也是一種非常稀有的珍貴物種。野生麋鹿棲息於 沼澤濕地環境 ,它寬大的蹄以及蹄間的皮腱膜,讓它們 可以在沼澤地上行走 。麋鹿還善於遊泳、偏愛泥浴,曾經 廣泛分布於長江三角洲和黃河流域的平原濕地。

由於氣候變遷和人類活動原因,2000年前麋鹿就 幾近滅絕 。元朝時最後剩下的麋鹿都被朝廷從長江中下遊濕地捉到 皇家獵苑 飼養,從此後只在北京有少許分布。庚子國難,八國聯軍洗劫北京之時,也將 所有的麋鹿帶去了西方 ,在柏林、巴黎、安特衛普等地的動物園展覽, 從此麋鹿開始了「環遊全球」的歷程

▲ 沼澤能行走,入水能泅渡,麋鹿天生適合在濕地生存,圖為保護區中遊泳的麋鹿。

直到上世紀80年代,60余頭麋鹿陸續被引進回國,被放歸了 最適合它們休養生息的鹽城濕地 ,野生麋鹿終於重現於 黃渤海之濱 。如今世界上占地面積最大、麋鹿族群數量最多的 麋鹿自然保育區 ,就位於鹽城。

鹽城,因海鹽而生!

鹽城的獨特,來自於海洋。中國唯一姓「鹽」的地級市,就是鹽城。

鹽是自然的造物,也是人文的基石。對於普羅大眾來說,它是生活的必需品;而對於產鹽的地區來說,它則是創造財富的機器。2000多年前, 漢武帝 將鹽業這一關乎國家經濟命脈的產業收歸國有。為實作 鹽鐵官營 ,漢武帝在今天的鹽城建了 鹽瀆縣 。在 一片片晾曬海水的鹽場,一座座燒煮海水的鹽竈 中,鹽城這座城市,迎來了自己的誕生。

▲ 繽紛多彩的鹽城鹽池。

按照當地地方誌的說法,鹽城上千年來都有著 「士淳禮讓之風,民樂魚鹽之利」 的景象。可以說,鹽業讓鹽城繁盛了2000年。

鹽務、河工、漕運 ,曾是江蘇經濟發展的核心支柱。鹽城為江蘇東部南北交通要沖,也是江蘇省水網最為密集的地級市。當地有歌謠 「裏下河,水成網,千裏好風光」 ,裏下河並非一條河,而是鹽城一帶成片的河流網路。讓鹽城市在不沿長江的前提下,占據了 全省航道總裏程的5分之一

有鹽業、有交通,自然就有 鹽商 。憑借著鹽城一帶的 海鹽 ,和大運河向南北 漕運 的輸送便利,自古以來,掌握了兩淮鹽業的鹽商,必然是 富可敵國

▲ 鹽城水上迷宮,大縱湖。

東漢末年的 孫堅 ,是歷史記載的第一個 鹽瀆縣丞 ,在這裏依靠鹽業積累起的兵馬錢糧,為後來孫權的天下三分攢下了厚實的家底。

到了宋代,中國經濟中心南移,鹽城的優勢更加凸顯。北宋三位宰相: 範仲淹、晏殊、呂夷簡 ,都曾在鹽城擔任過 鹽官 ,「西溪三傑」傳為千古佳話。範仲淹在鹽城為官之時,還修建了捍海長堤 「範公堤」 ,將宜農的裏下河平原和宜曬鹽的灘塗分隔開來,造福於民,時至今日仍為鹽城的發展做著貢獻。

正如電視劇【狂飆】中高啟強所說, 「風浪越大,魚越貴」 ,沿海人民自古以來就是最敢於拼搏的一批人。而鹽城人的性格之勇悍,在歷史上都是有跡可循的。

▲ 中國重要鹽場分布圖。(制圖 | Monk、孫璐)

元末以 張士誠 為首的 鹽民起義 ,策源地就在鹽城,該起義聲勢浩大,前後堅持14年之久,徹底撼動和瓦解了元朝的統治。

張士誠的幕僚 施耐庵 ,在張士誠兵敗後與 羅貫中 返回其故鄉 興化縣白駒場(今鹽城市大豐縣白駒鎮) 隱居,撰寫了 【水滸傳】、【三國演義】 。雖然水泊梁山在山東,但水滸傳中對水泊梁山的想象,很多來自水網密集的鹽城;兩部巨著中對戰爭與英雄人物的許多構建,原型也來自這場曠古爍今的鹽民起義。比如許多人認為【水滸傳】中的 宋江就是以張士誠的事跡為藍本創作出來的 ,而 吳用的原型 則很可能是元末紅巾軍的 「韓學究」韓山童

▲ 雪白的海鹽,帶來了巨大的財富,圖為鹽城灌東鹽場。

今天鹽業仍然是鹽城經濟發展的重要支軸,中國四大鹽場之一的 蘇北鹽場 ,就位於鹽城。

由於近海水淺,沿海又大多為淤泥質的灘塗,鹽城和江蘇其它沿海城市一樣 沒有大港 。但如今 多個河口港區和國家級港口大豐港的建設 ,正在改變這一現狀,讓鹽城市成為「海江蘇」對外經濟的一艘巨艦。

▲ 從江蘇省目前的高鐵網路,能看出鹽城在中國南北交通的地位。(制圖 | 劉耘碩)

如今 500多家汽車及零部件企業、千億規模的鋼鐵產業 ,支撐著鹽城的經濟發展。新能源的開發與利用,也是鹽城經濟快速發展的引擎,沿海地區豐富的風、光能,讓鹽城成為了 長三角第一個千萬千瓦新能源發電城市 ,獲得了 「綠色能源之城」 的稱號。隨著 青鹽高鐵和鹽通高鐵 的相繼開通,鹽城也正在成為 中國南北交通大動脈節點城市

▲ 四通八達的鹽城交通。(攝影 | 李瓊)

海的味道,鹽城人知道

在鹽城 「靠海吃海」 並不是一句空話,海鮮與東流入海的河流湖泊中生產的河鮮,在鹽城人餐桌上幾乎是每天都有。

▲ 趕海,是沿海居民最熟悉的活動。

鹽城百萬畝灘塗上,魚蝦蟹螺數不勝數。四月份黃海的 生蠔扇貝皮皮蝦 豐收的同時,也是 鹽城灘頭泥螺 最肥美的時候。

射陽黃沙港的泥螺 是螺中上品,個頭大、肉質厚,被稱為黃海灘塗 「軟黃金」 ,可炒可醉。在各種吃法中, 伍佑醉螺 最為知名。經過脫沙、保鮮等流程之後,伍佑人用高度烈酒和紅砂糖對泥螺進行 腌醉 ,一口下去, 酒的醇香與海的鹹鮮交織於味蕾 ,用來下酒可謂是人間一絕。

▲ 鹽城人的餐桌上,擺滿了來自大海的饋贈。(圖1 | 圖蟲·創意,圖2、3攝影 | 劉成賀)

鹽城人吃 比江浙一帶略早,因為當地的灘頭小螃蟹在夏季就可成熟, 蟹渣拌飯 曾是沿海漁民最普遍的小吃。鹽城也有 大閘蟹 ,來自於鹽城市百萬人飲水的水源地—— 大縱湖 ,由於水質好,大縱湖大閘蟹有著不輸於陽澄湖大閘蟹的品質,曾出過9兩重的 「蟹王」 ,價格卻相對低廉。在淮揚、鎮江、靖江的 蟹黃湯包起源大戰 裏,因海蟹和大縱湖湖蟹而出名的鹽城也是有力競爭者。

▲ 蟹黃湯包,要先喝湯,再吃肉和皮。

禁漁期前夕, 海鱸魚、海蝦 即將大量出現在鹽城的海鮮市場。包括 四腮鱸魚、蝦仁蒸餃、蝦籽燒麥 等海鮮與河鮮,讓這座城市充滿著「海味」。

鹽城人講究吃,這在江蘇是出了名的。在鹽城, 早茶文化 特別濃郁。 煮幹絲 嫩滑無比,各色 包子 令人眼花繚亂;一籠籠熱氣騰騰的點心,再加上一壺暖胃的熱茶, 一個地道鹽城人的一天就此開啟。

▲ 東台魚湯面,奶白的魚湯看著就能「鮮掉眉毛」。

說起鹽城早茶,不能不提的就是 東台魚湯面 ,雖不及海鮮大餐那般眼花繚亂,但卻確確實實地將鹽城千裡海岸的「鮮」, 濃縮排了小小面碗中乳白色的魚湯中

不過,對於在外地的鹽城人來說,家鄉的味道更可能是一張並不起眼的 雞蛋餅 。雞蛋餅在鹽城並沒有悠久的歷史,也非能登堂入室的珍饈,但卻憑借著 松軟鮮香 的味道,和出現在 街頭巷尾煙火氣濃郁的親和力 ,成為了鹽城美食的靈魂。

☞ 左右滑動檢視 ☜

▲ 鹽城地道小吃:腐乳拌涼粉、鹵香豆幹、建湖藕粉圓子。(圖1、圖2攝影 | 加菲貓,圖3攝影 | 劉成賀)

這座 因鹽而生的濱海小城 ,充滿了太多的驚喜。無論是 春日候鳥 雲集的勝景,無邊無際的 灘塗 ,還是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和誘人的河海鮮味,都昭示著這座城市的獨特。 這就是鹽城,一座因海而生的城市,一個獨具特色的「海江蘇」。